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左如科 《文教资料》2013,(24):11-12
梁启超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是一本未完成的小说,公开发表了五回.本文通过比较文学渊源学的研究方法,证明美国作家贝勒弥的《百年一觉》对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的影响关系的确切存在,并且勾勒出这种影响的发生轨迹.  相似文献   

2.
“革命”在梁启超文学及政治道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国未来记》这部未完之作,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呈现了文学与革命的辩证关系,恰恰成为梁启超种种革命理念的现代寓言及未来想象。在他的理念预设框架内,小说与革命的重要性不相上下。文章检视了梁启超展开革命话语的路径,以及他之所以将小说视为宣传革命最有力的工具的理由,关注梁启超如何在小说的“将来完成式”中调动起对革命的种种理念,以及种种叙事策略如何构成其革命日程表中的标的物,关注《新中国未来记》所指涉的“未来”,并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考量该小说的启示义。  相似文献   

3.
拓展阅读     
《当代学生》2013,(12):24
《新中国未来记》作者:梁启超简介:借由小说,梁启超预言六十年后(1962年)中国繁荣富强、百业俱兴、万国来朝的场景。这时的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对梁启超的小说创作有多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是:使梁启超的小说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促成其投身于小说创作;消极影响是:使《新中国未来记》中途辍笔。从梁启超开始创作小说到最后放弃所写的小说,康有为在其中扮演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以小说的体裁表达政治思想,在对未来的想象中描绘了理想的"新中国"的面貌,引领了"小说界革命"的风潮。小说中的时间观、人物设置和思维方式等都体现了现代意识。西历和公元纪年法的使用展现了线性时间观;给予人物新民身份,将他们设定为拥有自由意识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作者由传统文士向知识分子的转变;而政治辩论中的理性标准和辩证思维,也体现了作者对西方文明有选择地吸收和追求现代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6.
都德的《最后一课》 ,篇幅短小 ,语言通俗、朴素 ,却是享誉世界的名作 ,被译为多种文字 ,教育、感染着一代代人们。那是因为 ,作品处处显示了它的悲剧美 ,真正达到了美学境界。笔者尝试着作点阐释 ,求教于大方之家。作品表现了悲剧的内容 ,以撞击读者的心弦。恩格斯在《致拉萨尔》中说 ,悲剧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之悲剧性冲突”。《最后一课》描写的正是这种悲剧。梁启超说过 :“欲新一国之国民 ,必新国民之精神 ,欲新国民之精神 ,必新国民之语言。”可见 ,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标志 ,一种语言的消…  相似文献   

7.
宋金民 《德州学院学报》2013,29(3):51-53,58
1898年12月,"政治小说"这一概念由梁启超引入中国文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第一部政治小说是梁启超在1902年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但根据梁启超对"政治小说"的界定,现存的第一部水浒小说《大宋宣和遗事》就是政治小说,并且所有的水浒小说都是政治小说。因此,中国不仅不乏政治小说,而且政治小说产生的时间最晚也应该提前至《大宋宣和遗事》产生的宋元之际。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责任,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云:“……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我国目前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3.67亿,绝大部分青少年生活在农村,对他们的教育结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国民的素质及农村社会的安定与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调查了解,就当前农村青少年的思想现状、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三方面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有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1898年9月(即戊戌政变)以前,晚清救亡图存的现实之需,促使梁启超开始从国民精神层面来考虑民族振兴之路,这在其思想文化观念上有具体表现,并由此引发了他利用文学来启蒙国民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的形成有两条清晰的脉络:一是从天下到国家,二是从“泛黄种人主义”到“大民族主义”。其主要内涵为主权、国民和国家至上三个方面,虽然其中蕴含着难以克服的矛盾,但梁启超“大民族主义”思想的提出及对近代国家构建方式的探索,使其民族国家思想朝本土化方向演进,对当时及世后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