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种利用生物技术 ,从微生物或其分泌物中分离、提取、纯化有絮凝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文章对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分析了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局部的重金属富集,黄河上游和自然保护区内部可能发生的突发污染事件,通过自由基共聚制备合成了CSAX-PSAF-纳米二氧化硅复合絮凝材料。通过该复合絮凝材料和常用絮凝材料去除污染物的对比实验,表明该复合絮凝材料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常用絮凝材料,表明该复合絮凝材料的研制取得了成功。在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起到了技术引领和示范作用。如付诸现实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在反渗透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中,污染指数污染指数SDI15min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参数,根据公司水暖分厂供动力分厂的水质特点,浊度低,残余胶体铝化合物含量不定,采用了管道絮凝过滤工艺.本文对絮凝过滤原理进行了阐述,通过两项实验,优选微絮凝过滤工艺条件.总结微絮凝过滤运行经验.  相似文献   

4.
根据造纸生产废水的特点,提出了采用"氧化、脱色和絮凝"协同处理方法.探讨了搅拌速度、絮凝反应时间、pH值、药剂用量和温度对CODcr去除率和脱色率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下,两性聚丙烯酰胺CAPAM用量6.0g/m3、氧化交联剂PDO用量44.0g/m3、pH=8、搅拌速度80r/min、絮凝时间为10min和静止时间为35min的条件下,CODCr的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为95.1%和97.68%,处理后的废水达到了可生化的指标范围.并对处理成本和絮凝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根据造纸生产废水的特点,提出了采用"氧化、脱色和絮凝"协同处理方法。探讨了搅拌速度、絮凝反应时间、pH值、药剂用量和温度对CODCr去除率和脱色率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下,两性聚丙烯酰胺CAPAM用量6.0g/m3、氧化交联剂PDO用量44.0g/m3、pH=8、搅拌速度80r/min、絮凝时间为10min和静止时间为35min的条件下,CODCr的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为95.1%和97.68%,处理后的废水达到了可生化的指标范围。并对处理成本和絮凝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341省道马山至宜兴周铁段YMA02竺山湖线路区采用围堰明挖法施工,其湖底含有大量的疏浚淤泥,淤泥的不合理处理将会给周边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淤泥本身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直接外运废弃处理也是一种资源浪费。鉴于此,本文采用絮凝试验和颗粒级配试验,分析絮凝剂种类、掺量对于泥浆絮凝效果的影响,揭示了泥浆在絮凝过程中的絮凝机理和颗粒尺寸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絮凝处理效果优于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和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且当CPAM掺量为0.4‰时,清液析出量最多;CPAM与APAM相比,前者对于泥浆的絮凝主要通过吸附电中和作用进行,而APAM由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可以同时发挥吸附桥架作用和吸附电中和作用;随着各絮凝剂用量的增加,絮凝完成后泥浆中粘粒的含量逐渐减小,粉粒的含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7.
在给水净化和废水物化处理的混凝、沉淀、过滤诸工艺中,混凝是其中的关键。天然水体中的分散大部分由无杌胶粒组成,如:黏土、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和金属碳酸盐,还有来自腐殖质的有机胶体物质以及有生命的微生物(藻类或细菌)。城镇用水及工业废水处理中,絮凝(混凝)过程是应用最普遍的关键环节之一。絮凝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后续单元过程的运行工况、处理费用及最终出水水质。实践证明,设计时混凝工艺选定的合理,不仅可提高出水水质,还能达到节能节约降低运行费用的目的。因此搞清絮凝动力致因是提高絮凝效率的关键,涡旋混凝给水处理技术是根据多相流动物系反应控制惯性效应理论,结合给水工程实践,探讨了给水处理中混合、絮凝反应、沉淀三大主要工艺。  相似文献   

8.
黄敏 《科技风》2012,(16):114+117
本文依据这一实际情况,以电厂工业用水制备过程当中的斜管沉淀池装置为研究对象,从斜管沉淀池絮凝体上浮成因分析以及斜管沉淀池絮凝体上浮对策分析这两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对絮凝体上浮问题作出合理控制在进一步提高斜管沉淀池运行质量,改善水厂水质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物絮凝工艺实际上是现代城市污水研究最为普遍的一种处理技术,通过针对某污水处理厂采取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的处理方式,来执行相应的水试验工作,以期为化学生物絮凝工艺水处理基础的推广应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絮凝剂是混凝水处理工艺的核心,然而传统的无机及有机絮凝剂存在着用药量大,并易产生二次污染的缺点;相比之下,微生物絮凝剂主要成分为多糖或蛋白质,具有可生物降解及较高的絮凝活性,因而成为了絮凝剂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微生物絮凝剂的介绍,阐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分析了影响其絮凝活性的相关因素,此外给出了其在水处理当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混合、絮凝是常规水处理工艺中基础的一步,也是水处理工艺的关键环节。良好的混合絮凝,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原水浊度,对水中某些有机物、细菌及病毒的去除也具有一定的效果。纯化水厂根据平原深水高坝水库原水水质特点采取小剂量不间断加药,通过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给水技术强化混合、絮凝效果,为油城人民提供优质供水。  相似文献   

12.
采用调pH值、投加絮凝剂、电絮凝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预处理方法对苎麻废水的预处理进行探索性研究。试验得出,采用电絮凝法可有效地将苎麻废水中的胶体物质凝聚,CODCr处理效果明显,脱色效果较好,有利于后续的生化处理。  相似文献   

13.
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是当今世界水处理的一个难题,本文论述了低温低浊水难处理的原因和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国内外对于直接过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并通过对微絮凝直接过滤的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总结了该技术在水处理中应用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使用化学药品的实验室其排放的废水一般较少,但所含有害成份复杂,水质变化较大。以往这类废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不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从而污染环境。本文用8种絮凝剂对实验室废水的絮凝效果进行了比较,以碱式氯化铝和硫酸亚铁为絮凝剂,对废水的絮凝沉淀处理进行了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化学絮凝法处理实验室废水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该技术涉及了给水处理中混合、絮凝反应、沉淀三大主要工艺。  相似文献   

16.
借助Fluent软件,采用k-ε湍流模型,在不同网格参数情况下对网格絮凝池单个竖井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控制指标湍动能k、耗散率ε、速度梯度G分析探讨,结合微涡旋理论,优化网格絮凝池参数。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超声波对蔗汁中胶体絮凝分离效果,考察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以及温度对胶体絮凝沉降的影响,并通过L16(45)安排正交实验,获得超声作用最佳条件:超声功率170W、超声时间2min、蔗汁温度55℃;与自然沉降相比,胶体沉降率提高50.5%;沉降时间由999s缩短到791s。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对蔗汁胶体沉降起到强化促进作用,有效地缩短了沉降时间,提高了胶体沉降量。  相似文献   

18.
林贤慧 《科技风》2012,(6):208+213
本试验利用马铃薯培养基,从土壤中筛选到两株稳定性较好且混合培养后絮凝活性较高的菌株 L-7和 L-14.以4g/L 的高岭土悬浊液为模拟废水,对混合菌产生的絮凝剂进行絮凝条件试验,其结果表明:温度对絮凝剂影响最大,其次是培养时间,然后是加 Ca2+浓度,影响最小的是PH.最佳絮凝条件是 pH=7,培养时间=48h,Ca2+浓度=0.7g/L,培养温度=35℃.絮凝剂在溶液中存在 Ca2+时,才能产生较为明显的絮凝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含锌硫酸废水、铁屑、硅酸钠为原料,制备了聚硅酸铁锌絮凝剂,对聚硅酸铁锌的絮凝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聚硅酸铁锌处理高COD马铃薯淀粉废水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控制聚硅酸铁锌絮凝剂的Si O_2质量分数为0.02~0.025,(Fe+Zn)/Si摩尔比为1.5~2,硅酸活化的p H 1.56~2.12,活化时间为8~16 h,陈化时间为18~48 h时,可制得絮凝性能优良的聚硅酸铁锌絮凝剂。用制备的聚硅酸铁锌絮凝剂絮凝处理淀粉废水,COD从5642 mg/L降低到733 mg/L,SS从1270 mg/L降低到76 mg/L。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造纸废水的化学处理方法,并对化学处理方法中的混凝法、光致降解法、电絮凝法以及臭氧氧化分解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