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喻”在词典中的解释为”‘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比喻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得特别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文章增色不少。《诗经》中所说的“诗六义”之一的“比”就是指比喻的意思。多年来的教改经验使笔者深深感受到,恰当的比喻在生物教学中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让比喻成为学生轻松学习的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化学教学中,通俗而贴切的比喻,能有效地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产生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的神奇功效。  相似文献   

3.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朱熹关于“比”的解释。这种解释指出,“比”是拿别一事物打比方来说明要表现的这一事物。“比”首先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用的,可分为比喻和比拟。  相似文献   

4.
彭晔 《语文知识》2001,(8):37-39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看戏》一文课后练习五第3小题如下: 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观众像着了魔了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说说“像触了电似的”“像着了魔一样”这两个比喻的异同。对于上述题目,我们认为“这两个比喻”的提法有些不妥。因为“像触了电似的”“像着了魔一样”并不能算作比喻。我们都知道,比喻是用乙事物来说明描写甲事物,以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比喻可分多类,其中单明喻就有多种形式,常用格式有“(好)像……一样”“(好)像……似的”“仿佛……一样”“跟……一样”“同……一样”等。但是,这并不是说以上格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例子很多: ①这孩子像我碰到的千百个孩子一样:工地里出生,工地里成长。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倒喻”?比喻都是借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前者称为喻体,后者称为本体。通常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如“美女如花”;如果有意颠倒次序,把喻体移置在本体的前面,说成“花似美女”,那就是“倒喻”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传统修辞理论认为比喻就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写该事物”。比喻所谓“本体”“喻体”的“体”也就暗示着它们是表示事物的名词语,换句话说典型的比喻就是“名+喻词+名”,以名喻名,在两个名物之间作比。例如:(1)我们的祖国像花园。(2)转眼光景,整个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白花花的,一望无际。(杨朔《雪浪花》)不过,广义的事物也包括事件在内,所谓事件从句法上说一般是由主谓结构或动词性结构来表述的。其实这种在两事之间构成的比喻为数也不少,高中《语文》第四…  相似文献   

7.
比喻摭谈     
比喻愈是引进差异巨大的事物愈产生奇妙的效果,评价一个比喻,只有贴切与否之分,而没有科学上所谓正误是非之别,所以说,比喻是一种非理性的东西,使用“比喻”的心智运作过程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物上反映它们的共同点,让我们在打比喻时灵光一闪之间对事物达到一种新的洞识,要使比喻有所阳新,首先要改变常规的思维模式,其次要善于联想,第三,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8.
作家秦牧说过,“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棒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会清晰明亮起来”.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昆指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其有相似之处的别的事物或道钾来打比方.如果能在化学教学中巧用比喻,则会使学生理解起来更轻松,记忆更深刻,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化学教学事半功倍.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9.
构成比喻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喻体和本体在本质上各不相同 ,二是喻体和本体存在一定的相似点。比喻的运用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寻找二者之间的相似点。这样的相似点 ,不仅存在于同一属性范畴的事物中 ,也存在于不同属性范畴的事物中 ,存在于无形和有形的事物中 ,并且存在于不同感官范畴的事物中。同一属性范畴事物间的相似点 即在与本体属性相同的事物中寻找相似点来构成比喻。“少小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李白 ) ,“轻舟南下如投梭”(苏轼 ) ,盘与月在形体(圆 )、颜色 (白 )上有相似点 ,梭与舟在形状上、动态上有相似点。“玉容寂寞泪…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修辞方式之一种,象征属于写作的表现手法的范畴。如果只是止于这种概念外延的比较,那么我们还没有真正廓清两者的差异。我们须从其内部结构属性进行微观的本质比较。一、象形与象义比喻是用此事物来比彼种事物。因此,我们可以说比喻是象形的,是对形态的摹拟。“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是摹  相似文献   

11.
张利莹 《湖南教育》2005,(21):38-38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立意深刻,文从字顺,还应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文采。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而写作中最让人头疼的便是写出的语言“干巴巴”,不生动、不形象,没有文采。如何使语言具体、形象,笔者认为一种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巧用比喻修辞手法。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并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人们常见的事物或具体的形象来描绘所要表现的抽象、深奥的事物与道理。比喻一般分明喻、暗喻等。它一般由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2.
拙文《小议“霜叶红于二月花”》(见《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P20·《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科学道理》)刊出后 ,收到几位同行的来信 ,让我写信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还是夸张。现将回信内容摘录如下 ,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广大读者共同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说“强喻”的修辞手法。邢福义等六位老师编著的《语文知识千问》(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一书说 ,在比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强调本体(被比喻的事物)胜过或不及喻体(比喻的事物) ,借以达到夸张的目的 ,这种修辞格…  相似文献   

13.
陈庆祜 《学语文》2002,(6):26-26
《现代汉语词典》“泰山”条有两个义项,一是“古人以泰山(山名,在山东)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泰山北斗;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二是“岳父的别称”。由于第二个义项未说明立义由来,于是有人产生误解,主观推定“岳父的别称”是从第一个义项引申出来的,就作出这样的论断:“把妻子的父亲称为‘泰山’,说明了‘泰山’在家庭中的显赫地位,也说明了女婿对妻之父极大的尊重”(见《语文建设》2000.9《从“泰山”谈起》)。  相似文献   

14.
作议论文时,经常用到“举例”“比喻”“讽喻”一些方法。“举例”是事例,作“讽喻”的也是事例,“比喻”除句子外,有时也是事例。这三者如何区别?如何体现它们各自的作用?《吕氏春秋·察今》中为证明“时变法宜变”的中心论点,多用事例,博设比喻,广引讽喻,以不同手法进行分析说理。  相似文献   

15.
一、比喻论证与比喻修辞 可以说,修辞学中的比喻辞格和议论文中使用的比喻论证是一对孪生姊妹,因它们各自的本体和喻体都是两类本质不同而仅仅是相似的事物。它们都有使言情、说理生动形象的作用。但二者又有明显区别。比喻辞格是语言修饰,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化的手段。比喻句往往是单个的句子。例如郑愁予《错误》中的诗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那种“等待”“寂寞”写得十分生动、逼真。那种“等待”,那种“容颜”,  相似文献   

16.
“凡喻必以非类”,这是对比喻的传统认识,但在实运用中却遇到诸多辨识不清的困难,本试从比喻中“类”的大小,远近的不同情况着手,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方法,细化,论证了比喻的构成条件,提出:喻与非喻判识的核心在于甲乙两事物之间是否具有区别性语义特征,是否在区别性语义特征上作比。  相似文献   

17.
比喻,即打比方,是指用某些有类似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在初中物理教和学中,常见的比喻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比兴”这种手法始见《诗经》,“比兴”依据朱熹的解释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相似文献   

19.
“比喻”和“对比”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用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更加显著,正反道理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更加尖锐。它们本不容易混淆,但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却让我犯难了。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赞颂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特别是后两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似文献   

20.
比喻(Figuration)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换句话说,比喻是两种不同实体的比较,它是重要的修辞(Rhetoric)手法之一。比喻通常分明喻(Simile)和隐喻(Metaphor)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