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李泽厚成名于1950年代,却在1979年到1989年之间,成为“我们时代最灵敏的思考”;在“读朦胧诗和李泽厚长大的一代”中,是新启蒙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有人说他要做柏拉图笔下的“哲学王”,也有人说他想做书斋里的革命,无论如何,他是在那个集体癫狂、思想禁锢的“革”年代里,仍然保持着清醒思考的知识分子之一,是一个在众人失语、学术满目荒芜的年  相似文献   

2.
如果你送人一条鱼他只能裹腹一餐如果你教他捕鱼他将会终生不饥──东方格言这段东方格言我很早就知道了,但真正的理解它,还是今年我搞少儿节目《勇敢者》的时候。《勇敢者》节目是1998年元月1日《七色光》少年版新推出的一个小板块。它给同学们创设了不同的生活环境,让参加者解决一个意想不到而又是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基中仍“找家”、“北京西站接人”、“路遇盗车贼”、“独自在家”等。在《勇敢者》节目中,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意愿去独立完成任务,通过参与这个节目,知道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做。节…  相似文献   

3.
郭红 《声屏世界》2003,(12):56-57
“我心目中比较理想的主持人,他应该是一个年过四十岁的男人,他会更加客观、冷静,但是穿透力极强;他思想更加成熟,并且具有极大的悲悯之心;他做任何事情,都会把激情藏在心里,而状态却很平和,且每句话里都能让人感受到背后的汹涌澎湃。我喜欢这样的主持人,我希望十年后的自己就是这个样子。”——白岩松  相似文献   

4.
春天是幸福的脉搏,是生命的晨钟……如果你去问未满学龄的孩子,为什么喜欢春天,他会天真地告诉你:“春天有花、有草,还有小鸟,真好玩。”如果你去问田间耕作的老农,他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你:“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它能播种秋天的丰收。”如果你去向城里的人打听春天,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天,我们新的蓝图又打开了。”春天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青睐?我常带着这样的疑问去思索,去探求,希望能有所发现,尤其是希望能找到春天对我们这代人所具有更深的意义所在。我常徜徉在人流中,寻觅在山野间,我也常常静静地…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的爱好就像是影子,只要他在阳光下露面,影子就会像猴子的尾巴,在身后欢快地摇曳。譬如,一个人,端着记者的饭碗却做着文学的梦,他的新闻作品就会不时地摇曳文学的“尾巴”。有时干脆就是用文学的笔法来处理新闻题材。这时,记者与作家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记得我写第一篇报告文学,是在1987年。那时候,我刚从一所山区师范学校来到省城,借调在一家杂志社。终于能从事自己最向往的工作,所以干劲就很大;加上刚到一个新单位,又是借调,有危机感,就特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于是,深秋的一天,我与…  相似文献   

6.
美国电视界的“双星”一中国观众看过许多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的电影,但对二十世纪福克斯电视公司则知之甚少。现在如果随便问一个美国人:您最喜欢看哪个频道的节目,他会回答说:是福克斯。福克斯电视公司的总部设在洛杉矶。从本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美国三大广...  相似文献   

7.
一个记者,能够得到观众的喜欢和认可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要得到观众的敬佩,更非易事。然而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记者徐滔,却是一位让许多观众喜欢并且敬佩的记者。徐滔在做政法记者的11年时间中,曾经套上白大褂混进现场采访;曾经化装成旅客采访火车站前的票贩子;曾经假扮成疑难病患者给传单诊所曝光;曾经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一次次随警作战。如果说政法领域是和平年代中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政法记者就是奔波在战场上的战地记者。徐滔始终认为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报道怎么去感动别人。正是抱着这种爱岗敬业、勇于献身的精…  相似文献   

8.
声音     
《网络传播》2007,(1):15
“如果你选择一个个人为年度人物,你必须得给出他是如何影响数百万人生活的理由。但是如果你选择数百万人为年度人物,你就用不着给出理由了。”  相似文献   

9.
监考     
有师曾套用一句很俗的话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去监考;如果你恨一个人,就让他去监考。”当时,作为学生,我正梦想着自己有一天篡夺“监考”的宝座,那是何等快意啊!终于在实习期间,学校要期中考试,安排了我们实习老师监考。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青年记者到一个著名教授家里去采访,一进门就紧坐在教授的身旁。采访过程中他还不时地在教授的工作日记上瞄来瞄去。老教授十分生气,干脆合上日记不谈了。采访到此中断,记者败兴而归。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周围有一种“光环”,叫做个人“微观空间”,尽管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不信请看如下现象:在图书馆的一张长椅上如果已有一个人坐着,那么后来进去的另一个人就会远他而坐,如果别的地方还空着,他还会另择雅座;在不是很拥  相似文献   

11.
屋今 《新闻三昧》2005,(11):23-23
俗话说“众人皆醉,唯我(指单个人)独醒”,生活中确有这种情况,如果再加上记的敏感,将此“醒”字报道出来,会给人以启发,形成共识,对实际生活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眼球经济”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有现象,“注意力经济”提出者高德哈博认为,网站内容固然重要的,但这仅仅是获得足够或尽可能多的注意力,如果你获得一个人所有的注意力,就可以支配他做你所要求的一切。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童年.一次青春.而能真实地记录童年、青春的办法就是让成长的足迹能及时地被收藏.得以保存.成长是快乐的.是匆忙的.在成长的岁月中为孩子们留下看得到、摸得着的痕迹.感受成长的乐趣,回忆学习的时光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曾经写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生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何为好事?起码是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就是为百姓多做有益的事。为官者当如此,党报新闻工作者亦当如此。做益民事,用手中之笔写消息、写通讯、写评论是我们采用的常规方式。如果在“叙述型”和“评说型”后面再加一种叫“参与型”的报道,那么,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呼声的统一可以得到更充分的体现,益民之事有时能做得更痛快淋漓。采写、编辑“参与型”报道,记者除了要了解生活、深入生活外,还必须参与生活,即记者不能只当评论员,还要想尽办法努力寻求一…  相似文献   

15.
:李惊涛正在主持《傻瓜看世界》因为爱管闲事,他被人连捅4刀,住进了医院;表侄儿到医院看他,因曾参与盗窃又被他打110报了警。襄樊人都知道他,说到他的名字,人们往往会冠上一个定语:“傻瓜”记者。他一个人做“傻瓜”还不够,最近又成立了“傻瓜协会”……2002年10月30日,“傻瓜记者”李惊涛又做客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节目: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英雄梦,在少年李惊涛的心中曾一度泯灭1976年4月,李惊涛出生在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县城的一个普通家庭。母亲赵焱在一家集体企业上班,父亲李叔德热爱文学,因“爱管…  相似文献   

16.
福建日报原总编辑黄种生在《说“缘”》一文中,引用过一个统计:“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是两亿分之一”。照此说法,我与黄种生同志是挺有缘分的:我刚分到福建日报社,就跟他同住在一个院楼;后来在文艺处主编《生活窗》、《潮声》版,则是在他直接领导下办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语言学概念的语境,通常是指言语双方都受语义环境影响的情形。在大众传播中,媒体语境同样无处不在。李普曼曾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有学又进一步发现了“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许多涉及人们价值及生活方式的东西,一旦进入大众传播,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  相似文献   

18.
传播的场所     
刘宏 《青年记者》2006,(19):30-33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理论假设,一个人在互联网展示自己的隐私照片,而另外一个人则把自己的隐私照片贴在了学校门口的公告牌上,这会有什么区别呢?换句话说,如果让一个人在这两种方式中做出选择,他或她会选择哪一种呢?看上去,他们做的是同一件事,只是方式不同,单纯从浏览的人数来看,网络的看客应该远远大于一个学校门口公告牌的阅读人数,照此推理,如果是出于展示的目的,更多的人应该选择网缗那么,反过来说是不是正确呢?如果是出于保护隐私的目的,一般人会选择学校门口的公告牌吗?  相似文献   

19.
孙人午很愿意为这个社会再做些事,“好人难当,还要继续当;好事难做,还要继续做。”但他越来越认为,一个人很难改变礼会的进程,理想的实现最终要靠整个社会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宏剑 《新闻天地》2007,(1):48-49
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眼睛先天性近视超过3000度。令人称奇的是,他又是一个“夜视人”,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夜视能力,能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中读书看报。村里人都喊他“夜视人”。人类会不会像猫头鹰一样,有着特别的夜视奇能?他的眼睛真的与常人不同吗?他是不是经过特殊的训练?夜视奇能到底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