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女孩3岁时被马车撞伤,一条腿致残.现在她已经到了法定的入学年龄,面对应该入学的女儿,她的父母非常担心,不知学校是否会接收她?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18条明确规定:"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  相似文献   

2.
杨萃 《教育》2015,(8):4
近日,网友"滴答"在网上晒出一张保证书,上面写着她和老公向女儿的保证:我保证永远第一喜欢我家大宝。女儿在下面签字"可以!"然后女儿、父母双方签名、写保证日期。"这是我们想要二宝,给大宝写的永远第一爱她的《保证书》。"女儿表示,如果想要二胎,一定得先给她写个《保证书》,保证永远第一爱她。究"大宝"强烈抵制之因,不外乎父母缺乏合理的沟通。当今社会独  相似文献   

3.
青春期孩子的一个明显心理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逆反倾向,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出现,使得这个时期的孩子的行为取向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与成人(尤其是父母)形成对立、冲突。这时为父母者如果疏忽了教育或掌握不好教育的分寸,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一、处于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一般有三种表现 1.疏离案例1: 周女士是某电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很多人崇拜她,包括她亲爱的女儿。她对自己也很满意:敬业乐业,赢得荣誉和尊重:爱家庭爱孩子。女儿一直以妈妈为骄傲.在学校里属于出类拔萃一族。在未发现女儿的秘密之前。她觉得自己活得问心无愧了。然而有一日,她给女儿收拾房  相似文献   

4.
静静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在家里是乖女儿,在学校是三好生。老师喜欢她,常拿她当榜样来激励大家;同学羡慕她,常拿她当目标来追赶:父母更是宠爱她;常拿她到同事那里"炫耀"。  相似文献   

5.
农家女孩努力考入"空姐"学校 现年18岁的杨艳是一位亭亭玉立、清纯秀美的阳光女孩,她的老家在四川省广元市的一个乡村,父母都是农民.虽然家处农村,由于家中只有她一个孩子,父母从小对她特别疼爱,想方设法给她买一些书本,添置新衣服,父母只有一个心愿,女儿好好读书,长大后能够有所作为,不要像他们那样一辈子呆在农村,要改变当农民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在省重点高中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学校里,女儿依然受到同学们的钦佩。听女儿的闺蜜说大家都觉得她有涵养、兰心蕙质。孩子被朋友这样评价,我很是欣慰。我知道女儿并不漂亮,她的美不是父母老天赐的,而是从小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修养烘托出的美。回想起教育女儿的往事,曾经误入歧途的经历让我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7.
课程样本     
《上海教育》2012,(35):48
在介绍自己的学校时,很多芬兰校长都会先来一段声明:"我们学校跟其他学校也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是按照芬兰教育大纲的规定,为学生开设规定数量的必修课,同时按照规定的百分比,开设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课。"那么,每所学校的这些"没什么不同"的课程到底是如何实施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世界最好的教育给父母和教师的45堂必修课》两本书的作者陈之华,在旅居芬兰的六年当中,她的两个女儿进入芬兰的学校随班就读,亲身体验了芬兰学校的各类课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芬兰课程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思妤是我们家属院里人人皆知的女孩,因为她考上了市里最好的一所寄宿中学,所以思妤不仅成为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榜样,她的父母也被众家长所羡慕。然而,思妤的父母并没有因为有这样一个值得骄傲的女儿而满怀喜悦,相反,忧虑和不安却越来越沉重地向他们袭来。争强好胜是思妤最突出的表现,从上小学起,思妤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身兼班长和学校大队委等职务,在学校演出时她是主持人,在运动会赛场上她是百米冠军,在校级辩论赛上她是最佳辩  相似文献   

9.
小曼,女,初一学生,智商90。父母高中文化,对女儿管教甚严。小曼自幼听话,放学后从不在外游荡,总是回家做作业。父母平时对女儿的学习不怎么抓,只是看她测验和考试成绩差,有时还要"开红灯"时,便严格要求她下次争取考得好一点。可是,平时看着女儿学习已很努力,就是成绩总上不去,父母认为她生来智力差,没有别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山东教育》2004,(28):59-59
佐拉只有5个月大。不过,和大多数美国父母一样,她的妈妈已在操心她今后的问题了。她觉得不能把佐拉送到学校去,而是要让她在家里受教育。她在生佐拉前曾工作过,她现在发现了与女儿在家里生活的乐趣。更主要的是,她认为,“我很清楚纽约的学校是怎样的令人担忧和负担过  相似文献   

11.
这不是一篇"正常状态"下写成的文章,应该称之为"黑色狂想"。首先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作者的情绪和观点,我们并不赞成!这是一位母亲推荐给我们的,文章是她女儿的作品。她的女儿在一所重点中学上学,女儿和她谈论学校生活时,厌学情绪浓厚,而且女儿告诉她,这种情绪在同学中很普遍。这位母亲困惑的是,一个重点中学的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而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样的情绪一定不只是在这一所学校"很普遍"。两年多前的那一场大地震,"90后"用自己的出色表现证明了自己,经历的点点滴滴是他们很多人无法忘记的青春记忆。然而,在这位同学的笔下,她却借"想象的地震"来极端地隐喻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状况,在看似欲语不达的"意识流"文字背后,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他们心中的诸多强烈不满:升学率导向下的"机器人"状态、保送生选择中的不公平、刻板机械的学校管理、缺乏快乐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文字和情绪让人很不安,而面对这样的情绪,学校、老师、家长又该如何去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我们是真的希望,让本该阳光灿烂的青春岁月,能多一些快乐,多一些笑声,而不再这样怨声载道、愁云满布。  相似文献   

12.
我着实觉得,做父母可真不容易,不但要教育孩子,还要在这个过程中检讨和教育自己。和谐和尊重我们总是努力使家庭中充满和谐的阳光。虽然女儿一岁半以前,丈夫并不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总是有意识地和女儿谈论她爸爸的事情,和她一起期盼她爸爸回来探望我们。所以,两地分居并  相似文献   

13.
教育书坊     
《广西教育》2013,(8):68
在《斯托夫人的自然教育》一书中,美国著名教育家、演讲家斯托夫人详细地介绍女儿维尼芙雷特的成长经历和她的教育理念。书中没有枯燥的论证,而是以鲜活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她教育女儿的巧妙用心和高明方法,对广大父母和教师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彬 《师道》2009,(10):57-57
女儿洋洋要到县城一所中学读书,从内心讲,我是不情愿的,但拗不过她对择校的攀比,只好遂其心愿。我清楚知道,女儿离开了父母身边,教育难度会增大,教育失控和盲点是父母最担心的问题。更何况女儿正值青春期,是一个懵懂冲动的年龄,是一个躁动偏激的阶段,稍有不慎,女儿就会走弯路,甚至于滑向歧路。  相似文献   

15.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和骄傲,因此,凡为人父母者,都非常注意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在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机会无所不在。在我女儿6岁那年,一天,她的门牙摇晃起来。她很害怕,跑来告诉我。我微笑着告诉她,等她的乳牙全部换成新牙,就意味着她从幼儿开始成长为少年了。这是人生的一项重大事件,就连牙齿仙女也会来给她庆祝,还会送给她礼物。  相似文献   

16.
孙晨晖 《考试周刊》2015,(13):163-164
<正>要让教育回归人本,构建"感恩"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让学生永不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别人的帮助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看似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情怀。一天,我接待了一位家长,闲聊中她跟我分享了一件事:女儿过生日那天,我忙里忙外。晚上女儿毫不领情,数落着一二三,直埋怨我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对。我觉得很伤心,问她:"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办这个生日,你就没有一点  相似文献   

17.
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只片面地追求"孩子听话",忽视了孩子在家庭中真正的心理需求,当她们不被家长理解和关注时,往往会走向极端。女孩自断手指女孩欢欢自小家境不好,平时,父母对她要求十分严厉。为了迎合父母的种种要求,欢欢努力做着家人眼里的"乖小孩"。近日,欢欢被妈妈冤枉偷了家里的钱,她坚决否认,妈妈觉得女儿太倔了,撂下一句狠话说"没有拿你就把手指砍下  相似文献   

18.
<正>2012年11月12日早上,戈罗斯蒂塔和七岁的女儿罗莎坐在车里,一路上有说有笑,她答应女儿今天去学校看她的舞蹈表演。说实话,自从出任公职以来,她对女儿的关心太少,所以这次答应陪女儿去学校,使得小罗莎兴奋不已,一个劲儿地说:"妈妈,我爱你!"正当母女俩沉浸在幸福当中的时候,一辆越野车突然超到前面,挡住了去路。戈罗斯蒂塔紧急刹车,罗莎惊得大叫。戈罗斯蒂塔握住女儿的手说:"宝贝,别怕!没事儿的!"可  相似文献   

19.
影视明星沈丹萍曾在公众视野中消失过一段时间,前不久,"相夫教女"的沈丹萍又重回国内演艺圈."妇唱夫随",她的洋丈夫乌伟亦在北京办了自己的公司,他们的爱情结晶--15岁的大女儿丹丹与4岁的小女儿姗姗,现在也跟着父母来到北京,一个在中学念书,一个在幼儿园入托.而热爱孩子的沈丹萍还有个心愿,将来等钱赚足了,她会开办一个幼儿园,让孩子们享受到高档次的教育和娱乐.然而作为两个女儿的母亲,又经常以"好女人"形象出现在荧屏上的沈丹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会有什么独特方法呢?最近,笔者采访了这个"中西合璧"的家庭.  相似文献   

20.
“压岁钱”     
《少先队小干部》2013,(4):20-21
材料①:9岁女孩嫌压岁钱少上演"列车迷踪"近日,一名9岁的女孩,因为嫌父母给自己的压岁钱太少,而在回家的列车上赌气,上演"列车迷踪"。今年春节前,父母把女儿送回老家过年。年后,夫妻二人抽空回南昌接女儿来南京。谁知一见到女儿,就被索要压岁钱。妈妈拿出200元给女儿,却被女儿嫌少丢在地上。女孩还气呼呼地告诉父母,过年爷爷奶奶都给了500块,就连外婆都给了300块。见女儿如此不懂事,妈妈实在忍不下去,就说了女儿几句,哪曾想她竟丢下一句"不和你们回家了",便不见了踪影。最终,经过列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