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法律体制下,人权既是国内法调整的对象也是国际法的一个重要调整领域。基于国际 社会的主权性和人权问题的敏感性,在现代国际法上,人权与主权冲突不断,主要体现在国际法若干基本原则 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冲突。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改善国际关系推动国际人权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人权进入国际法领域是时代的进步。主权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维护人权是国际法的根本宗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权高于主权”缺乏国际法依据,是对主权与人权关系的歪曲,是违反国际法原则的。  相似文献   

3.
主权与人权的关系问题是当代国际人权领域的一个根本问题。从国际法与国际人权实践的角度来说,主权高于人权,维护主权是实现人权的保障,没有国家主权,个人人权就失去了根本保障。在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到来的国际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自己的战略意图出发提出诸如“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等主张,并在国际社会广泛推行。这些观点成为某些国家干涉别国内政、推行强权与霸权的理论依据。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强调主权是人权的保障,主张尊重主权、促进人权、反对霸权,并在国际人权实践中加以实施。  一、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4.
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人权国际保护与尊重国家主权的关系在国际法上一直是一个争论颇大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权的国际属性日益凸现,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人权问题已经超出国界成为国际问题,人权保护没有国界,人权高于国家主权。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探索正确对待人权与主权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西方某些国家的学者和官员所鼓吹的“人权高于主权”说,颠倒了人权主权关系中主权的基础地位;违背了公认的国际法中最根本的原则——国家主权原则;颠倒了国家和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他们妄图以人权的国际保护来否定人权的国内管辖,把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的主权行为合法化。  相似文献   

6.
国家主权与人权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互相结合的。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最重要的原则和基础。人权原则只能从属于主权原则,而决不能高于或违背主权原则。只有主权原则受到充分的尊重,人权的实现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权问题更加国际化。在因人权问题导致的国际冲突日益频发的情况下,克服国际法对人权保护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国际法在人权保护中的作用,在国际法框架内寻求解决人权冲突的机制,应该成为主权国家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主权和人权是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的关系是,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主权是保护人权的,人权的国内管辖、国际保护和国际合作是三位一体的,都必须以“主权”和“主权平等”为基础,都是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全人类的人权的基本自由。中国在人权与主权关系上的立场是,维护人权,尊重主权,反对霸权。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人权与主权的关系理论颇多,这些理论虽有差异,但在本质上都是对传统主权至上原则的冲击和弱化。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其负面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只有国际法真正建立在国际社会成员平等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发挥其平衡人权与主权关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权保护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并成为现代国际法研究的重点,从此,人权问题便全面进入国际法领域,成为世界人权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对人权事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人权的国际法进程、国际法属性、人权国际法保障特点及国际人权法局限性的分析研究;同时,落脚于如何克服国际人权法所面临的困境,并针对这些困境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期对完善国际人权法的保障体系尽锦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宁子昂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7):112-112,F0003
自国家主权学说诞生之日起,国家主权就成为国际法的核心指向。冷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国家借人权的幌子恣意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动用武力。作为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人权法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国际主权的前提下,实现对于人权的维护和发展,否则国际人权法就将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权是主权的基础,主权是人权的集中和保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不允许一国侵害别国的主权;所谓“人权高于主权”,是美国借以实现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手段;美国对内坚持“主权高于人权”,对外坚持“人权高于主权”,背离世界历史潮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试论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韩轶人权国际保护近年来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它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权状况横加指责,提出无理要求并进行经济制裁和封锁,肆意把人权问题国际化,干涉别国主权和内部事务。针对这一现象,分析和研究人权国际保护法律的适...  相似文献   

14.
主权原则是《联合国宪章》所确认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是,进入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口“人权高于主权”,动辄对中小国家横加指责、干预,甚至动武,主权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南联盟前总统米洛舍维奇被引渡事件,充分体现了国际关系上的一些变化。通过这一事件,该文结合国际法中有关主权与人权问题、引渡问题对此事件作一探讨,并指出该事件的国际法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对土著人民权利的关注和的实施使得"知识产权与人权关系"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对国际人权条约相关条款的历史解释和文本解读表明,知识产权不是人权,而是人权实现的工具.作为国际法上的制度冲突的突出表现,对与人权国际保护冲突的表现、原因及其解决途径的理论和实践分析,有助于促进缓解国际法碎片化问题的研究.除了能够对的变革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外,"知识产权与人权关系"研究对于国际法学的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主权和人权问题是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当代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主权和人权关系的激烈争论,而中国在处理两关系上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只有正确把握主权相对化和人权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政治、法律的双重角度认清人权国际保护与不干涉内政关系的实质,才能切实的保护国际人权,有效维护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17.
人权与主权     
人权与主权是国际法的两个范畴。近年来,随着人权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看法的问题,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亦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外交诸领域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主权及其在国际法上的意义 近代意义上的主权概念首先是由16世纪中期法国政治学家、法学家布丹在他的名著《论共和国》一书中加以系统论述的。他认为,主权是“国家内绝对和永久的权力”,是一国的最高权力,不受国家的法律约束,从而为主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关于主权的学说在近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根据王沪宁同志的归纳,有霍布斯的契约君主主权论,洛克的议会主权论,卢梭的人民主权论,黑格尔的国家人格君主主权论,奥斯丁的功利主义主权论等。随后,主权的内容不断丰富并最终被确定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属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法学界出现了一股抛弃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权利的潮流。他们主张取消国家的对外主权,这股湖流席卷了整个西方并且影响至今,各种主张废除国家主权的学说层出不穷。有人断言:“陈腐的主权国家就显出了真形——无非是世界循环系统中妨碍血液流通的一个残存的疙瘩罢了。”有人宣称:“历史正在使国家主权这个词儿逐渐丧失意义”。他们统统把国家主  相似文献   

18.
从国际法看“人道主义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道主义干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冷战结束后大力提倡并广泛实施的政策,其实质在于妄图使以军事手段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合法化,是霸权主义的恶性膨胀;它以“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涉”的思维指导其行动,鼓吹保护人权和防止人道主义灾难比维护国家主权重要,粗暴干涉别国内政,是对国际法的基础——国家主权原则的公然违背,因而冲击着当今国际法体系,不利于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界对国际私法性质的判断受"国际法=国际公法"这一传统论断的影响甚深。实际上,在国际私法各组成部分中,冲突法之中的冲突规范可因效力根据源于"主权意志间相互妥协"被各国际法主体认为具有法律拘束力并反复实践而被认定为国际习惯。经冲突规范指引而产生的各国法律的适用应被视为国际习惯的具体实践。国际私法的其他组成部分因其调整对象的涉外性而具有国际法属性。  相似文献   

20.
耿喜梅 《红领巾》2004,(3):19-22
人权是一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权利.人权外交也是人类在国际社会追求普遍道德原则的结果.但是,在人权外交领域,由于各国历史背景、经济文化、社会制度不同产生了诸多人权问题.中国在选择人权外交时应遵循国际法准则和国际社会公认的人权公约并以此为标准,在国际社会提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人权冲突、化解人权危机,反对以人权为工具的“新干涉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