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空间的建构与认同——刘三姐文化深层底蕴的探讨之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之一的刘三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壮民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分不开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的深层底蕴其实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她的形成与流传过程就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美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高适、岑参是盛唐同时而齐名的诗人.杜甫即曾将二人相提并论.严羽<沧浪诗话>指出有"高常侍体"和"岑嘉州体",后人将其合称为"高岑体"."高岑体"以边塞诗为主要载体,其共同风格是"悲壮",其中高适诗悲中有壮,以悲为主;岑参诗壮中有悲,以壮为主.他们的诗,代表着唐代乃至中国诗歌史上边塞诗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壮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文的过程中,由于受壮语的影响而出现表达方面的错误,即"夹壮"、"仿壮"现象.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上述现象进行归类分析,揭示其规律及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壮族地区汉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黑衣壮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是受制于黑衣壮特有的审美关系及其表达机制的,即受制于"黑"的文化内涵,从而受制于民间约定俗成的围绕着"黑"的神话机制,其中,居于核心主导地位的黑神话语机制呈现为多层累和仪式化的象与幻象结构,它们都是导源于"黑"的集体无意识即原型意象."黑"的文化内涵和黑神话语是黑衣壮山歌艺术最为根本的象征表达.总之,黑衣壮的山歌艺术得自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活生产及其阶级斗争的经验、体验,在意识形态塑造中又受制于内在的黑神话语机制的制导,因此能以身边的所熟悉的自然景物、生活生产为主要象征对象,把生活话语即民俗话语提炼为诗、歌、舞有机统一的审美话语即山歌艺术.  相似文献   

5.
广西那坡县达文屯黑衣壮人的"保命保福"仪式,包含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大层面,具有象征性与实用性两大功能.仪式折射出黑衣壮人关于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体察和信仰,同时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种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共生场域.  相似文献   

6.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分支,因从头到脚穿戴一袭黑色服饰而得名,在饮食起居、服饰装束、山歌舞蹈、礼仪节日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被人类学家称为壮族的"活化石"。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有人口约20万,其中约有5万黑衣壮,主要分布于大石山区。"黑枪舞"和"陀螺"是黑衣壮集民族性、原创性、健身性、表演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黑衣壮民族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9,(3):30-35
对广西壮剧的三大流派——师公戏、南路壮剧和北路壮剧进行历史溯源,并介绍其各自的声腔、身段等艺术特征;结合对国家级壮剧传承人张琴音老师等戏曲艺术家的采访,探讨广西壮剧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歌剧化"现象,运用传播学理论对现代壮剧的传播和革新提出建议,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提高壮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壮医药人才,是历史赋予壮医药高等教育的重任。而对壮医药基本知识和特色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判断学生壮医药知识结构和临床能力的重要依据。我们首先向壮医学专业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壮医药竞赛的参赛意愿,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各年级的竞赛方案,以实现"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并有效地增强壮医专业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两弹元勋"邓家先的成才之路、显赫贡献,尤其是对他许身中华壮我国威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作了简要的介绍.旨在领略卓越,感受崇高,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10.
《文山学院学报》2016,(4):59-61
五场壮剧《螺蛳姑娘》从民间传说提炼、升华走上艺术殿堂成为壮剧的艺术珍品进而华丽转身再回归民间在坡芽村成为现实,是想对"艺术来源于民间再回归民间"的云南壮剧传承和保护模式进行尝试和探索。过程中发现"守住乡土的理念不可淡漠""退休老人的余热应该发挥""全民参与的热情不应忽视""团结协作的意识必须增强""民俗活动的平台不能放弃"是云南壮剧传承和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五项内容。  相似文献   

11.
壮剧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是壮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应当"走出去"为扩大中文文化在世界影响作出贡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壮剧英译实践中,译者必须采用异化方法,尽量保留壮剧的民族文化特色,突出壮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同时,考虑到英语国家读者对壮文化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可通过归化翻译对壮文化加以补充说明,使译文符合英语语言文化规范,以便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壮医药线点灸》课程是一门中医学类相关专业学生选修课。要想做到"课程思政"的要求,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需要结合《壮医药线点灸》课程培养学生壮医特色治疗方法的临床素养来进行。文章基于中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初步探索了《壮医药线点灸》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选取25名会讲普通话和壮话的壮族双语儿童为被试,要求被试运用普通话和壮话来完成简单数学计算、奇偶数判断和语音押韵判断三个任务,考察被试教学加工和语言的关系.结果发现:1.数学计算任务中,壮话比普通话具有加工速度上的优势,但壮话比普通话的反应正确率低.2.奇偶和押韵判断任务中,壮话比普通话具有加工速度上的优势,在押韵判断任务中,壮话也比普通话正确率高.3.结果支持了Campbell等人对熟练信息的加工具有速度上的优势以及数学和语言间具有紧密联系的观点,印数学加工的语言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一篇文章的标题自然也有题眼,《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题眼就是"壮"。李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紧紧扣住"壮"字进行导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15.
论黑衣壮母性神崇拜机制及其审美文化内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母性神崇拜机制体现为两大方面:即黑神话语崇拜和婚俗中的"安花"、"不落夫家"和"过桥".这两个方面都体现出原始母性神生殖生育崇拜,蕴涵着宗教文化和原始性女性生态伦理审美观及双性和谐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边陲广西左江流域的宁明花山岩画为壮傣先民创造的文化艺术结晶,其图像独特,为壮傣先民祭祀仪式场景的再现.壮傣先民通过舞蹈等祭祀仪式,表达对神灵、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同时进行酬神、娱神及娱人活动.探究壮傣先民的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心理,为现当代壮傣族群乃至中国与东盟的友好交流交往寻求和谐共荣的新途径,为提升中国文化在东盟的影响力提供政策参考与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壮医药线点灸学》课程的特点,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发展简史"、"操作方法"、"疾病诊疗"和"临床带教"四部分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初步探究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对改革医学人文教育、重塑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里甲、民壮、驿传是明代北直隶的重要徭役,对其征收的代役金分别称里甲银、民壮银、驿传银,是明代北直隶地方财政的主要财源.里甲银数目不小,供应官府一年中的大小经费,但与民壮、驿传相比却属征收最轻,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是数额最少的一项;民壮银为地方上自卫武备用银,与里甲、驿传相比,数额较小,仅高于里甲银;驿传银则是驿站的经费,数额最多,负担最重,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里甲银、民壮银、驿传银的产生受明代财政状况的大气候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情调悲壮的词作,引领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体会"壮"词的内涵;通过词中画面,感受作者抗敌报国的爱国心;通过昔与今、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于汉族版本梁祝故事的化蝶结局,壮版梁祝是先化蝶化石再化树。这一结局由汉族版本的"化蝶"意象进行"地方性隐喻"而来;而壮族版本梁祝故事结局内部"化蝶"——"化石"——"化树"意象的转化递进则是靠"地方性转喻"完成。壮版梁祝故事结局所蕴含的"地方性"经验,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