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方民族大学进行贺兰山与阴山岩画调查中,发现了美丽的岩画花朵,把岩画花同仰韶文化彩陶花、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花进行分析比较,认为与我们的先民华族有关,是华族的象征和徽号,也证明了早在远古时代华族就活动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是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与岩画。  相似文献   

2.
一 引论 内蒙古阴山山脉有分布面很广的古代岩画,乌海市桌子山的岩画群即是阴山岩画的一个分布区域。内蒙古阴山岩画不仅题材多样,而且绵延的历史跨度也很大。桌子山岩画,大致可以肯定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参照乌海市印制的《桌子山岩画》的介绍文字)。 就桌子山岩画的文化形态看,它是多层面的。如果用符号学理论来观照和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具象符号、抽象符号和中性符号。严格地界分,只有具象和抽象两种符号。中性符号既有具象又有抽象的因素,介乎两者之间。如果深入地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符号的下面牢固地凝结着早期人类强  相似文献   

3.
文字作为记录交流思想的图像符号,在早期出现的溯源中,以绳结、符号、刻划为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郭店楚简为先秦时期的典籍,其独特的文字造型,直观的视觉图像,为文字图像化的研究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本文围绕郭店楚简文字图像化,从文字图像、形式图像、结构图像、视觉图像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4.
谶纬是兴盛于我国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的一种学术思潮。谶纬又称图谶、图纬等,它既有文字表述,又有图像显示。从最早的图谶及《河图》,东汉武梁祠石像中的祥瑞图像和榜题文字,到形成于北宋《推背图》的图像、谶文、颂词的结合,谶纬的叙事形式是一种图像文本。谶纬的图像文本,其叙事表达充分利用了语言文字和图像画面的特点,从而使其增加了神秘感和趣味性,也更加便于广为流传。谶纬的图像文本的形成,既由谶的"纤微"、"隐语"的特点所决定,同时,它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人面像岩画是一个既亲切又古老的题材,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人类对自己的理解,人类对自己的觉悟,是第一自我的表现。同时,入面像岩画又是对神灵鬼怪、对超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是第二自我的表现。总之,人面像岩画是人类多元文化的产物,是万物有灵、神话传说、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精神生产的出品。人面像岩画是环太平洋广大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具有同族同源同文化属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程杰 《文化学刊》2010,(6):104-106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梅花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植物意象和文化符号。笔者曾就《文苑英华》、《全唐诗》、《全宋词》、《古今图书集成》、《佩文斋咏物诗选》、《佩文斋题画诗类》、《历代赋汇》等书所收植物题材作品综合统计,位居前五位的依次是竹、梅、杨柳、松柏与莲荷。如果我们就植物的历史作用和文化意义进行考察,由此建构一个展示其价值地位和符号意义的"文化丛林",那么上述五物无疑是这一"丛林"中的5强。而在上述5种植物中,梅花是名列前茅的。梅花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地位是梅的生物种性与社会应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生物性、历史性、普遍性、思想性、民族性5个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7.
从消费社会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释,赋予消费这一日常行为以文化的灵性,消费文化便伴随着各种物象符号的生成、情感体验与实践活动。文化消费不仅满足非遗作为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承载着消费民俗文化的经济运作,就像鲍德里亚所言,它以一种符号化激发人们的联想,它是有文化符号的"商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入手,研究发现,当非遗与消费联系在一起,它便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它突出的是经济世界的结构化原则与符号化实践,可以从多元文化与消费社会、非遗效应、文化媒介传播这几个维度去理解。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表意文字,它独具以字形直接表示观念的优点,而且汉字是富于联想性和逻辑性的文字,既有拼音的联想,又有拼形的联想,是以形、音、义三者一体创造出的文字。 我国上古无文字,三皇神农、燧人、伏羲结绳以纪事,《史记》以黄帝、颛顼、帝(?)、唐尧、虞舜为五帝,黄帝史官苍颉见鸟兽迒蹏之迹,知分理(文理)可相别异、初造书契,乃我国最早之象形之文。夏商周三代,夏代书契无考,商代甲骨文约锲刻于纪元前十六世纪至十一世纪,是我国最早的表意书契。西周宣王时,史籀作大篆,据说颇似甲骨文,由此可推知我国最早书契发展之轨迹,乃由简而繁。 汉字的发生和发展,在构形中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象形为特征的直观摹拟阶段,二是以表意为特征之理性组合阶段。在古代文字学理论中,也就是象形“文”和象义“字”两个阶段。许慎叙《说文解字》云:苍颉初作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相似文献   

9.
陈家祠灰塑的传统视觉符号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应用亟待发展,探索出陈家祠灰塑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的契合点对岭南非遗文化“灰塑”进行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目前陈家祠灰塑的传统视觉符号在当前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运用现状的分析,结合陈家祠灰塑的艺术特点,探索出传统视觉符号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原则,总结出陈家祠灰塑传统视觉符号在品牌设计中的创新策略。通过“礼塑”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实践展示去证明其可行性。最后,在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之间探寻一条融合发展、互促互进的新路径,令灰塑的传统视觉符号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得以有效地应用。  相似文献   

10.
散文翻译中单凭表面直观的形式符号来全面准确认识原作的风格是不够的,风格中所蕴含的神韵、意境、气势等"非形式因素"也承载着重要的风格意义,刘宓庆先生把这些非直观的形式符号归为"非形式标记"。本文将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四)中的散文为分析材料,从"表现法"和"作品内在素质"两个角度探讨张培基先生英译散文中风格的再现。  相似文献   

11.
正7月25日上午,"视觉符号与国家形象塑造专家研讨会暨中国主题视觉符号项目启动会"在中国外文局召开。来自国际传播、艺术设计、文化产业、动漫生产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共同探讨视觉符号对国际传播事业,以及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共同启动"中国主题视觉符号项目"。  相似文献   

12.
<正>图书版权输出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重要形式。优秀的版权输出作品,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世界各国传播中国声音、在国际上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版权贸易的宏观观察图书版权贸易具有双重属性。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先生概括说:"图书的国际版权贸易是一种特殊的国际贸易,它是经济活动中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交流中的经济活动。"~①本文探讨的重点,集中于图书的文  相似文献   

13.
流亡(Exil)作为一个话语符号,它是人类个体或群体最悲惨的命运之一,处于一种生命断裂的状态。对于处在流亡生存体验中的流亡者而言,其终极目的即是寻求对自我的"认同",以便在隐喻的意义上获得一种"在家"的感觉。本文主要论述作家萧红的流亡及流亡在萧红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左江流域花山岩画之作画主体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本文的核心点在于关注左江流域在战国至东汉的岩画发展时期,左江流域族群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尝试用历史考证方法,通过对古文献记载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广西左江流域考古遗址发现及学界对花山岩画的研究成果,从左江流域人类之起源开始,分析从战国至东汉时期(岩画时期)"花山族群"的演变,提出"花山族群"在起源、发展及民族融合过程中具备族群文化特征,是花山岩画创作的本体。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洛神赋图》对《洛神赋》图像阐释的大致梳理,有助于人们对当代"语-图互文"方式进行反思:不同艺术形式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不同艺术形式的"互文"在产生"互补"的同时也产生"互损";要警惕低级"语-图互文"的泛滥。  相似文献   

16.
刘勰所谓"情文"容易被误认为审美之文,即当代文论中的"文学"。我们认为"情文"乃五性外发为情,以言为媒介而成辞章。本文通过考察先秦至六朝的性情之辨对此予以论证,并阐明"情文"所指及它在哪一层面触及狭义文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招牌研究只反映了它的一个侧面,因为大多数的研究是从发起人商家(有时也许混合了执行者)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的,它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消费心理、商业习俗都是从店家的视觉来分析的。然而作为城市中一种标志性的符号,招牌越来越受到国家行政法律的管理和控制。行政手段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招牌传统习俗文化的断裂,成为招牌文化"移风易俗"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都市生活打破旧的传统习俗,积聚形成特有的新的风尚习俗"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汉字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精神。汉字不仅发挥着传承思想及文化的作用,自身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就是汉字的实体表现,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我国汉字经历最初的图画、符号,经过历史的沉淀,最终定形为我们现在通用的简笔字,它的每一步发展都是文化精神的体现。同时,它还具有较高的美学特征,也是我国哲学精神的一种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南朝作家谢惠连、刘令娴分别以写有<祭古冢文>、<祭夫徐悱文>而在古代祭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祭古冢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精心结撰的祭祀古冢的祭文,它典雅厚重,具有独特、典范的价值,因被<文选>所收录而流传甚广,影响甚大.谢惠连在当时属于才华超群的一流文人,但其品行轻薄不检,有同性恋之癖,了解、研究谢惠连的为人和为文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文如其人"、"文不如其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梁代刘令娴的<祭夫徐悱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佳作,然而关于该文的写作时间却与正史记载两相矛盾.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考查,祭文中"大同五年"当为"普通五年",乃传抄之误,其写作时间应是梁武帝普通五年,即公元524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禅宗"顿悟"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后世的哲学、文学影响深远,其思维方式和意义结构的方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以<碧岩录>公案为研究对象,分析认为中国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并非神秘而不可认知.首先,顿悟要求不拘泥于佛学经典,这是其实现的必要条件;顿悟的结果必然有创新性的建构,这是其实现的充分条件.其次,从其整体的思维形式看,呈现出非线性、并行的特点.再者,从顿悟的方式来看,则是积极采用了符号建构策略,有意解构符号结构的相互关系,促成符征到符旨的指涉呈现多义性和跨越性,从而统一其实现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总而言之,禅宗顿悟实则为符号的般若,在大千世界和万千生活中体现出灵活多变的形态,空灵澄明的文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