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竞技体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运动员除了需在技术、技能、战术等方面较量外,还需在心理方面进行较量。通过对毽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赛中心理状态和赛后心理状态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毽球运动员打好比赛,教练员指挥好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帆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帆船运动员心理疲劳是帆船运动中极其重要的课题,对帆船运动员的运动年限和运动成绩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区别于运动心理学领域所盛行的心理耗竭概念,心理疲劳是长期伴随运动员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渐进发展的可预测现象,它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这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旱期诊断预防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11位运动员进行了访谈.通过审视高水平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发展规律、产生时的情境,对心理疲劳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导致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动机丧失的诸因素,进一步了解心理疲劳渐进发展的早期预测性,并提出了预防心理疲劳相关建议,为高水平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残疾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早期诊断,对心理疲劳的预防和干预、提高运动成绩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行为观察法等,通过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眼中的心理疲劳,进一步发掘不同群体心理疲劳的特性,并归纳中国独特的体育文化背景对残疾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表现形式及干预措施。结果发现,其特点有别于正常运动员群体,心理疲劳对于残疾运动员表现为长期伴随、阶段性、多因素影响和可预见。建议加强心理训练、培养兴趣爱好,注重对他们进行人性化的关怀。  相似文献   

5.
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通过2项研究来探讨外部动机内化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研究一:40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先后参与到2个实验 室试验中,通过不同性质的无趣任务诱发心理疲劳,检验不同动机类型下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情况;研究二:以教练为运动员提供的自主环境为自变 量,利用试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准试验设计,考察真实运动情境中,运动员外部动机内化对心理疲劳的影响。结果表明:运动员外部动机的内化水平 与心理疲劳存在显著负相关;外部动机内化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可预测心理疲劳的变化;当运动员外部动机内化水平变低时,心理疲劳的程度升 高;外部动机内化可增加运动员对无趣任务的认同经验和控制感,从而降低负性体验。结果提示,提高运动员的自主支持可促使运动员外部动机内 化,从而对心理疲劳起到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郭旋龙 《精武》2014,(36):219-220
随着现代毽球运动朝着速度日渐快速、技战术日益多变、对抗日近激烈的方向发展,对毽球运动员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其选材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毽球混合双人赛项目后备人才的成功与否。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毽球混合双人赛项目选材进行了理论分析,探究教练员在毽球混合双人赛项目选择运动员的选材指标,分析选材的原则,旨在为毽球混合双人赛运动员选材提供一些有益参考,以期为促进我国毽球混合双人赛竞技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毽球脚攻球技术的运用、研究和探索,结合现代毽球运动中脚攻球的技术特点,介绍了毽球脚攻球技术的训练原则、训练步骤、训练方法等。毽球运动是具有鲜明特点的运动项目,因此,要根据它的自身特征来进行训练,而脚攻球技术是毽球运动中的重点和难点,教练员和运动员要着重进行局部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8.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定性探索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刘方琳  张力为 《体育科学》2004,24(11):37-44
对12位退役不久的优秀运动员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试图通过了解运动员眼中的心理疲劳来积累研究素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心理疲劳的涵义和性质,并归纳有关的影响因素、表现及干预方法。研究中使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发现,区别于运动心理学领域所盛行的心理耗竭概念,心理疲劳是长期伴随运动员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渐进发展的可预测现象,它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心理疲劳区分为真性心理疲劳和假性心理疲劳,这一概念的区分有助于心理疲劳的早期诊断,对心理疲劳的预防和干预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建立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标准:第1步,选取技能类项目运动员381人,进行了心理疲劳和训练比赛满意感的测量.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心理疲劳可以解释训练比赛满意感总方差的35.30%.同时,根据优势分析的结果,使用标准分评价心理疲劳,并结合教练员、运动员的意见,参照前人的分类,将研究参与者分为无心理疲劳,轻度心理疲劳和严重心理疲劳3组.第2步,另取技能类项目运动员192名,以训练比赛满意感、运动动机以及自尊为效标,对上一步所建立的评价标准进行检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程度心理疲劳组在各个效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建立的标准可用来评价技能类项目运动员的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10.
孙锦绣  张力为 《体育科学》2012,32(5):58-63,78
探讨运动员心理疲劳组与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组在心境状态与情绪反应上的操作成绩是否相同,电生理学指标LPP在不同的脑区的表现是否相同。选取国际标准情绪图片系统的图片,采用等概率呈现的感知范式,使用MBI-GS量表中文修订版筛选出运动员心理疲劳组和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组,并进行情绪图片性质判断作业,同时收集ERPs脑电数据。结果: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组情绪图片性质判断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运动员心理疲劳组情绪图片性质判断结果差异显著(P<0.05)。ERPs结果表明,在顶区左部/中部/右部,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组的LPP(400~600ms)平均幅值均差异显著(P<0.05),而运动员心理疲劳组的LPP(400~600ms)平均幅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运动员心理疲劳在心境状态上表现为负性,而在情绪反应上表现为对正性和负性的去敏感化;与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组相比,运动员心理疲劳组的LPP(400~600ms)平均幅值在顶区左/中/右部表现出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优秀运动员应激源与运动心理疲劳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据Smith认知-情感理论模型及Silva消极训练应激反应模型,采用<运动员应激量表>、<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对132名一级以上11个项目的在训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优秀运动员应激水平属于中等偏低,"运动受伤"和"环境肉素"得分较高;不同训练年限、经济条件的优秀运动员应激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因子方面呈现出随入队年限递增而分值递减的趋势,在日常生活遭受方面经济条件差的得分最高;应激各因子与运动心理疲劳总分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高应激组与低应激组的运动心理疲劳存在显著性差异;比赛失利因子进入对运动心理疲劳总分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SPCS系统引导射击运动员进行放松、注意集中、表象演练等综合心理训练,并对其训练的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方法:对10位射击运动进行8周时间个性化的心理技能训练,训练的前、中、后期分别进行心理协调能力、运动心理技能问卷和心理疲劳问卷的测试。结果:单次的综合心理训练前后,队员的协调能力测评得分都有显著提高(p0.05);另外,整个8周训练前后,队员的心理协调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运动心理技能水平显著提高(表象技能p0.05,焦虑管理p0.05,专注p0.05,放松p0.05,总分p0.05),心理疲劳中的情绪/体力耗竭指标得分显著降低(p0.05),心技结合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队员主观感觉较好。结论:利用SPCS系统对队员进行个性化心理技能训练对于队员心理协调能力、运动心理技能的提高和心理疲劳的缓解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对第4届世界毽球锦标赛男团半决赛,中国一队和中国二队的得失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国内球员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丰富进攻手段;加强对“拦—堵—防”防守阵型的训练;提高临场的应变能力;加强心理训练;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14.
浅析心理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中长跑运动员目前的现状,心理因素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大,赛前各种不良的心理表现,影响着他们的运动成绩。心理训练对成绩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而且心理训练也成为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采用综述法和比较法对中外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差异来说明心理训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建议教练员和运动员本人在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各种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珍珠球比赛中的心理应激,因比赛时间段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并有明显的主场效应特征,教练员、运动员应针对这些情况进行心理应激的干扰训练。  相似文献   

16.
采用心理测量法,对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运动员2010—2011年陆上训练和雪上训练(冬训前后)的注意力、应激、训练状态、赛前情绪4项心理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了解运动员的训练特征及心理状态。结果发现:运动员陆上训练和雪上训练心理状态是有差异的,不同性别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心理状态呈现出不同特征;运动员的注意力处在一般水平,经过冬训注意力有所提高;经过冬训运动员的应激状态均有所改善,男队员改善明显,冬训后困扰男队员的主要为比赛所带来的压力,而女队员则主要为生活遭遇和运动损伤的压力。大部分运动员的赛前状态良好,一部分运动员存在轻、中和重度的心理疲劳。结论:对于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运动员进行心理状态监测是非常必要的。对运动员采取的心理调节策略、方法应具有鲜明的个体性。  相似文献   

17.
武术运动员心理疲劳成因与恢复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武术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的原因出发,阐述了武术训练、比赛中心理疲劳对武术运动员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了武术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恢复手段。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四川省散打队五名队员为对象,采用追踪实验法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生理生化和心理等指标和手段,对运动员运动性疲劳进行综合科学监控。研究结果认为,将整体监测与个体监测配合运用,是监测运动性疲劳的可靠手段;而将生化指标与心理指标结合使用,是监测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手段。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和心理指标对散打运动员进行综合监控,其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生理生化指标或心理指标。  相似文献   

19.
田径在我国竞技体育中属弱势项目.心理因素是制约我国田径竞技水平发展的原因之一.不良的心理定势和思维定势,容易导致从事田径运动训练的教练员、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打破不良的定势,消除心理疲劳,才能使我们的田径运动员放开手脚,在国际赛场上创造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