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们古老中华的历史长河中,音乐的教育功能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孔子有句名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对音乐的教育功能的认识是比较深的,因而在他开设的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中。把音乐列为第二位。苟子也曾说过:“乐者,治人之胜也”。在苟予看来,音乐可以使人“耳聪目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一种富有魅力的艺术,它长于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古往今来,具有远见卓识和高深文化修养的教育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无不对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教育功能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丘就是最早发现并肯定音乐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的先哲之一.他具有高深的音乐修养,会唱歌,会奏多种乐器,还会作曲.《论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孔子在齐国欣赏了《韶》乐(传说为虞舜时的音乐),深受感动,长久地沉醉在美好的乐声中,连肉食的滋味都品尝不出来了,他不禁感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想不到音乐竟能使人感动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他作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并且身体力行,倡导音乐教育,把音乐放在他开设的六门课(即礼、乐、射、御、书、数)的第二位,进而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把音乐修养看作人的  相似文献   

3.
早在古代,我国人们就懂得了音乐在人格修养、道德观念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认识到音乐这一特殊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后,将音乐列在他所精心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的第二位,并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於乐”的鲜明观点。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歌拉斯对音乐也有研究。他说:  相似文献   

4.
李伊 《安徽教育》2012,(8):47-48
<正>流行音乐现代特色鲜明,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易于传唱,符合学生的审美观。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流行音乐理应成为其中一部分,我们不应忽视它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乐"(yue)在"乐"  相似文献   

5.
司雯雯  邵帅  王延松 《中国教师》2014,(Z1):180-181
通过对音乐的认识,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感知音乐,这个过程就是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艺术的音乐在于求美,学术的音乐在于求真,今天,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音乐艺术,同样需要音乐知识。东西方古代教育都非常重视广义的"乐",从而把音乐当作是地位最高的科目以及教育的基础去认识和从事,这既是针对个人,也着眼于社会。  相似文献   

6.
世界各国对音乐教育都很重视。欧洲中世纪以后的大学,把音乐列为主要学科之一,与天文、数学等并列。古希腊人说:"体育和音乐是促进青少年身。C平衡健康发展的两个手段";俄罗斯著名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音乐在沟通人类心灵方面的作用是任何学科都无可替代的。"我国也如此,古代教育提倡"学五经"、"贯六艺","五经"中的《乐经)和六艺(礼、乐、射、书、数、御)都把音乐置于显著地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和倡导者,在他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他主张以音乐来提高品德,认为"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即一个人…  相似文献   

7.
古人对“音乐”概念的理解有广义、狭义之分,萧统对《文选》“音乐”赋的分类采用的是广义的理解,他的这种理解是受《礼记》和《周礼》的影响。萧统的音乐观,从微观上看,他对音乐有微词;从宏观上看,他是很重视音乐的。他积极的音乐观表现在: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注意音乐的娱乐养志作用,好尚“清音”。《文选》为音乐赋立类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与萧统对乐与礼的关系和功能的认识有关,二是与乐舞繁盛的历史、现实及乐舞赋的大量出现有关,三是受汉晋音乐类赋归类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历史上,音乐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始于孔子。他最早注意到音乐具有艺术感情特征,他认为音乐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对人的思想感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倡导的音乐精神核心是“仁”。“仁”具有伦理的意义,它首先体现在与“礼”“乐”的关系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其中以“仁”的实现作为“礼”、“乐”实现的前提。“乐”作为感染人情、陶冶人性,以及培养“仁”的精神的最好行为方式(“成于乐”)在孔子的美育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音乐审美教育功能认为:乐是实施“德”…  相似文献   

9.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密切相连。早在2000多年前,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便自觉地把美育列为他所开创的学校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感情的激荡,产生共鸣,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美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还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音乐世界孔子将"乐"置于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前列,因为音乐能在人的精神生活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诸多的审美活动中,如音、美、体、文学等,从表达情感的功能来看,音乐应放在首位。英国文学理论家佩特曾经说过:“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朱光潜先生译为“一切艺术都以逼近音乐为指归。”孔子也非常爱音乐:他向苌弘请教音乐,向师襄学习弹琴,欣赏音乐更是如痴如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万世传为佳话。作为教育家,孔子把“乐”放在教育科目“六艺”  相似文献   

11.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这句话表明了音乐的德育功能。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帮助他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应概括为“至乐自然”。“至乐自然”是《庄子》评判音乐美的标准。美好的音乐有籁乐、至乐、天乐;不好的音乐有失性之乐、屈礼之乐、不适之乐。“至乐自然”反映了《庄子》对音乐本源的认识,音乐是“道、心、物”三位一体的产物。“至乐自然”规定了音乐“和”的功能。“至乐自然”肯定“有声”、“人为”之乐。“至乐自然”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活动历程。庄子是道家音乐的伟大旗手。  相似文献   

13.
编钟是先秦音乐中的乐器主体,在商周时期兼具了"礼"和"乐"的双重功能.作为"礼"器,编钟不仅是王公贵族的身份象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需要的审美需要,而在其"乐"的功能中,更具有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6,(41):147-148
"声音之道与政通"是先秦儒家关于"乐教"的理论,音乐自古以来就有道德教化的功能,以音乐教育为载体,使学生在特定音乐艺术氛围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政治熏陶,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守真 《辅导员》2012,(12):71-72
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世纪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使教育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有机统一。而音乐教学具有美育、智育、德育等育人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现就我的教学感受浅析如下:一、音乐的艺术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自古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都很重视音乐的德育功能,《乐记》中写到:"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相似文献   

16.
先秦乐教理念从人性论的角度阐释了音乐所具有的情感属性、中和属性和道德属性,深入发掘了音乐对于人性和情感相关的教育功能,包括音乐的人格塑造功能、道德教化功能、人际交往功能、情感陶冶功能、社会改造功能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当以古哺今,积极开发音乐的多种教育功能,并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音乐、树立健康的音乐欣赏心理,使其在音乐熏陶中提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徐明香 《儿童音乐》2014,(11):52-53
正在中国汉字中,"乐"是多音字,可为音乐,也可为快乐,当然,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们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心情必然舒畅、快乐;反之,心情快乐时,我们可以运用音乐来加以释怀。柯达伊曾经提出:"学生不是为了生存而学习音乐,而是应该把学习音乐作为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当孩子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也要让他们回归自然,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所以,我这里浅谈的"乐"是快乐的"乐"。  相似文献   

18.
卜晓静 《成才之路》2012,(26):75-75
正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乐记》也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为此我们可以说:音乐是使人心情舒畅、轻松快乐的最佳途径。所以,乐(yue)即是乐(le)。音乐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简单快乐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是愉快顺畅的,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带给孩子音乐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带给孩子快乐,让孩子们乐(le)在乐(yue)中!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灵魂转向"的过程即认识影像、具体事物、数理学科到最后认识"善的理念"的过程为认识论基础,系统阐述了他的课程思想。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开设不同的课程内容:初等教育阶段开设音乐和体育,高等教育阶段开设数理学科(算术、几何、天文、声学)以及为"哲学王"的培养开设辩证法,并以启发和诱导方法实施课程的教学。他的这些观点对后世西方的教育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灵魂转向"的过程即认识影像、具体事物、数理学科到最后认识"善的理念"的过程为认识论基础,系统阐述了他的课程思想。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开设不同的课程内容:初等教育阶段开设音乐和体育,高等教育阶段开设数理学科(算术、几何、天文、声学)以及为"哲学王"的培养开设辩证法,并以启发和诱导方法实施课程的教学。他的这些观点对后世西方的教育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