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对人的发展的关注程度看,竞技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金牌,而应当是人文关怀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但是,人文精神仍然是中国体育所欠缺的。因此,中国竞技体育必须以“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来创造和表达人性化的自由生活理想和价值理想,使人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相似文献   

2.
缪佳 《体育科研》2013,(6):1-3-7
上海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竞技体育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金牌的过度追求、新型的运动员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后备人才问题逐步成为制约上海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好两大矛盾——“竞技体育职业化与金牌的矛盾”以及“竞技体育职业化与专业化的矛盾”成为上海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的难点.上海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须有所为有所不为:竞技体育必须建立在大众体育的基础上,只有大众喜欢的项目,才能真正实现市场化、职业化;竞技体育的源泉是青少年体育,需花大力气去培养青少年参与体育的兴趣.竞技体育不能忽略大众体育和青少年体育、不应无谓追求城市形象、不要盲目追赶世界职业体育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过于重视科学的工具价值,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才造成人文精神在教育上的失落,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也不例外,过去一味的追求以技术为主导的旧的格局,而忽视了体育内在的人文精神和教育价值,高校体育没有充分发挥其奠基功能。要搞好高校体育的人文教育,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撇弃过去狭隘的专业教育的观点,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理念,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也和当今世界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高校竞技体育国际化是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竞技体育国际化的行为表现取决于价值取向。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国际化进程的主体性地位突出,以有选择性的诉求竞技体育成绩的最大化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以教育为目的,以文化为引领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美国高校的体育理念、体育属性与竞技体育实力构成高校竞技体育国际化价值取向的导向机制。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现状及发展,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经过二十几年三个阶段的发展在深圳大运会上实现历史突破,逐步成为国家竞技体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大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呈现参赛运动员多、院校地域广等特征,运动员来源以"大学生运动员"为主,教练员以高校教师为主;金牌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传统优势单项上,集体项目和传统弱项成绩有所提高,北、上、广三地院校奖牌占主导地位;所获奖牌以体育系统培养的"运动员大学生"为主,教育系统培养的"大学生运动员"成绩有较大提高,打破体育院校主导地位,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成效显著,呈良好发展态势。详细分析当前高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为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及完善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淡竞技、重能力、多参与--论高校运动会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平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165-166,169
高校传统运动会往往都以田径项目为主,随着教育走向国际化,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明确的目标,淡化竞技、培养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高校运动会也应改革过去“金牌第一、竞技第一”的传统思想,把精神和文化注入到运动会中去,从而使高校运动会成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盛会。  相似文献   

7.
“新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一直采用的是国家投资办体育的"举国体制"模式.这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使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问题——偏重竞技成绩而忽视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缺乏吸引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制度环境等.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周洋获金牌后的肺腑之言再次折射出"举国体制"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国运动员夺得金牌与没有夺得金牌,尤其是能不能夺取奥运会金牌的两重天地.在要靠金牌数来博取体育强国位置的思维方式下,一切瞄准金牌的强大奖励机制成为必然.而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竞技体育的内涵已发生改变,正逐渐演化成为一种"以人为本"的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文化种系.在此背景下,突出"人本位"文化内涵的新型培养模式的研究迫在眉睫.研究新型的竞技运动人才培养模式,并初步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落实与实践"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完善举国体制,推进我国新型竞技运动人才的培养,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校园金牌文化谋求实现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文章试图通过对校园金牌文化内涵及特征的分析,剖析校园金牌文化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之关系,认为以校园金牌文化建设培养人、塑造人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出了校园金牌文化建设过程中竞技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努力打造浙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与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阐述并指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应以蕴涵科学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为宗旨;提出由休闲运动、竞技运动、健身运动和拓展运动所构建的,既具有各自优势功能作用又具有互补效应的课程内容体系;并对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目标进行具体的内容设置.  相似文献   

10.
对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回顾,分析了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组织和运作机制,探讨了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文化内涵。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竞技体育是美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高校竞技体育承担着传播体育文化的重任;高校竞技体育创造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先进、组织合理、运作规范,保障了高校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了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建议我国建立高校体育联盟,推动高校联赛的市场化,扩大高校竞技体育筹资渠道,完善高校竞技体育的师资聘用制度和学生运动员的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指导思想、举国体制、政策导向、学校竞技体育自身积累的经验等方面,阐述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指出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在竞技体育资源利用、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及运动员队伍建设、教育与体育系统的协调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应以高校为龙头,建立学校竞技体育服务平台;大力构建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体教结合”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体教结合”是伴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下的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缺失而出现的,它符合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但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先体后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教分离或者结合不畅;竞技体育体制下的后备人才培养受到严重挑战,运动员的退出机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教育系统下的教练员队伍建设遭遇种种束缚,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教练员队伍无法有效对接.为加强“体教结合”,实现“体教融合”,一方面要强化政策导向,建立完备的竞技体育人才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更要重塑竞技体育的价值追求,实现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运动员教育缺失、滥用违禁药物、裁判执法不公、假球、赌球等竞技体育中的文化迷失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人文精神的缺失、价值取向的异化、过度商业化的冲击、体制的弊端、法律的缺位是导致文化迷失的主要原因,提出应让竞技体育回归本质、回归教育,完善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成为一种流行并重要的运动。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竞技体育精神的概念进行界定,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竞技体育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流行程度。竞技体育精神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精神对高校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精神的价值,对后奥运时代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立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1):121-122
从人文学、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行了剖析,指出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是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文精神的内化是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从教育理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育者的人文修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人文精神内化的具体策略,从而达到人文精神内化于高校体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结构性改革的特征显著,体现在从单一管理向多元治理的体制结构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组织结构转变、从金牌至上向展现综合实力的复合型目标结构转变、从服务国家的单一价值向满足社会需要的多元价值结构转变。面对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新使命、新要求,竞技体育存在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结构亟待优化,运动项目结构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突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结构还未形成,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后备人才的组织结构不协调等问题。新时代的竞技体育要尽快补齐结构性短板,打造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构建多层次竞赛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均衡协调的运动项目发展新格局,发挥竞技体育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需要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日本体育政策的新动向——《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爱光 《体育学刊》2007,14(2):16-19
日本《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作为一部体育法规明确规定了2001-2010年日本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反映了新世纪日本体育政策的新变化,强调了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并在加快竞技体育发展的政策上有所突破。《体育振兴基本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其中建立综合型区域体育俱乐部和泛区域体育中心、建立一条龙的训练体系两大举措将对日本体育产生深远影响,日本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取得16枚金牌,提前实现计划中的金牌指标,群众体育更加蓬勃发展,已显示出实施该计划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善恬 《体育师友》2012,35(5):42-44
通过对跆拳道运动进行价值分析,结合社会重视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时代背景和高校人文精神培养的需求,探讨了高校跆拳道课程教育过程中人文培养的途径和要点,认为:跆拳道课程既具有一般体育的价值,又具有不同于西方体育竞技的文化属性,促进“人文精神培养”教学改革可通过三个途径实现:强化跆拳道精神、形成跆拳道文化氛围、增加人文精神教学评价内容。  相似文献   

19.
高校竞技体育为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的下位概念,既属于学校体育结构体系中一个分支,也是竞技体育结构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具有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双重性特征。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竞技体育互动发展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两者良性互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诸如发展目标定位、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途径、训练竞赛体制等方面的隐性冲突。对产生隐性冲突的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体育师友》2021,(6):3-6
从主体教育论视角调查研究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价值取向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从目标价值、功能价值和项目价值三个层面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体质健康是体育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首要取向,提高身体机能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是学生体育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核心利益诉求;不同教育主体对体育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自我实现是新时代大学生体育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根本需求。研究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应凸显体质健康价值取向,充分考虑男女性别差异,以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和个性化需求。同时,要加强竞技体育项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原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和中国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