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4 毫秒
1.
日本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对中国的重要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1868年)以来,日本历届政府一直毫不动摇地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举国上下,官民协力重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已经成为日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日本现代化发展的每个时期,历届日本政府都十分重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使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日本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劳动大军的国际竞争力、加速实现现代化以及实现 21世纪全球化战略,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应当从日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历程中得到很多启示,从中借鉴和吸取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2.
试述日本教育发展的三大特征与三大弊病(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教育法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柱 日本是一个重视法治的国家,一切公共事业必须按照法规行事,教育也不例外。日本的教育事业之所以迅速得到发展,除了官民的满腔热情,以及  相似文献   

3.
1986年7月,日本文部省的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就日本小学低年级新设“生活科”的问题,向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报告。  相似文献   

4.
宋代朝野上下重视教育事业,官民协力办学,以教育为致治的根本。宋代教育的主旋律是德育,即以诚信为本,以培育圣贤为鹄的,师资的选择,课程的设置,一切教学环节皆以超尘拔俗为要,由此培育出许多名家,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场光大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5.
动态报道     
日本目前共有204万幼儿在上幼儿园。然而,由于全国人口出生率锐减,1991年的就园人数比前一年减少60万人。 据文部省统计,1990年日本4~5岁儿童就园率分别为63.9%和56.2%。而3岁儿童的就园率是20.1%。入园率仍很低。如何办好幼儿园?日本“振兴幼儿园教育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于1991年3月,提出了旨在积极扩大3岁儿童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型的官民交流方式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日本经济产业省商务信息政策局在2010年11月19日发布了关于借助“想法箱”这一网络问政的模式建立开放型政府的规划书。“想法箱”作为日本电子政务发展过程出现的一种官民互动的新型模式,正在其政府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日本经济学教育研究主要反映在“经济学教育学会”的活动上。该学会成立于 16年前的 1985年 9月 ,早在 1981年就开始了该学会的筹备工作。该学会的建立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日本经济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这就是本文通过介绍日本“经济学教育学会”来阐明日本经济学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日本“经济学教育学会”成立的原因在日本为什么能够成立“经济学教育学会”,而且为什么成立在这个时候 ?美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是日本成立“经济学教育学会”的外部因素 ,但是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外 ,内部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首先 ,随着大…  相似文献   

8.
一、日本中小学教师考评制度的缘起二战后,日本的社会经济在一片废墟上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率先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大国,其关键在于日本教育的振兴。在明治政府时期,日本就逐渐形成了“教育先行”的传统,举国上下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进入21世纪,日本顺利实现成为教育发达国家的目标,普及义务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完成。2000年,高中教育基本达到准义务教育水平;高等教育的质量得到全球教育界的高度评价。日本教育能达到世界的较高水平,核心原因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日本很重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要进入中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9.
《职教论坛》2008,(3):37
邓永庆在《成人高教学刊))2007年第5期撰文指出.由于世界各国对终身学习的重视程度及其发展模式的不同,其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就日本来说。“无论重视程度。还是政策的执行力度以及措施的完备程度。日本均走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前列。”相对于一些国家而言。“日本不是把终身学习仅仅停留在一种时髦的教育思想层面,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教育实践。”日本之所以能在终身学习上取得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一、日本重视“改善”与美国重视“创新”的原因 传统上,美国的企业较重视“创新”,日本的企业较重视“改善”。这与美日两国的历史、文化、制度、及思维方式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为什么“改善”能在日本大行其道呢? 首先让我们从组织上看:在日本企业中,管理人员中级别较高的,对“改善”负有领导的责任,他们经常深入一线,组织、督促“改善”工作;级别  相似文献   

11.
一、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1985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第一次咨询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要“适应信息化”。1986年的临时教育审议会的第二次咨询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信息运用能力摆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的位置上,并把信息运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同时解释信息运用能力是指主动地选择、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能力。日本经历了从计算机教育→使用计算机教育→培养信息运用能力这样一个“信息教育”概念的变迁过程。1997年10月,日本在“关于适应信息化推进初中等教育信息教育的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的第一次报告”中,把信…  相似文献   

12.
对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过去 ,日本的教育一直被人们当作成功的范例 ,原因是它培养出了文化素质整体较高的国民 ,从而使日本实现了快速赶超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目标。然而 ,随着时代的推移 ,日本教育的负面效应越来越突显出来 ,如学校教育中的整齐划一、管理制度上的僵化呆板 ,以及偏重知识和学历、考试竞争激烈等等。随着国际化竞争的日趋激烈 ,如果不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 ,培养自主独立、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个性丰富的青少年一代 ,日本就将无法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对于这一问题 ,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96年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题为《关…  相似文献   

13.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1945年战败投降时是一片废墟。但是战后不久,日本经济就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一下子变成了世界“经济大国”,令全世界震惊。世界各国纷纷研究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奥秘,结果发现,尽管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日本重视科技,重视教育。这一点,对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奔“小康”的中国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师生在“中国·日本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比赛中获奖由日中友好协力总会、日本幼)L少年教育研修协会、中国少年)L童艺术教育研究中,C、中国少年)L童美术书法竞赛组委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日本少年)L童美术、书法、摄影比赛”评选...  相似文献   

15.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受到日本社会的普遍重视,这并非仅仅由于青少年非法行为的增加以及校内暴力时常发生、考试地狱等表面原因。的确,日本已完全发展成为工业化的社会,为此曾经发挥过作用的原有教育受到了高度评价。但另一方面,这种只追求单一目标的教育却越来越引起整个日本社会对它的反省。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以信息化的进展为基础、高度的知识和技术集约化的社会,也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就更需要丰富的情操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因此,日本意识到,要使其国民能在未来国际社会上活跃起来,就必须创造出适应那种新时代的新的教育。即:改革现行教育,使之适应于未来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日本文部省所属“小学低年级教育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最近提出了关于在小学低年级新设“生活”课的建议。目前,日本小学低年级开设语文、算术、理科、社会、音乐、图画与手工、体育等课。新提出的建议,把其中的社会课和理科合并为“生活”课(暂定名)后,小学低年级的学科就从原来的七门变为六门,原定为每周一节的道德课和每周一节的  相似文献   

17.
一、日本幼儿园教育的改革日本1964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使用了二十多年,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文部省于1984年组成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对幼儿园的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拉开了日本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序幕。1990年4月起,日本开始实施新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新纲要与旧纲要的区别有这几点: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教育”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当今世界先进国家均重视研究“创造性教育”理论和实践,以培养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科学技术人才。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日本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有的教育学者就已着手研究“创造性教育”,并提出了一些具有价值的教育理论问题。但是,这种理论研究并没有继续下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六十年代初,日本教育学者在欧美国家研究“创造性教育”理论的浪潮冲击下,才重新开始了研究“创造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将它列为当今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中。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文部省所属“小学低年级教育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最近提出了关于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生活”课的建议。目前,日本小学低年级开设语文、算术、理科、社会、音乐、图画与手工、体育等课。新提出的建议,把其中的社会课和理科合并为“生活”课(暂定名)后,小学低年级的学科就从原来的七门变为六门,原定为每周一节的道德课和也是每周一节的特别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一世纪90年代至今,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日本在基础教育领域,以政府为主导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教育改革运动。这一改革的背景是为了对应21世纪日本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今后劳动力政策和科学技术政策的转换以及社会对新型学校制度的追求等;而就微观的层面看,它又是为了解决学校内部所出现的一系列深刻的教育问题,如近年来在日本出现的所谓学校教育的“病理性”现象(校内力、恐学症)筝教育弊端而推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