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闻一多早期诗篇《醒呀》,《闻一多全集》失收。根据这首诗后闻一多所写的附记判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五年“五卅”爱国反帝运动暴发后不久。  相似文献   

2.
诗歌《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代表作。闻一多先生于1922年7月赴美留学,1925年5月离美返华。这首诗,最初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诗镌》1926年4月8日出版的第3号上,诗后注明写作日期是1925年4月同时发表的,还有一首《黄昏》。(参见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闻一多全集》“年谱”,以下不注明出处的引文同此) 1925年4月,诗人明明还在美国。但不少评论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现  相似文献   

3.
王海艳 《现代语文》2006,(3):120-120
《一个观念》见于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它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看作是闻一多爱国诗篇的代表作,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讴歌及立志于坚守、拥抱这种东方文化的决心,并且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的性格哲学。闻一多曾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与郭沫若的相比较,他说道:“《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而“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这种“可敬爱的文化”在《一个观念》这…  相似文献   

4.
《死水》和《大堰河》分别是爱国诗人闻一多和艾青的代表作。通过对两首诗的感情性质、艺术手法、抒情方式、审美风格、诗歌体式五个方面比较异同,从而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和诗作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苏教版第十册第23课是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编者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真是匠心独运。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审视、比较,会发现别样的精彩。一、文本解读——同中求异,精彩别样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虽然描写的都是西  相似文献   

6.
傅山与顾炎武唱和诗共有六首。第一次唱和诗两首,是在清康熙二年(1663)所作。丁宝铨《傅青主年谱》:“(康熙)二年癸卯,五十七岁:崑山顾宁人访先生于松庄,赠五律一章,先生依韵答之。”丁宝铨刻《霜红龛集》(本文引《霜红龛集》,均为丁宝铨刻本)卷九载有傅诗,并附有顾诗)《亭林诗集》卷四载有顾诗。第二次唱和诗三首,也是在清康熙二年。《傅青主年谱》没有记载,《霜红龛集》也未收这次唱和诗,《亭林诗集》卷四收有顾诗两首。第三次只是顾炎武寄侮山诗一首。《傅青主年谱》:“(康熙)十三年甲寅,六十八岁:是年顾宁人有寄先生《土堂山中诗》。”《霜红龛集》附一、《亭林诗集》卷五均载有此诗。现把这六首诗按写作时间分三组,注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俞晓红 《学语文》2011,(5):48-49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见卷首)一诗写于1934年4月间,发表于叶公超、闻一多等人5月创办的《学文》第一卷第一期。作者林徽因(1904—1955),发表时署名“徽音”。这首诗副标题为“一句爱的赞颂”.它用绵密美丽的意象为喻,表达“爱”的深挚内涵,格律和谐,形式优美,是林徽因诗作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方法论和教学法. 本文拟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的教学为例,来阐述"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运用. 一、轻"拢"慢"捻",读懂跳动的雨 1.个性朗读,激趣. 课前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交流搜集有关诗人苏轼的资料,相机引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读读诗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有的学生抓住时间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六月二十七日是怎样的一天?诗人为什么在这一天写下这首诗? 有的学生关注地点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望湖楼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儿有什么让诗人诗兴大发?  相似文献   

9.
<正>在语文课堂中注入教师的奇思妙想,就一定能赢得掌声或笑声。下面以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谈谈对古诗教学的体会。一、奇思妙想,使阅读理解领悟更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首诗,这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中的一首。诗句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全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六年,闻一多在《晨报诗镐》上发表了《诗的格律》,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这三种“美”作了努力的探求,被人们称为“格律诗派”。不过,如果认为闻一多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是格律性强,这是不全面的、不确切的。闻一多留下的诗集有《红烛》和《死水》,《红烛》的一百多首诗符合闻一  相似文献   

11.
继《童心》之后,诗人王统照又有《这时代》和《夜行集》两部新诗集先后问世,前者系作者于一九三四年自印,收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一年的诗作三十五首;后者由上海生活出版社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出版,收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六年的诗作二十七首。这些诗篇写得好,在发表的当时大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也较充分地展示出了  相似文献   

12.
近日听了两节古诗教学的公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徜徉在教师营造的诗歌情境中,沐浴着优美的语言文字。学生学有所得,听者听有所获。两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后,不约而同地补充了作者背景知识和几首相关的送别诗,但是在教学处理上却一言带过,让听课教师疑惑不解——任课教师补充知识到底目的何在?请看两位教师的教学现场记录:《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相似文献   

13.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这首诗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出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原为组诗,共五首,这是其一。诗题原冠有“六月二十七日”字样,编入课本时略去。  相似文献   

14.
宋代文天祥的诗集《指南录》及其《后序》,充满爱国正气,历久传诵不衰。关于诗集编辑成书的年代以及《后序》的写作时间,研究专家均认为在宋端宗景炎元年五月,即公元一二七六年六月。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中册收《指南录后序》,在“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日《指南录》”之后写道:“记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命名。”又,杨德恩编的《文天祥年谱》第273页,  相似文献   

15.
南宋文人高斯得《记二首儿四日雷二异》一诗,记载了南宋年间的一次双头婴儿事件,从中可以看出古人面对灾异事件的应对方式,这也是古人谶纬思想的体现.同时,高斯得这首诗歌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写诗言志的思想.对于二首婴儿和四日雷震的记载也具有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教材中关于闻一多的诗作《死水》有如下注释:“闻一多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于1922年赴美国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1925年回国,他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  相似文献   

17.
张若虚是初唐诗人,在《全唐诗》里,只留下了两首诗。《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的一首。闻一多对这首诗给以极高的评价。他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话有些夸张,但至少可以看出,这位现代大诗人对它是何等推崇!  相似文献   

18.
我很喜欢这样一首诗:红烛呀,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是闻一多先生《红烛序诗》中的诗句。我不仅十分喜爱,更经常以此激励自己的言行。因为它道出了红烛精神的精髓之  相似文献   

19.
据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杜甫这首诗是代宗大历五年(七七○年)暮春在潭州所作,这一年杜甫已经五十九岁,历尽艰辛,老病穷途,距他去逝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关于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说:“落花乃伤春时节,又得逢君,便是江南一好风景矣。言其歌之妙,能令愁者欢,闷者解,春之已去者复回也。”王嗣奭的这段话旨在说明,诗的内容主要是称颂李龟年歌声的美妙。由于在潭州又逢上了李龟年,欣赏了他的歌,纵使是令人伤春的落花时节,也叫人感到是“好风景”,他的歌声不仅可以“令愁者欢,闷者  相似文献   

20.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是戴望舒晚年的作品,1948年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2018年出版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共收入了十首中国新诗,《萧红墓畔口占》收入九年级下册第一单。1942年1月22日,年仅31岁的萧红病逝于香港,安葬于香港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本首诗就是戴望舒在一次去萧红墓凭吊后有感而发之作。诗作第一稿发表于1944年9月10日,题为《墓边口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