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涛文)”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认为是“念、熟读”的(《辞源》),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汉语大词典》)。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诵也。从言,风声。”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  相似文献   

2.
一、朗诵溯源(Tracingtheoriginsofrecita tion)朗诵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语言艺术。据《说文解字》记载 :“朗 ,明也。从月良声。”“诵 :讽也。人言甬声。”“讽 :诵也。大司乐。以乐语教国文。兴道讽诵之言。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 ,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也。又为吟咏 ,以声节之。……”在读字又有注释 :“读 ,抽也。……戏讽谓背其文。”(江苏广陵刻印社《说文解字》,段玉裁撰)据《辞渊》讲 ,朗有三义 :(一)明亮 ;(二)响亮 ;(三)高明 ;诵也有三义 :(一)朗读 ;(二)述说 ;(…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诵读要求。那么 ,什么是诵读 ?为什么要重视诵读和怎样加强诵读的教学呢 ?“诵”,最早是指照着书本抑扬顿挫的念读 ,秦汉以后也指背读。东流的郑玄在为《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里的“以乐语教国子 :兴、道、讽、育、言语”作注时曾指出 :“倍 (背 )文曰讽 ,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 ,“讽”是指忆读 ,而“诵”则是指照着书本有节律的念读。从“诵”的字形来看 ,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说法 ,它“从言 ,甬声”。而从“甬”得声的字又多有跳动的意思。比如…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一门“自觉”的艺术。许慎《说文解字》言:“觉,寤也。从见,学省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寤,寐觉而有言日寤。”这里的“自觉”,是指“自能感觉、自会察觉、自主品觉、自行悟觉、自可醒觉”等意思。语文学习实质上就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知与实践活动。语文教学只有引领学生走进“自觉”的语文,放手让学生“自感自悟”“自品自觉”,学生才能亲身体验、切身体悟到语文的无限魅力,才能获取语文学习的成功与幸福。  相似文献   

5.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 ,潜心钻研 ,更要以多种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近些年来 ,我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做了如下尝试 ,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一、在诵读中激起兴趣《说文解字》中写道 :“诵 ,讽也。”“诵非直背文 ,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而“吟咏”是一种有情态 ,而又寓情于声 ,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至于“读” ,《说文解字》段注解释为 :“抽绎其义 ,蕴…  相似文献   

6.
语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何为“训练”?《说文解字》解释为:“训,说教也。练,涧缯也。”“说教”即启发教导;“涧缯”古意为“在水里反复地漂洗织物”,其意演变为反复地操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教育辞典》解释为:“训练是教育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诵读”这个词,也许你并不陌生,但对于它的准确含义,恐怕就不一定了然了。先说“诵”。《周礼·大司乐》说:“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前人注释说:“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诵是有节奏的朗读。我们今天所说的诵,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熟读或背诵, 一是指吟诵。背诵,又叫“背书”。为什么叫背书呢?据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回忆:他小时候读私塾时,“每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理论的引入.引起了语文界的高度兴趣和高度重视.但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路有多长.又成为广大语文研究工作者和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理论.是《新课标》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新突破: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并不新鲜.  相似文献   

9.
姜新玲 《现代语文》2005,(12):29-29
(一)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dài)能倍讽③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释:[司马温公]司马光(1019—1089),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是两个古人勤学的故事。[倍讽]背诵,倍,同“背”。[或]有时。1、解释加点字:⑴患记问不若人()⑵众…  相似文献   

1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诵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及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了高职学生诵读的篇数。这说明了诵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在高职语文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这个问题,并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谈谈我的认识和一些做法。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此法创设历史久远。古称“讽诵”,最早见于《周礼》。郑玄注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讽,“背文”,即背诵;诵,“以声节之”,就是朗诵。时至朱熹,倍加强调:“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今人王力教授也主张:“只有熟读一二百篇古文,然后感性知识丰富了,许多书本上所未讲到的理论知识,都可以由自己领悟得来,这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地掌握古代汉语。”这样看来,诵读法就是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同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公布后直到2001年的16年间,有多处文言文异读字的标音与《审音表》的规范标准相抵牾。例如:初中《语文》第一册《卖炭翁》,将“翩翩两骑来是谁”的“骑”标音为jì;高中《语文》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相似文献   

12.
张丽梅 《广西教育》2012,(24):45-45
早在先秦,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古诗文的诵读要求。让学生诵读中国文化经典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几年多来,我们诵读着,摸索着,总结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的界定可见.语文教学再不能停留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再不能局限于封闭的静态的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14.
余耀 《生活教育》2011,(10):79-81
一、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 传统语文教育特别强调“诵记”。“诵记”的方法在今天看来是有些机械的,从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的私塾中的情景,可见一斑。但是“多接触、多熟悉”、“熟能生巧”却是学习语言的妙法。从心理与生理的角度看,“背诵”是儿童的专长,记忆力的发展是儿童成长的标识。  相似文献   

15.
李维鼎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的过程。”他在作品《语文言意论》里特别指出: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这一理论,语文教学就应将眼光瞄准语文本体,着眼并坚持言意互转,演绎出崭新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蜀道难》,“惊天地,泣鬼神”,是一曲浪漫主义绝唱,千古争诵!对于《蜀道难》的思想,自中唐以来就众说纷纭:有说是讽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有说是讽户部尚书兼御使太夫章仇兼琼的;有说是讽唐玄宗幸蜀的。这都不符历史真实,多近穿凿.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则云“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涂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明人胡震亨也说:太白为蜀人,自为蜀咏,不必实有所指。此说未免又低估了它的思想性。近几年来,有些同志在“李白两入长安”的前提下,认为此诗作于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开元十九年,主题思想是:表现“备受  相似文献   

17.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本文阐述了诵读的含义及其在文言学习中的作用,结合课堂改革背景,以《孙权劝学》为例设计"四读"课文,为诵读课堂提供三大教学策略:敢于"放"——以读促学、适时"收"——以评促读、"多"与"少"——七分研学,三分后教。一、朗读?朗诵?诵读!关于"诵读",《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下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1]"读"不仅是一种口头表达方式,还包括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二册《兰亭集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这里的“悟言”应当改为“晤言”。“晤言”意为面对面、亲密地交谈,“晤”有面对面的意思.而“悟”只是了解、领会、觉醒的意思。《诗经》中就经常用到这个“晤”字。如《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芝,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说文解字注》使用的训诂术语“浑言”、“析言”:“浑言”、“析言”术语的提出在训诂学史上的意义;“浑言”、“析言”在汉语词汇学方面的成就;“浑言”、“析言”对语言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教育》2005年第3期发表的王从先生《语文教育:应用与应试》一文,引出了“应用语文”与“应试语文”两种语文教育说,并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其有何不同”,“破译其何以不同”,“探究其如何能同”。最后得出了一条结论:“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应用”与“应试”这两种语文教育还要隔江而治,谁也代替不了谁。谁也不能统一语文教育的天下。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把这两者兼顾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