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古典感物美学是研究学艺术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发生之学。这一学说起源于先秦,它以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为哲学基础.在中国古代的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入现代以后,中国古典感物关学从总体上处于尴尬的境地。朱光潜以西方的主客二元的观念分析了传统的感物思想,将直觉作为感物的要素和方式,将“移情”作为感物的最高境界,虽然不见得科学,但是,也代表了感物的现代性拓展的方向。宗白华的视角似乎更中国化一些,他所提出的“静照”是糅合中国古典直观的虚静和西方理性的观照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性的感物方式,是感物现代性拓展的一个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现象学哲学的介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天人合一”,传统感物关学的回归将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
艺术语言是一种心灵化的语言 ,它最自然地展现了主体心灵的自由。在艺术语言创造过程中 ,主体反映客体 ,并非理性的认知和评价 ,而是感性的体悟和描写。任何对象经过主体的以眼观物、以心感物、以情化物的全过程 ,都将形质尽变。这种变形的客体 ,是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双向变形的结果 ,是主体心灵化和审美化的显影。艺术语言的心物感应 ,是主体把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情感融注到客观物象中 ,使物象变形为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主体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对心物感应具有指向作用 ,它所整合出的变形客体是蕴含着主体的审美比较、审美选择和审美评价的心灵之物 ,它是主体心灵世界的最自然、最真实的投射  相似文献   

3.
整个中国美学史是一部气化审美感应论的发展史,在而气化审美感应论萌芽于先秦两汉,其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的气化论和感应论,魏晋时期气化审美感应论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4.
"感物"是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审美活动发生的初始阶段。"感物"审美体验方式有三个向度:虚而待物——"感物"作为主体虚静应受的审美方式;以情观物——"感物"作为主体积极介入的审美方式;心物一体——对应受和介入两种审美方式的和谐超越。  相似文献   

5.
陶陶 《培训与研究》2006,23(4):1-4,7
先秦两汉诗学相当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阐释接受活动的理论话语建构,它一方面指向功用接受与阐释思想,一方面指向诗歌文本意义的审美价值的接受与阐释思想。本文论述的是后一种接受言美话语。  相似文献   

6.
老庄美学中的重要范畴“虚静”,与中国古典美学“天人合一”的传统密不可分,是达到物我两冥的审美境界从而达到自由生命的前提条件。它肯定着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表现着自由生命特别是内在精神生命,充分荡漾着生命之流。  相似文献   

7.
<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特立独行"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高度自由、文学发展多姿多彩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的人民饱受连年战争之苦,精神上却空前自由,涌现出许许多多放浪形骸、恃才傲物、我行我素的风流名士,文学创作上则将山水自然视为独立审美对象,关注山水自然的感性之美,实现真正的文学自觉。魏晋文学将山水自然视为独立审美对象来欣赏的行为是否空前?非也。早在先秦时  相似文献   

8.
魏晋士人审美人格的确立,使主体能以独立、超然、自由的心态去把握、领悟自然美的真谛。本文把散见于《世说新语》各条的有关审美体验的零星材料梳理、整合为一个由虚静到感物再到物化的递深的审美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9.
"妙造自然"是中国美学关于艺术与自然审美关系的一个传统命题。"妙造自然"说以"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独特视野看待艺术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内在的生动气韵与自然万物的内在生气的同一性,以及艺术家独立而超越的主观创造精神。"妙造自然"说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具有普遍的艺术创造原理的意义,堪称中国艺术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情论诗学思想历经先秦两汉的"情志"论到魏晋时的"缘情"说到明清时期的"欲情"说的嬗变,其深度意义在于其文化语境和价值维度的嬗变,"情"由先秦两汉时外指向泛生命化的社群人伦感受变而为魏晋时内指向个体生命的审美精神性感受,再变而为明清时的个体生命情欲感官感受.此一脉络昭示了人的文化生命自我解放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诗学作为文化诗学的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代审美感应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感应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感情发生的经典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其功能既体现在审美创造方面,也体现在审美欣赏方面。审美感应论涉及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艺术活动的本质及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等重大理论问题。古代宇宙创生论及“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影响了审美感应论的生成。审美感应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人物品藻中的自然物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然审美对象。《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藻间接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另一种自然审美意识。它不仅继承了先秦两汉儒家“比德”式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也是“比德”审美意识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深化了“比德”审美观念,也大大丰富和提升了“比德”审美方式。同时,它还具有审美范围扩大、观照角度逆转、关注焦点转换和自然物象原型化趋势等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诸多范畴中,"风骨"具有它特殊的意义,它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极高的一个审美标准。尝试把"风"和"骨"分开来论述,试着考察"骨"这个范畴的历史流变:从先秦"骨"、"利而坚"的本义,到两汉时期相术中的"相骨",再到魏晋时期人物品鉴术语之"骨",最后到《文心雕龙.风骨》发展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5.
先秦比德观念是先民考察自然的真实在场,是人类心灵与客观自然交流和沟通的形象展示,它显示国人从原始宗教走过来的道德建构的社会自觉,开创人类艺术化解读与体认自然的征程。比类见象和以我观物是比德观念生成的主要模式,个体的心理欲求与情感祈向被导入社会的道德规范之中,高扬了自然风物的社会伦理色彩,书写了人类体察自然活动的审美与政教的双重意蕴,不断夯实中国诗学的道德大厦。  相似文献   

16.
“感物”说又称“物感”说。感物观念最早见于《易经》,感物说真正进入诗学理论始于《乐记》,而发展成熟为中国古典关学范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人合一是它的哲学基础。感物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理论之一,开启了“言志”和“缘情”的诗学传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当代审美观正在发生一种基于独异性的新变,正在生成一种以“独异感”为尺度与目的的审美,这种审美观以“发现的诗学”为其理论基础、以对独创性的肯定与审美自我主义为理论先声、以“歧感”为感性基础、以“事件”的发生为具体形态,最终凭借建立在“独异感”之上的直观与反思判断,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形态。独异审美能带给我们一种基于自由感的精神愉悦,它肯定着独创性、独特性与个体自由,肯定着个体事实的独立存在,它正在影响着美学与艺术领域的评价尺度,正在生成为一套独异性美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美学史受西方美学写法的影响,主要是艺术美学,"自然"的位置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乃至放弃了。中国美学的发生有其特定的哲学背景,其研究应在"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指导下,以审美活动作为基点,使人类一般的感性活动变得纯粹升华而为审美体验,进而提升人生境界。即以"一个重心(境界),两个基本点(天人合一、审美活动)"的思维模式,重塑和建构中国美学新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趣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趣味"理论的源头,"味"范畴有着独立的、鲜明的发展历程。先秦时期,"味"主要是作为一种感官体验被提及和运用;汉魏时期,"味"开始逐渐进入政治、文化视域;唐宋时期,"味"进入文学艺术领域,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趣"范畴的出现,在丰富"味"范畴的审美内涵的同时,也宣布了"味"范畴黄金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道两家都追求乐的心灵体验和人生境界,至宋明,人们对乐的把握已明显见出儒、道合流趋势,乐是一种恬静的的中和性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超越性的生存体验,深沉的本体性的生命体验,乐与美的关联是全方位的,它对美的形象的形成发挥基础作用,并且对应于美的形象的构成,还规定着美的特定形态,是严格意义的审美(优美)感。审美活动指向生存的自由和生命的圆满,即是指向理想、指向乐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