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而中国人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整个五十年代,中共高层关于现代化的不同表述归根到底,就是强调工业化,把建设工业化强国等同于现代化国家。周恩来在1957年提出"经济改革是各民族必须走的路。走这条路才能工业化、现代化。工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的寻找和设计面临着两个无法回避的选择:一是对西方法律的接受和移植;二是对中国传统法律的继承和创新。我们必须认识清楚中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移植与继承的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3.
每个现代化的国家和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发生过或正在面对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我们中国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明显的特殊性。中国是世界现代化“宴席”上迟到的宾客。当我们拖着沉重的脚步缓慢踱向现代化阶梯的时候,西方那些捷足先登者漫无礼貌地给了我们许多干扰。于是,中国的现代化,就不仅和自己的传统文化有着摒弃、发扬、转化等等的对立同一关系,而且和世界文化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有着冲突、吸收、融会等等的对立同一关系。这两种关系的交叉和演化,就  相似文献   

4.
回顾近代中国的法制变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是传统法制向现代转型、变革过程,既是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经历了一条充满艰辛、与众不同的道路。这并非仅是人为的决策,历史本身的抉择在这一过程中也显示了顽强的力量。由于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中国民心之所向。因而其导致了近代中国整个法律文明价值体系的巨大创新,并展现了世界法律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近代中国法制发展中的新旧之争,实际包蕴了中国法制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深藏着中国社会新旧势力的尖锐斗争,也给后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5.
袁静 《职教论坛》2004,(4):41-42
一、中国成教:前法制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呼声和追求越来越强烈,走向法制化国家,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当然在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而经济不甚发达的国度,进行法制化建设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实现法制现代化也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晚清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启蒙期,这一时期法制历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西方法文化的不断输入,极大地冲击着封建法文化机制,引发了社会法文化观念的演变及其冲突。直到19世纪末也终未能在中国形成法制现代化的具体运动,只不过是为20世纪初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启动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丰富的法制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论、历史和实践渊源:对马列主义法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的法制思想的理论渊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法制思想的继承与扬弃是毛泽东的法制思想的历史渊源;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法制实践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的法制思想的实践渊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历程经历了逾百年,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建设也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已初步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来,中国法制建设迎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我们的法制以及法制建设的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很多甚至是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大程度上而言,乃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消极层面仍对法制现代化建设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克服传统法律文化的缺陷,特别是改变传统的法律观念,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法制现代化,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展开的。直至19世纪末,西方法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也终未能改变清政府对其扼制的政策。清政府对西方法文化传播政策的根本改变,是在进入20世纪后。清末修律从法治原则、立法观念、司法制度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末西方法文化政策在法制近代化方面仍存有诸多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考察西方法制现代化理论的流变有助于廓清其内在理路,并为中国法制现代化事业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西方早期的法律发展理论是法制现代化理论的思想渊源,系统的法制现代化理论形成于美国的法律与发展研究运动。法制现代化理论受到了来自于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的有力批判;在回应批判的过程中,法制现代化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由于各国的历史化传统、动力机制和价值选择不同,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范型。当代中国教育法制现代化是在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历史跃进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法制的鲜明特色,这期间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12.
小引历史的发展,使我们中国这个有过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在近一百几十年来,一直面对着一个认识西方、学习西方的大问题。先是由于一些西方国家的入侵、掠夺和压迫,迫使我们为对付它们而要认识它们;继而我们渐渐看到这些国家的强盛,我们的贫弱,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从而使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也就是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渐渐地既看到了不同于、也优越于中国当时社会制度的资本主义,也看到了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继承者的社会主义。而对这二者的认识是相互联系的。肯定资本主义、接受资本主义,必然否定社会主义、拒绝社会主义。反过来也一样。所以似乎可以这样说:自上个世纪末叶以来,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最主要的也就是对两种制度的认识和抉择。综观中国近现代史,凡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人们,对于西方(包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尽管有种种不同,但是他们都不拒绝向西方学习;同时又不主张、不赞成照搬西方或“全盘西化”。而且他们又大都不同程度地舍弃资本主义,趋向社会主义。越到现代越是如此。应当说,这种历史现象,反映了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是很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下面辑录的是一些时代的先驱者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看法。他们的具体观点和论断,未必全都精当,甚至还有这样那样的谬误,但是他们考察与认识两种制度的态度与方法,却是至今仍具有光彩,很值得引为借鉴的。所以,我们特刊载于此,希望能对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与世界文化和中国现代化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拟就中国传统文化有关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方面的现代化过程,而是包含着更为广阔的领域和更为深刻的内容,它是个整体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社会的全面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看,可以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可视为各种文化,诸如思想、观念、伦理、艺术、教育、心理素质、宗教、自然科学乃至国民性、民族性等。而社会经济与社会思想文化是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初步分析了古代中国和古希腊这两个历史上有名的东西方文明古国各自的科学传统产生的背景和特点。同是人类的佼佼者,面对着同一个自然界,两个东西方民族却有着几乎绝然不同的科学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对后世的影响作用也大相径庭,现代西方科学明显地得益于古希腊(罗马)的传统,并雄居全球。原因何在,本文仅是对这一著名难题的尝试性回答。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法律文化既是法制现代化的历史与逻辑起点,又是法制现代化的文化资源。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必须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继承,以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服饰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服饰无论设计还是风格都能够对外展示中国的软实力,同时也将中国文化精魂传播到世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差异。中国服饰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要立足于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同时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晚清以翻译西方法学书籍,引入西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法学的传入,在近代中国和世界法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对动摇晚清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以及对清末中国法制改革和法律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条件,西方法学的传入所呈现的时代特征和规律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比较典型的“后发外生型”,即起步较晚、且由外来因素所诱发。因此 ,对西方高等教育的借鉴、模仿、融合所导致的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本文认为 ,如果我们把一个世纪作为一个历史过程考察 ,就会发现 ,百年间 ,在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似乎走了一个大圆圈。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又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因此 ,如何处理对西方高等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移植与对传统的继承、改造和发扬的关系 ,又构成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文中深入地分析了这种移植与传统的冲突、融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9.
传教士与晚清法制现代化的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过程,也是近代西方法律观念和制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传播的西方政法知识还是零碎的、肤浅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传教士对中国法文化加紧渗透,中国封建法律思想营垒开始分化,导致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观念启蒙。19世纪60至90年代传教士对中国法文化的扩张,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法制现代化启蒙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期,毛泽东放弃发展新民主主义的计划,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有着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但实践表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过早地消灭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泽东的这一“放弃”和“提出”,是与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偏差密切相关的。反思这段历史对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