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十册《二氧化碳》一课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二氧化碳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书中的三个实验要力求准确,操作稍有疏忽,都会影响实验效果。例如实验一:二氧化碳的制取。在一个瓶里放入一些碱的粉末,倒入一点水,使其湿润,再倒入一些醋,瓶里就会产生二氧化碳。大家都知道许多农村小学只能买到料醋,由于各地料醋品种不同,以及质量的差异在实验时多少会影响制取的效果。实验二:由于二氧化碳和空气都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无法看到二氧化碳能像倒水一样“流入”杯底,而倒的动作不规范也有可能使杯中燃着的蜡烛熄灭,影响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八册《二氧化碳》教学中 ,做检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 ,目的是要使学生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不能支持燃烧。由于二氧化碳和空气均为无色透明的气体 ,在实验中无法用肉眼判断得出结果 ,而只能从实验中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这一现象来推断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对于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障碍 ,因为学生无法感受到二氧化碳是如何“倒”入杯中的 ,对于二氧化碳是至下而上充满烧杯这一现象更是模糊。为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我对该实验作了如下改进。1 谈话启发 ,铺桥引路做实验前 ,通过启发谈话 ,让学生回想把水倒入燃…  相似文献   

3.
用高一教科书上制取氯气的装置来制取氯气和演示氯气性质的实验弊病较多: 1.制取氯气和演示氯气的性质实验时,需收集好几瓶氯气才能完成演示实验,每当换瓶时氯气会扩散出来,污染空气,对师生的健康危害极大。 2.用MnO_2与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氯气,温度稍高时制出的氯气便不纯,有氯化氢气体混入,影响实验效果。 3.在演示次氯酸使色布褪色的实验时,还要把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搬到教室,很不方便。  相似文献   

4.
在NO气体制备实验过程中,由于无色NO气体极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难以观察到无色气体NO生成。为此,笔者就如何使生成的NO气体与空气隔绝,并从节约意识和环保理念出发,对实验装置进行创新改进。  相似文献   

5.
氢气和空气混合爆鸣,氢气和氯气混和爆鸣,甲烷和空气混和爆鸣,以及其它可燃性气体和空气的混和爆鸣,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实验内容。传统的实验方法是:做氢气和空气混和爆鸣,使用大型号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将所制气体通入倒置的爆鸣筒内(爆鸣筒用铁罐头盒或蜡纸筒代替,在筒底开一小孔作引爆孔,通气体时用手指堵住引爆孔),估计通入爆鸣筒内的氢气已达到氢气的爆炸极限时,用火柴在引爆孔附近点燃引爆,爆鸣筒向上弹起,发出爆鸣声。做氢气和氯气混和爆鸣,要预先用两塑料瓶(透明或半透明)分别收集满氢气和氯气,然后,将两集气瓶口对口地对着,抽去瓶口间玻璃片,上下颠倒几次,使氢气和氯气充分混和。再任取一瓶混和气体,盖上塑料片,在离瓶约10cm处点燃镁条,强光照射引爆,塑料片向上弹起,发出爆鸣声。做甲烷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和爆鸣,操作方法与上述实验基本相似,都没有专用仪  相似文献   

6.
稀硝酸与铜的反应是硝酸的重要化学性质。实验通常在试管中进行 ,由于试管里空气的存在 ,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无色气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 ,影响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同时 ,产生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 ,会严重污染环境 ,为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下列改进 :1 取一体积较大的注射器 ,并连接一段带有滑动开关 (或止水夹 )的输液管。打开滑动开关 ,拔出活栓 ,放入一小块铜片 ,并使其平放在注射器的底部 ;然后 ,推进活栓。2 将导管口浸入蒸馏水中 ,抽拉活栓 ,吸入约 2mL蒸馏水 ;然后 ,将注射器倒置 ,向上推进活栓 ,将其中的空气排净。3 将…  相似文献   

7.
取一干燥无色透明具有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用胶头滴管或移液管向瓶内加入无色的浓硫酸5~10毫升(尽量不让瓶内壁的上部分沾有酸液),试剂瓶无明显变化,向瓶内加入黄豆大小的食盐晶体3~5粒,盖上瓶塞,可见瓶内有气体生成。片刻后,打开瓶塞,瓶口立即“热气腾腾”,冒出浓浓白雾,现象奇异。这是由于浓硫酸与氯化钠晶体反应,生成了氯化氢和硫酸氢钠。氯化氢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盐酸酸雾,而形成了热气腾腾的景象。  相似文献   

8.
《化工辞典》(化学工业出版社,王箴主编)写到乙烯是带有甜香味的无色气体。在实验室里制取乙烯,是把酒精和浓硫酸混和加热,使酒精分解而制得的。按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甲种本p63)的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制取的乙烯,气味很浓,混有酒味、难闻的怪味和呛鼻的刺激性气味,并没有甜香味。这是因为用这种制取的方法,在加热的过程中,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产生了不同的物质所致。实验开始时,由于酒精受热而挥  相似文献   

9.
一、沉积实验的改进《地层的形成》(人教版小学自然第九册 )一课中的沉积实验 ,现象不明显 ,不利于学生观察。原因是实验使用的粘土会使水浑浊不清 ,而无法看到小石子、砂的运动与沉积。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尝试 ,效果不错。实验方法如下 :1.把适量的小石子、粗砂、细砂搀和起来倒进瓶中 ,再往瓶里倒一些水 ,用塑料直尺搅动水 ,使水很快地运动起来。你就会清楚地看到细砂、粗砂、小石子跟着运动起来。2 .停止搅动 ,使水的运动逐渐慢下来 ,就会看到小石子、粗砂、细砂沉积下来 ,最后还能看到沉积物的分层现象。二、水有压力实验的改进小学…  相似文献   

10.
该实验按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的做法,存在着NO气体的泄漏污染问题,很难观察到无色NO气体的存在和氧化产物与水作用的现象。笔者作了如下改进,下图是NO气体的制取氧化装置,使整个反应在全封闭系统里进行完成,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而且现象十分明显有趣。  相似文献   

11.
初中化学课本上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不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终止,收集和使用二氧化碳也不够方便,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又没有安排实验,学生看不到反应现象。为了加强直观教学,便于控制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贮存、收集和性质实验,我利用废品设计并制作了一套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贮存、收集和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形成喷泉的实验联合装置。  相似文献   

12.
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是高中常见化学实验之一。根据教材实验装置,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很容易引起倒吸现象。铜与稀硝酸的反应,理论上应生成无色NO气体,在试管口与空气反应变为红棕色。但实际操作中,由于试管内不可避免的存在空气,生成的NO气体在试管内液面上就变色,看不见无色的NO气体。为此,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3.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2章第3节关于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会发现,需要的二氧化碳的量比较多(特别是性质实验)。由于制取时用的是稀盐酸,而不能用浓盐酸(否则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所以反应进  相似文献   

14.
实验内容和要求 首先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实实在在的物体,然后把空气和水进行比较,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在这一课,应鼓励学生“想出一些别的实验来觉察空气的存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多做一些实验,要让学生知道实验和观察都是认识物体性质和研究科学理论的重要方法,是第一课提到的“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的具体体现。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知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将用过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洗净消毒后 ,做为仪器用于化学实验 ,实验效果很好。对于缺少仪器的农村学校很值得提倡 ,亦可做为学生家庭小实验的仪器 ,由于其具有可加工、组装的特点 ,一物多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此为基础 ,组建了自己的化学小实验箱 ,用于家庭小实验和学生实验 ,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现将师生制做的一些仪器及实验介绍如下 :  一、制作多功能气体发生器此多功能气体发生器可用于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制取气体的实验 ,如制取氢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相似文献   

16.
简易封闭贮气式气体发生装置的自制与应用福建寿宁一中陈涌生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进行演示某些气体性质的实验。由于临时制气的速度太慢,通常应提前制取收集在集气瓶里备用。这样既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携带又很不方便,若盖玻片与集气瓶口的密封性不好,贮存在瓶里的...  相似文献   

17.
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实验之一,由于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无色)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二氧化氮气体(红棕色),使该实验按常规方法操作时难以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为了解决此问题,虽已有许多同行设计了不少改进方法或装置,但也还存在诸如装置复杂,操作不方便,稀硝酸用量大等问题。为了简化实验装置,降低试剂用量,并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将一个无色透明大可乐瓶的下部切掉,即可得到一个塑料钟罩。这样一个简单的装置,却能用来完成许多初、高中化学实验。1分子运动实验用一根棉线拴一团浸有无色酚酞试液或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悬挂在钟罩内,然后在一小烧杯或饮  相似文献   

19.
硫化氢和二氧化硫都是无色剧毒气体。中学教材要求制取或使用硫化氢和二氧化硫时,必须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进行。鉴于普通中学、农村中学(包括部分重点中学在内)实验及设备尚不完善等实际困难。现将有关H_2S和SO_2制取与性质实验的联合装置,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自制气体发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自制安全气体发生器 众所周知,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时,由于在加入酸液时容器中仍有一部分空气不能排净,所以,开始收集的氢气中含有一定量空气,如果不经过“检纯”试验确认氢气是纯净的,盲目点燃就会造成启普发生器发生爆炸。如果能在制气初始就排净启普发生器中的空气,使开始收集的氢气就是“纯净”的,这样也就安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