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且针对系统仿真与系统集成课程的特点,着重探讨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目的在于探索研究生教学的全新模式,突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研究生报考规模屡创新高,专业学位培养规模持续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但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阻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本研究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现状及实践能力短板入手,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这一核心要素,以优化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转变和优化培养与考核方式,分析了实践能力提升路径,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育管理经验,有利于避免我国在培养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中少走弯路,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培养出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专业人才。英国属于世界上研究生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借鉴英国培育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先进经验,有利于提升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指出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了创新实践能力目标下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多层次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为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与学术研究生培养模式同质化现象,培养机制不完善,导致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严重不足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并提出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从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发展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面向用户的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培养过程管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以工程实际问题为牵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满足用户方对具有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得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借助于课堂平台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多维路径中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成绩考核制度,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延伸课堂平台,进而激发研究生的实践动机,培养研究生的各种实践能力。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这些培养环节的不断创新并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维路径:基于课堂平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得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借助于课堂平台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多维路径中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成绩考核制度,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延伸课堂平台,进而激发研究生的实践动机,培养研究生的各种实践能力。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这些培养环节的不断创新并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建设、导师团队建设等方面入手,开展一系列相关研究,构建了“知识-创新-思政”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科发展方向完善了实践基地建设,形成了导师团队协同指导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通过改革有效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了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研究生素质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诸多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果不能尽快有效地加以解决,势必会对知识创新工作带来影响。笔者通过对研究生的访谈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我国研究生在素质方面存在各种问题,这固然有研究生本人的原因,但更与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有关。一、研究生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1.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培养的研究生,大都书本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薄弱,更不要提创新能力了。诚然,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大量的知识积累,所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构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全程渐进式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实践能力不够强已成为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着将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分解为基础性实践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三个层次,并提出了相应的三类培养方式:开设教学实验模块(Experiment module),开展综合实践项目(Project)和组织研究生自主创新实践活动。最后,按照教学科研相融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理念,提出了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渐进式培养模式,并通过完善教学科研优势互补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支撑体系,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环节和要求,来构建该模式。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军队工程硕士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则更具鲜明特点。文章首先分析了军队工程硕士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其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剖析,最后针对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年来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就毕业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效果来看,基于专业社会化视角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探讨和创新.本文立足于专业社会化环境下对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4.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协作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其运行实践中很好地解决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问题,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上,促进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有效提升.随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探索研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的机制及作用,对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各个方向的改革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信息类研究生在实践教育中存在的创新培养不足,包括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内容落后,缺乏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以及扩招后的教学条件紧张的问题,提出构建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校内外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项目,提高信息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提升研究生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综合素质和培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权变理论,我们针对我国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5种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影响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权变因素,建立了权变模型,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思路。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在研究生教育层面上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油气田开发学科研究生的在校学习状况和毕业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近年来在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本文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在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充分利用油田资源,研究生与油田专家协同工作,以油田生产中遇到的科研难题为研究对象,学校导师和油田专家共同指导,规范过程管理,强化创新机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研究生毕业后迅速适应油田岗位的需要,为油田开发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期,研究生教育质量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过程管理松散,科研条件欠缺,评价体系不科学,导致研究生群体出现了科研实践能力不足、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科研创新意愿缺失等问题。通过强化过程管理、营造良好环境、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三位一体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以重庆交通大学地理学科为例,从课程体系优化、学科方向凝练、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变革、校内外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对地理学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地理学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核心,组织研究生团队参加学科竞赛是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以专业研究方向为指导,并以专业能力为基础,通过参与学科竞赛,促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激发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科竞赛对于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