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2.
月夜焚香,杯茗添静,再手把一卷书,或端坐,或仰卧,便觉万种思虑尽都忘绝了。恬然乐之,悠然忘世,想必这就是读书的极好境况了。书籍恰是人最好的饰点。故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孙中山的座右铭是“一日不读书,我就不能活下去”。爱书之人这种心境大抵都是不会陌生的。  相似文献   

3.
<正>毛泽东喜爱读书、嗜书如命。即便是戎马生涯,在面临危境、紧急转移的时候,依旧不放弃阅读,不舍得扔掉随身携带的书籍;而在和平年代,读书不辍,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在晚年,他曾长期住中南海"游泳池",陪伴他的是好几排书架。据其身边图书管理人员徐中远撰写回忆文章称,毛泽东晚年阅读小字困难,"毛主席看用新闻纸印的书,  相似文献   

4.
王蒙 《图书馆杂志》2005,24(10):81-88
我今天讲的内容是关于读书的事情,读书并不能算是我的长项。因为,和一些学界的大师们相比,我读书的数量既少,记忆的也有限。比如,我们知道有些大师的佳话,他可以指着图书馆的一个书架子说:“这个架子上的书,我已经全部读过了,甚至于我已经全部背下来了。”于是,就有人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翻开至第232页,他果真能把此页上的内容给背出来。当然,这种人也不多,但确实是有。还有的人精通好几国语言,在国际会议上别人谈论到某书,  相似文献   

5.
我爱书店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老一辈著名作家、诗人徐迟,他说“那么多的好书,书是香的,是美的,我的魂都掉在里面了。书是贵的,但也真是比较便宜的了,书是那么精彩的东西.……。”我想徐迟成为大作家、大诗人与他爱跑书店爱读书是分不开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由廖沫沙著、常君实编辑的《瓮中杂俎》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郑天翔同志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廖沫沙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北平分社社长,北京市教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军事名将中,恐怕只有冯玉祥写过《我的读书生活》这样的书。他出身贫寒,没上过什么学,年轻时入伍当兵,终身嗜好就是读书。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说或看到有好书,必定想办法去买来,一生读过的书亦不计其数。可惜在长期戎马生活中,这些藏书大多散失了,唯有抗战  相似文献   

8.
“书到用时方恨少”。感触颇深。我想书到用时方恨少,对每个编辑大慨都是如此,都会有一些个人的真情实感。读书是快乐,读书是幸福,惟有读书滋味最长。本刊今年第五期卷首语叫“人的最大幸福是读书”;杨绛有篇文章题目就叫“没有书不好过日子”,她把读书和过日子等同起来;我也赞赏这句话:“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相似文献   

9.
不读书议     
有爱读书而把读书看作最高享受的,也有不少把读书看成可有可无不关紧要的闲事的,甚至还有以读书为苦,或竟以不读书为荣的。小时候,有位年纪比我大好几岁的学生,他的爱好是打篮球和搓麻将,读书对他来说是刑罚,对于书,他有强烈的仇恨,每到学期考试终结,他就把所有的课本  相似文献   

10.
读书永恒的主题──《当代百家话读书》评介读书与生命同在著名作家、政治家李尔重以“读书与生命同在”为题,畅述他在戎马生涯中,在百忙的政治活动中,怎样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个爱书人,但爱书人不等于会读书。李尔重的读书经历告诉了我们,由爱读书到会读书,有...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入伍后,看到新闻干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世。我决心读书。几年来,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书籍等。愈是读书,愈感到自己的不足,愈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我边读书边积累资料,案头的资料越…  相似文献   

12.
躺着读书     
近日外出,途经南京跳下车来,去会一位书友。他睡单人床,床边有书两排,贴墙而起,自床头伸至床脚。我在他床上躺过一躺,平平卧起,放出右手,就像身边长着一棵书的树,任采任摘。毛泽东也这样读书,书半床人半床,以书为夫人的。这样读书是很浪漫的。  相似文献   

13.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读有价值的书。对于读什么样的书我一直是很苛刻的。我不是一个伟大的读者,但我始终希望能通过读一本好书能读出一个伟大的、我欣赏的作者。20年来我一直和创意策划在一起,喜欢奥美的老板奥格威的书,他能给我的创意指路,喜欢叶茂中这厮的书,他能给我策划洗脑,现在我迷恋上看佘贤君  相似文献   

14.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词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词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  相似文献   

15.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往今来,凡有成就者无不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贪婪地读书学习、吸取知识。马克思把他最喜欢做的事概括为三个字:啃书本。有人问廖沫沙,事业上成功的诀窍是什么?他谈的一条主要经验是学习。新闻工作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广大受众既要进行政治导向,又要进行知识传授。因而更应该把读书当作自己的第一需要,其理由是十分明显的。毋庸讳言,在我们  相似文献   

16.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C.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坚守文化使命,源自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关于范用 2013年9月14日是范用先生去世一周年。范先生在世时最爱的是书。人称他为"书痴",他很高兴。他曾说:"我是为了读书才选择了出版这一行的。"他又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人家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关于范先生编辑出版《傅雷家书》《随想录》以及《读书》和《新华文摘》的故事,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再讲讲其他两本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读书是福     
昨日读报,读到两则关于读书的消息,忽然在脑际蹦出一个挺特别的词:读书是福。这个“灵感”使我感到兴奋。《北京日报》上的消息说,在书市上,一个学生对卖书的人说:你看有什么好书给我挑150元的,不管什么书,只要有气派就行。原来他是一个司机的儿子,他们家新分了房子,父亲购置了书橱,但家里没有书,他父  相似文献   

19.
书话随笔,是文章中的一颗耀目的珍珠。鲁迅的域外小说介绍奇光异彩;叶灵凤的读书随笔珠圆玉润;巴金的书话一如他的小说,情怀如火,灿烂夺目:孙犁的《书衣文录》于平和简淡中透着清丽的光彩;香港作家董桥的《书城黄昏即事》俊逸高华而多绅士气…… 这些文章读多了,我便不  相似文献   

20.
谈起图书,我就不禁怀念先父张九龄先生,我从小由衷钦佩他的博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复旦大学的早期毕业生,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出校门后当过报纸的主笔,高三班的国文老师,中学校长,喜爱写作,擅长诗画,之后虽创办企业,仍不释书卷,家中藏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图书。我与书结缘,可说从小受到他的薰陶。我生长于上海,念小学时,父亲在假日就经常带我去福州路(四马路)逛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门市部都在那里。他看书、选书、买书,我也翻找感兴趣的书看,时而也要求父亲给我买几本。中学时,父亲就让我睡在他的书房里,丰富的藏书为我提供广泛读书的机会,更培养了我对图书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