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万里 《文化学刊》2014,(1):129-135
王梵志诗歌中反映的社会内容可谓形形色色,而他的诗主要反映的是与传统文人士大夫截然对立的底层世界,真实道出了底层社会大众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情绪,并完整地描绘出底层民众的精神信仰状态。如对底层民众心中阴森恐怖的地域观、驳杂不纯的宗教信仰及消极的人生观与拜金思想等方面均有描述。因此,我们应该从他的作品中去体验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感情、信仰及情绪等,这样才能深入发掘王梵志诗的思想与文化价值,而不是将其仅看作狭隘浅显的白话宣教诗。  相似文献   

2.
李阳 《文化学刊》2011,(5):100-103
民间信仰有其无法遏止的流传趋势,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广泛的影响,甚至成为支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力量,虽然民间信仰从未获得其合法化的地位,但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公序良俗的道德规范作用。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修补民间信仰的文化断层,重建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不仅仅是民间信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是在与国家意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适。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信仰中的”善行观念”和包容精神。使之成为联系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文化纽带,将社会转型趋向于可预期的社会行为,找到区域文化认同的契合点,以文化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社会变迁的平稳过渡,这将是实现区域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民间信仰影响着中国社会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基层角度。在我国辽南一山区村落里一直保持着狐信仰,并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成因、活动方式及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的庙宇重修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与文化现象,这与民间信仰活动的复兴直接相关。但是,以往的研究大都执着于从观念与制度的层面上来探究民间信仰的复兴,而对庙宇重修这一重要的因素尚缺乏足够的重视,似乎它仅仅是民间信仰复兴的结果和表征而已。本文试图从民间庙宇的社会生命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民间信仰复兴的内在机制,并希望阐明如下观点:作为民间信仰活动得以展开的地方,庙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将不同的人、事、物吸纳进来而具有了社会生命,民间庙宇的重修源自这种社会生命的本色及其变化,又反过来推动了民间信仰的复兴。  相似文献   

5.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的普遍信仰和共同遵守的规范、惯例,对人的待业具有内在驱动力.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廉政文化状况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廉政状况和水准.文章就如何吸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推动当前廉政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法治的内在意蕴在于对法律的信仰。其中,正义和融入民情是法律得以信仰的最重要的两个条件。自然法对西方法治的影响启示我们:发掘中国法律传统的有益元素,将其融入社会民情,是培植社会民众法律信仰的极其重要的途径。而适度加强道德法律化,是对我国法律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1,(3):97-97
路遥在《文史哲》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必要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国传统社会中予以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早期并无独立的宗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中国化与民间化的过程中,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神灵崇奉和仪式行为,提高了民间信仰的层次。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从自然平台到数字平台,从现实到虚空,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均有较大程度的变化。作为科技、文化发展的产物,网络文化随之产生。在此视域下,对网络文学进行探索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就科学技术哲学视域下网络文学的发展做简单阐述,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现代化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不断深入地运用,以及由此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全面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涉及到文化在器物层次、制度层次、人们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还特别涉及到人们在心理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方面的转型。虽然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范围上看,现代化过程肇始于17—18世纪的英、法两国,19世纪才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地区,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化却构成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并且延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特别是促进了人类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发展。因此60年代以后,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建设而言,普遍面临的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就是,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接轨。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界也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学者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实现现代化的意义、价值。我们认为,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任务时,无论如何都不能不把传统文化与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关系包含其中,因为从历史因果关系上看,现代化是伴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得到不断运用并促进了工业化文明的  相似文献   

10.
绿色营销是一种新型营销观念与营销策略,指的是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创造和发掘市场机会,并采取适宜的营销手段获取盈利和谋求发展. 绿色营销的重要价值 在现今社会发展进程中,绿色营销作为崭新的营销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经济水平越低,社会进步步伐越慢,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就处于较低层次,反之,人们的消费水平则处于较高水准,这也是符合哲学规律的.当人们最起码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他们就会要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对生活环境和绿色产品的需求也就愈加强烈.  相似文献   

11.
《屈服》(The Submission)是美国女作家艾米·沃尔德曼(Amy Waldman)的小说处女作。小说深刻地揭示了9·11恐怖袭击事件给美国民众带来的巨大创伤,细腻地刻画了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以及人们的心理变化。同时,针对美国社会究竟如何才能从创伤和冲突中走出来这一问题,作者也尝试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那就是——对话。  相似文献   

12.
申瑞雪 《文化学刊》2023,(10):84-87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幸福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些年来我国离婚率越来越高,家庭的破裂将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例如女性在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的问题、离异家庭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人口红利下降背景下赡养老人的问题、人们对于婚姻的信服度降低的问题等,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为缓解冲动离婚、草率离婚,我国《民法典》制定并通过了登记离婚冷静期制度,但是社会民众对此评价褒贬不一,并且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完善之处。笔者将从我国登记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内涵、时代价值、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构想,以期更好地为大众所理解,更充分地发挥其制度功能,顺应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工作行为、生活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有力保障。当前,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多样化促成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多样化;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逐渐暴露出来,并渗入到人们的思想道德生活中来,在是非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有所不同,干扰了员工队伍的团结稳定,给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需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建设,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凝聚人心。和谐发展。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进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言论集纳     
我们的信仰是"文化信仰",有"诸神"在监督,就是家人、朋友、同事、邻居,这种来自周围人的社会监督很有效,无处不在;还有自我监督,就是"良心",我们讲"天地良心"、"君子慎独",说的就是自己监督自己。天地是"道",对于"道"的信奉、崇敬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的核心。这是一种有别于西方信仰形态的信仰。它具有非人格神的特点,但具有最高命令的意义,对整个社会有确立价值、约束行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小引 超自然信仰是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精神现象。是否可以这样说:尽管超自然信仰产生于原始社会,但即使社会生产力大为发展了,还会有超自然信仰的存在。在现代社会中,超自然信仰仍然在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超自然信仰之所以如此古老又如此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阶段之中,其原因在于,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阶级社会,无不具有超自然信仰赖以存在的共同条件,即人类在自然和社会面前的软弱和无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代是古今中西交汇的时代,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明清民俗既传承了古老的生活传统,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民俗内涵。明清民俗史大约经历了三个段落:明初至弘治时期,明朝正德年间至明朝末年,清朝时期。明清民俗总体特征是世俗化,人们对世俗生活空前重视,无论是庄严的祭典,还是寻常的儿童娱乐,人们都以世俗的需要为基本前提。具体说来明清民俗有如下三大特点:一、民俗仪式与民俗象征的扩大与丰富;二、民俗信仰与民众生活结合紧密;三、城市民俗生活娱乐性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17.
普慧 《中国文化研究》2006,14(4):138-147
弥勒与弥陀信仰是整个中国佛教信仰体系中最为庞大的两个派别,二者均产生于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弥勒及其兜率天净土思想起源得更早一些,可能在原始大乘时期。从语源和语义考察,二者都吸收了上古波斯和印度对太阳、光明之神崇拜的文化原型。佛陀造像兴起之时,弥勒造像亦随之产生,并流行于西北印度、东北波斯、中亚及西域地区;而弥陀造像4世纪前无见于上述地区,4世纪以后却在中土兴盛起来。汉译佛典中专门宣讲弥陀及其西方净土的经典似比专门宣讲弥勒兜率净土的经典成熟得要早,两晋以后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李玉岗 《职业圈》2012,(9):50-50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巩固和体现思想政治工作在公路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时期需要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近年来的改革探索中,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问题缺乏理论解释。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趋于多样化.各种社会群体的社会心理因而呈现出丰富性和活跃性,这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了公路部门中来。一是从环境对思想行为的影响看.市场经济鼓励创造物质财富并获取回报,这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创造性,同时也使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并成为这些年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所在。但这种观念在当前环境和条件下。也导致了个别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陆永文 《职业圈》2012,(26):58-58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在国有企业中创造性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提高计生工作效果,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0,(4):4-4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及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观点,它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针;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追求,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