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其”字教材未注。这个“其”字,既不是代词,也不是副词,用法比较特殊,不可不注。“其”是连词,用法同“而”。裴学海《古书虚词集释》:“‘其’犹‘而’也。‘其’训‘而’,‘而’亦训‘其’。”《战国策·魏策》:“楚国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作“而”;又《楚辞·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王逸注:“‘而’一作‘其’。”可证“其”与“而”可互训。课文中,“其”与下句中的“而”互文。“其”与“而”互文的用例,在辞赋中十分常见。如《楚辞·九章》:“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寞其无人。”又如《…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鉴赏》2002,(10):68-68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相似文献   

3.
一、有序和无序是辩证统一的所“谓序”,主要是指秩序、次序《。史记·周本纪》“: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后汉书·楦帝纪》“:庶事失其序。”《[1]易·艮》“:言有序。”引申为按次第区分、排列《。周礼·春官·肆司》“:以岁时序其祭祀。”郑玄注“:序,第次其先后大小。”  相似文献   

4.
以题会友  设疑解疑  启迪思维  助教助学设计 1一、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疾为韩王出使楚国 ,楚王问他说 :“您信服谁的学说 ?”他说 :“我信奉列御寇的学说。”楚王问 :“您最尊重的是什么 ?”史疾说 :“我最尊重的是凡事必求其正。”楚王问 :“凡事求其正可以用在治国上吗 ?”史疾说 :“可以。”楚王问 :“楚国盗贼很多 ,求其正可以治盗贼吗 ?”史疾说 :“可以。”楚王问 :“用求其正的办法来治贼 ,究竟怎么办呢 ?”这时有个喜鹊停在屋檐上 ,史疾问 :“请问楚国人怎么叫这种鸟” ?楚王说 :“叫它喜鹊。”史疾问 :“…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其”字使用频率极高,词义或用法的归纳研究在早期虚词著作中是比较混乱的。《经传释词》卷五“其”字条归为十三种用法,第十二种是:“其,语助也。”首二例为《易小畜初九》:“复自道,何其咎?”《书大诰》:“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功攸终?”然而第九条“乃也”中又有《召诰》“曷其奈何弗敬?”还有《论语·为政》:“奚其为为政?”“奚其”与“曷其”中都是疑问代词后用“其”字,却被分为两种用法。第十条“犹‘之’也”中有《书盘庚》“不其或稽”例,但第十二条用法中也有《召诰》“不其延”及《晋语》“不其集  相似文献   

6.
文言趣读     
一呆役押罪僧一呆役押罪僧赴州府,临行恐忘其事,细加查点,又自编二句云:“包裹雨伞枷,文书和尚我。”途中时时熟记之。僧知其呆,以酒灌醉,剃其发以枷套之,潜逃而去。役酒醒曰:“且待我查点:包裹雨伞,有。”抚颈曰:“枷,有。”见文书,曰:“亦有。”急惊曰:“和尚何之?”顷之,摸其光头曰:“喜得和尚尚在,然”我“何以不之见?”(选自《笑林》)  相似文献   

7.
一、《左隐五年传》:“鸟兽之肉不登于俎”断句及标点误。(43)面 沈玉成《左传译文》(9面)据此译为“鸟兽的肉摆不上宗庙的癸器里”当前诸注本俱认为“之肉”的“之”字相当于“的”字,以致断句误。考察文意与语法,原句应解为“鸟兽,其肉不登于俎,(其)皮革……不登于器,则君不射。”这本来是假设复句,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显得简练明确:这里“鸟兽”(后加逗号)一作其的前词二作“谢”的提前宾同,比普通句法用字省而达意明,原来此“之”字应训“其”,“之肉”即“其肉”。 “之”训“其”,当有所本。《吕氏春秋·音初篇注》曰:“之,其也。”《书·西伯戡黎》曰:“殷之即表。”言殷其即丧也。  相似文献   

8.
目前,不少中学生的作文有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症状”表现为:语言的“千部一腔”,结构的“千篇一律”,情节的“大同小异”,人物的“千人一面”……其“病因”除受了“帮八股”的影响外,也和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较弱有关。何谓发散式思维?美国的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认为:高级智力活动过程包括五个方面:认识、记忆、发散式思维、聚敛式思维和评价。其中提到的发散式思维可浅释为“举一反三”。试举一例说明:若问:“好事共包括哪些方面?”回答说:  相似文献   

9.
作代词和作语气词,是“其”的两种主要功用,而且有时两者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也相同,这样就给学习古汉语的人带来了困难。譬如,范仲淹的名句“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中的“其”,有人看作语气词,有人看作代词,莫衷一是。那么,究竟该怎样来辨识代词“其”和语气词“其”呢?下面提出五种方法以供参考。一、当“其”位于句首,它后面的动词宾语通过复指代词“之”提前时,这个“其”为语气词。如:①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相似文献   

10.
姚家祥先生在《语文高考复习点睛》(见本刊2002年第3期)“必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段中,强调“字字句句有着落,不可有遗漏”的原则,这自然是不错的。但他所拟的第二道阅读翻译题目的“参考答案”似有一些疏误,现商榷如下。 1.太宗指示(王圭)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参考答案”是这样的:“太宗把美人指给王(王圭)看,并说:‘庐江王不守为王之道,我如同杀贼似的杀了他,并取用了他的妻室。’” 按,上述答案有误,其误有三:(1)“把美人指给王(王圭)看”,现代汉语无“把……人指给……看”的表达方式。应译作:太宗指了指美人对王(王圭)说;(2)姚先生把“贼杀其夫而纳其室”的主语搞错了。其主语不应是“我”(太宗),而应是承上省的主语“庐江王”,下文“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都是对庐江王的指斥。(3)把“贼杀其夫”译作“如同杀贼似的杀了他”,大误。古汉语中的“贼”和现代汉语中的“贼”有很大的不同。“贼”有五个义项:①  相似文献   

11.
释“英”     
典籍中的“英”字,历来多解作“华”(花之古字)。如《诗·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英”。毛传:“英犹华也”①。《管子·禁藏》:“毋夭英”。旧题房玄龄注:“英,华也”。②。《上林赋》:“垂条扶疏,落芙幡(纟丽)”。颜师古注:“英谓华”。③辞书多因之。对这种视英、华为一物、其义亦相等的治训,很少有人怀疑其准  相似文献   

12.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此句中的“觳觫”(下面用“~~”表示),自东汉以来,约有三种说法。其一认为是恐惧的样子;赵岐《孟引文下注云:“~~”,牛当到死地处恐貌。”孙奭疏云:“王对牵牛者曰:‘舍去之!我不忍其牛之恐慄,若无罪之人而就于所死之地者也’。”另外,早于赵岐的王充对“~~”大概也有这样的理解,《论衡·恢国》:“齐宣王怜衅钟之牛,睹其色之~~也”;又云:“君子恶不恶其身,纣尸赴于火中,所见悽怆,非徒色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石室中学简介成都市石室中学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由西汉文翁石室发展而来,至今已有2143年的历史。成都市石室中学在继承“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其自己办学指导思想是:传统、基础、创造。其培养目标是: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成为“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杰出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教风是:“高、严、精、活”;其校训是:“求实、务虚、勤奋、进取”。  相似文献   

14.
“先生”作为一种称谓,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的对象不尽相同。“先生”的字面意思是“先”“生”两个语素意义的结合,即“始生子”。《诗·大雅·生民》: “诞称厥月,先生如达。”朱熹集传: “先生,首生也。”“先生”由其“首生”之义引申用来指父兄。《礼仪·有司》:“其先生之(?)(郑玄注:(?),俎也),折胁一。”郑玄注: “先生,谓父兄。”意思是有  相似文献   

15.
呆役押罪僧     
一呆役押罪僧赴州府,临行恐忘其事,细加查点,又自编二句云:“包裹雨伞枷,文书和尚我。”途中时时熟记之。僧知其呆,以酒灌醉,剃其发以枷套之,潜逃而去。役酒醒曰:“且待我查点:包裹雨伞,有。”抚颈曰:“枷,有。”见文书,曰:“亦有。”忽惊曰:“和尚何之?”顷之,摸其光头曰:“喜得和尚尚在,然‘我’  相似文献   

16.
《叔向贺贫》一文里有这样一句:“……,其宫不备其宗嚣。”《古文观止》里的《叔向贺贫》这句为:“……其官不备其宗器。”1986年5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的中国农书机械出版社出版的刘允声等人合编的《古文译注》里的《叔向贺贫》也是:“……其官不备其宗器”,请问这里究竟是“宫”还是“官”?!  相似文献   

17.
《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经过王庆菽、项楚、张涌泉等先生的整理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在项楚先生指导下也稍有涉猎 ,故补疏数条如下 :1 是人皆老 ,贵贱亦同 ,不谏贤愚 ,是共老苦。 (《敦煌变文集》第 1 79页 )谨按 :“共老苦”不辞 ,“共”当为“其”之误。白话文献中往往有句中用“其”作衬字之例 ,如上文 :“相公是也又为夫人说其老苦。”又 :“相公是也又为夫人说其爱别离苦者。”《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 :“唯有释家弟子 ,是其出家 ,堪受人天广大供养。”《经律异相》卷 5 :“佛曰 :昔五百贾人一怀恶心…  相似文献   

18.
《诗经·魏风·硕鼠》:“谁之永号!”部编教材的注释是:“谁还(会)长长地哭泣呢?之,尚、还。永,长。号,哭。”其中把“之”字解释为“尚,还”。“尚、还”是副词,“之”作副词用,极为罕见。查旧《辞海》得:“其之二字古多通用,今有别。”《吕氏春秋·音初篇》高诱注:“之,其也。”  相似文献   

19.
美人掩鼻     
《现代语文》2004,(3):17-17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郑袖知王以己屡不妒也,固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固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相似文献   

20.
仅就中学文言文的教学范围,谈谈“如何”、“若何”、“奈何”常见的几种用法: 一、“如何”(其变式是“何如”),“若何”(其变式是“何若”)、“奈何”作谓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么样”、“怎么办”。例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老爷细想,此计如何?”(怎么样?)《廉颇蔺相如列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怎么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