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伍尔芙与张爱玲同为20世纪上半叶的女性作家,作为东西方女性意识崛起的突出代表,在伍尔芙和张爱玲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对于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意识的关注。但是,在两位作家的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意识又存在着差异,这在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伍尔芙小说《到灯塔去》中的莉莉·布里斯科两位年轻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哈代和张爱玲是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作家,虽然二者的国别、种族、生活的社会背景各不相同,但都对女性的生存境遇极为关注,都把对女性的深切同情诉诸笔端,都借助其在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女性形象,从情爱意识、自主意识等方面表现了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和苏青都是我国著名的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她们在作品中都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对这些女性形象心理和情感的挖掘,表达了各自不同的女性意识。文章主要对张爱玲和苏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霸王别姬》是张爱玲较早时期的一篇小说,作品中以巧妙的叙事角度和深刻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虞姬形象,呈现出与历史叙事文本及男性作家笔下不同的女性内省意识。本文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试图揭示出张爱玲笔下虞姬形象所独具的性别身份和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张爱玲作为一名作家,在文学史上算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其女性形象塑造独具特色。对于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中所包含的意识情感、价值追求和生成原因等等,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大多有着相似的表现方式,在描写男女情爱以及所产生的情感冲突中描绘女性形象,表达女性意识。在封建宗法文化背景下,女性作为他姓,一直是作为外在、附属、异姓而存在的,她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作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其在作品中塑造的男性形象姿态各异,在这些男性形象身上充分体现出了人性的劣根性,虚伪、自私自利、游戏人生。同时,张爱玲还无情地嘲讽和否定了传统男性的权威性和主体性地位,将传统男权的中心地位彻底消解,由此反映了张爱玲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基于此,分析张爱玲小说中对男性的书写,并具体论述张爱玲小说中对男性形象的分类。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和川端康成的小说中都描写了大量的女性,而两人都擅长描写女性。他们的代表作品《半生缘》和《雪国》中,都存在着在强大的男权社会中挣扎着的女性形象。分析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追问作家的女性意识和作家性别以及民族文化在两个作家创作中的影响,从而可以挖掘出两个作家不同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中的几种女性形象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所体现的价值观,本人把这些女性形象分为三类,即妖女与巫婆式,反“灰姑娘式”和良家妇女式。不论哪一种形象,都强烈地反映了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男权社会是女性本质异化和失落的根源,而女性骨子里的以男性为中心为天为世界的奴性意识及病弱心理则成为阻碍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因。执着于人性阴影的指认与鞭挞,是张爱玲对女性主义文学的深入拓展。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色彩浓郁而别致,本文拟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剖析、从女性异化的角度来探讨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小说《飘》以女性的视角描绘了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南方社会生活及战后重建,塑造了一个具有女性独立意识、自由、坚强的性格和现实的人生态度、面对逆境不退缩、褒贬相加的郝思嘉的形象,体现了作家对女性困境的思索,反映出超前的女性意识。本文将对《飘》中的女主人公郝思嘉形象及小说所体现的女性观进行尝试性的探析。  相似文献   

11.
莱辛的《到十九号房间》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作者交替使用全知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并利用叙述者的可靠和人物的不可靠之间的张力,从而更好地塑造了苏珊的主体意识,有力地揭露了父权制社会所标榜的理性对女性思想和言行的束缚。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发生着急剧转型,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辛亥革命对旧世界的摧毁,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五四"运动对青年思想的解放以及较为宽松的社会风气,使长期受封建思想压迫的青年一代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婚姻作为人类发展的最基本形式,首先受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视。他们要求夺回婚姻主权,打倒封建婚姻制度,不再相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社交公开、男女平等、婚恋自由、一夫一妻成为青年男女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文章着重探讨了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亚德.吉卜林早期短篇小说《莉丝帕斯》的身份问题。同吉卜林一样,莉丝帕斯兼具印度和英国两种文化身份。然而,处于两种文化边缘,既遭印度人排挤,又受英国人轻视的莉丝帕斯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文化身份,在追寻中陷入了迷失。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美国银行发生的危机,不仅是始于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反应,更是其自产生以来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的总爆发。  相似文献   

15.
张保华 《天中学刊》2009,24(4):94-96
人类精神史上的"死亡意识",归根结底就是寻求赋予有限人生以永恒的意义或价值的形而上思考.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浪漫主义作家们秉承着德国浪漫哲学的影响,以"死亡"为维度,在超越性的哲学沉思中表达了对自我生命价值、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探寻.  相似文献   

16.
《夜读偶记》和《燕山夜话》两部文本集中反映了革命知识分子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夜晚的思想探索,关于科学的启蒙是两部作品思想探索的核心。夜晚所特有的时间氛围给革命知识分子的思想探索带来了平静心态和反思思维,使得书写文体也表现出了一种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切实解决词汇体系性问题,对词汇学的进一步研究很重要,本全面回顾了我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词汇体系性问题进行的探讨,认为这场讨论基本局限于理论方面,所提出的观点还值得人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台湾的留美学生是中国近代留学运动中的一部分。当时包括公教人员的进修、军官的培训,此类人员属短期性质,与学位无关。此外大多为学生赴美,分为自费、公费两类,都要参加“教育部”主办的留学考试。公费生通过留学考试以后,还要参加教育部门的讲习会,了解中国各方面情况,以便以后在国外作中外文化交流之用,还要呈缴学成归来的保证书。1950-1970年代,台湾赴美人员总数在25000人左右。到1971年,返台者2341人,1971-1981年,返台总数为19639人,其中大部分为学生。滞留未归的文科学生多数成为美国高校东方图书馆和东亚系的专职人员,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而理科学生基本上任教于教育机关及其他部门。回台的学生对台湾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起飞有较大贡献。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20多人;丁肇中、李远哲等获得诺贝尔奖。此期台湾留美政策有摇摆不定的缺点,留美学生过于重视理工,忽视人文。中国150多年的留学史以美国为中心,值得多加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近代科学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第一次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科学家群体.本文对该时期科学家群体的一些基本问题——年龄结构、学科分布、区域分布以及留学经历、精神特质等--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它在多个层面上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 年代以来, 澳门散文创作呈现了不断加强的本土体验、文化中介身份与家园意识认同的特征。这些传达本土意识的话语具有虚构主体性的作用, 去激活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