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欣然 《考试周刊》2009,(45):21-23
狄更斯著作《双城记》一经问世,便因其对法国大革命的细致刻画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历史视角把握该部小说.剖析作品与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史实巨作《法国大革命》问的联系,比较大革命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作者自身所处社会的异同,以此探讨小说描绘的法国大革命以及双城的真实性,并借此分析小说家狄更斯独特的革命观。  相似文献   

2.
狄更斯作为英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其中尤以《双城记》为代表。《双城记》的写作背景是18世纪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小说主要通过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封建阶级的残酷统治,表达对劳苦百姓的同情和怜悯,倡导人道主义精神。本文主要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角度,来分析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狄更斯的经典作品《双城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生动社会画面。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三类人物,第一类为以厄弗里蒙特侯爵兄弟为代表的法国贵族;第二类人物是以鞋匠得伐石夫妇为代表的革命力量;第三类则是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莫耐特医生父女、卡顿和代尔纳。狄更斯将自己的社会理想通过对这三类人的塑造表现出来。他既鞭挞了当时压迫阶级的凶残和革命极端分子的暴戾,又对他们表达了善意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一部杰出的反映法国大革命的小说。本文尝试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分析《双城记》中的语言,探索小说扑朔迷离之迷,证实此小说虽然是一部严肃的历史题材小说,但其中也具有作者讽刺、夸张、幽默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1812年,后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在英国具有显著地位。先期卢梭的浪漫主义在狄更斯作品《双城记》有很好的体现。《双城记》作为狄更斯的显著代表作,又是一部基于法国革命背景而诞生的浪漫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思想浪漫精妙,感情激动澎湃。本文主要分析狄更斯《双城记》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6.
狄更斯的《双城记》突出描绘了法国大革命前期的图景。狄更斯对大革命的态度可以说是复杂的,一方面他同情人民,认同革命必将到来;另一方面他又对革命场面做出种种恐怖描写,进而表现出他对革命的反思与否定。虽然对革命的态度前后反差很大,然而却有内在一致性,即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革命的认识层面的偏差。本文试图梳理作者态度变化的脉络,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双城记》中突出地表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处理的却是现实问题。作者以他特有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大革命胜利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他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从他的文章中可以通过狄更斯对于人道主义思想的深刻见解对各种典型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的剖析来探讨人性的善与恶。  相似文献   

8.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从人道主义出发,同情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不留余地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本文从历史背景,人物塑造这两大方面,浅析《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9.
《双城记》作为狄更斯的代表作品,主要展现了19世纪伦敦和巴黎的社会状况及其存在的社会矛盾。本篇论文从双城之一的伦敦出发,通过对书中伦敦意向的梳理,同时分析现实中的伦敦对于狄更斯的影响,并将其和作品中的伦敦进行比较,从而探索出伦敦对于辅助呈现人物形象,推动整篇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展现作品主题思想这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作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双城记》也反映了当时伦敦社会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尤其是作品中有关伦敦的描写更是从侧面表达了狄更斯对于当时社会问题的看法,同时也凸显了他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关怀。因此,这部以法国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的小说对于伦敦也具有同样的深远影响。对于19世纪的英国统治阶级,这部小说的出现让他们意识到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紧迫性。对于后世的伦敦人民,这部作品也让他们逐步认识到当时伦敦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狄更斯创造了19世纪的“文学伦敦”,《双城记》中的伦敦意象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狄更斯深刻的批判思想。  相似文献   

10.
狄更斯认识到法国人民的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双城记》中描写了法国革命的风起云涌。但是他反对暴力革命,他笔下各类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阐释了他的人道主义,既是对道德领域的规范与重整,又是对混乱无序的社会的批判,拉响了对人性思索的警钟。  相似文献   

11.
《双城记》是由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以法国大革命作为背景写出的一篇历史小说。本文主要介绍了《双城记》的一些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根据这些故事情节能够感受到这些人物不同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狄更斯的《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当时腐朽社会的阶级矛盾及社会昏暗。在他所描述的三类人物即“贫民社会”的压榨者、"以暴抗暴"的革命者和"倍受伤害"的仁爱者中,狄更斯为我们极力宣扬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即仁爱精神。这正是这部小说的精华之处。  相似文献   

13.
蒙太奇在电影作品中是极具表现力的剪辑手段。同样,在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蒙太奇也被广泛运用。狄更斯的《双城记》巧妙使用蒙太奇手法,在时间与空间交错切换中游刃有余地制造感情冲突,凸显人物人格魅力,再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狄更斯的著名小说《双城记》进行简要介绍,从《双城记》的相关评论入手,说明从叙事视角对小说进行解析的审美价值,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对《双城记》的叙事视角进行讨论,总结狄更斯的小说叙事手法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狄更斯因其作品《双城记》中的“暴民”理论而颇受非议.结合加缪的存在人道主义思想,通过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两组主要人物:压迫者一反抗者;复仇者一复活者,以揭示狄更斯与加缪这两位人道主义文学家之间的思想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中文自修》2006,(7):F0002-F0002
狄更斯(1812——1870)英国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1859),  相似文献   

17.
狄更斯(1812——1870)英国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 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1854) 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1859),还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  相似文献   

18.
潘朝晖 《文教资料》2008,(20):21-23
在<双城记>的创作中,狄更斯让事件集中到尽可能少的人物身上,让次要人物也重复登场,使小说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狄更斯无意创作一部真正反映法国大革命的作品,作家的创作动机是借写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英国的情况,对可能发生的人民起义提出一种警告,真正的主题是作者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9.
《双城记》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在众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成就最高的一位。其中对于封建贵族阶层对下层人民的荒淫和压迫及下层人民在压迫之中艰难度日到准备革命起义等部分刻画得入情入理,在这法国大革命的漩涡中,为读者展现出一幕幕家族的恩怨情仇,为观众上演了善恶生死、瞬息万变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查尔斯·狄更斯是最具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双城记》中的德伐日太太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小说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她的悲剧不仅在于她悲惨的出身及失去读者的同情,更在于她转变成为新的阶级成员时,也逃不开灭亡的命运,同时她的悲剧也集中反映了整部作品恐怖可悲的哥特风格.由于狄更斯对人物采用的“扁平”化方式,使德伐日大太复仇女子形象更鲜明,因而小说更具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