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曹禺戏剧观论其剧作之变化及其内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自己没有 ,评论界历来也没有从曹禺戏剧观内在矛盾因素的变动上及其剧作的基本模式上 ,来探寻过他的创作的发展过程及其陷入困境的原因。本文作者将他在研究古代文学中所创造的 ,并在其专著《文学史新方法论》中详细予以了阐述的历时性的历史与逻辑之统一的方法 ,引入到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中。具体地说 ,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从曹禺戏剧观的三个因素 :写实、做诗与出戏的变动及组合上 ,第一次阐述了曹禺从《雷雨》、《日出》 ,到《原野》、《蜕变》以至《北京人》的创作过程 ,是一个沿着戏与真、诗与真以及戏与诗的矛盾展开的逻辑进程 ;在这一历时性的阐述之后 ,作者进而将曹禺这五部剧作划分为两种类型 ,从中抉发出曹禺剧作的内在模式 ,由此予以了曹禺这五部剧作以统一的理解。在上述分析中 ,本文又一方面从曹禺创作的基本模式及其戏剧观之内在矛盾的日益暴露所造成的艺术困境的加深上 ,另一方面则从三十年代初期到四十年代初期文艺潮流的变动上 ,说明了曹禺上述创作模式之必然走向末路。  相似文献   

2.
在《国语》之《吴语》、《越语》中,夫差表现出了傲、横、莽、毒、狠、昏等性格特点;亡国之后的自杀之举表现出了夫差的血性和刚烈,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英雄之名。夫差丰富多面的性格刻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国语》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琳琳 《文化学刊》2023,(3):101-104
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对后世戏曲《西厢记》的创作有着极大影响,二者在叙述视角上有很大改变。《莺莺传》看似“全知视角”的叙述模式并未深刻细致地展现人物的情感、性格、心理变化和故事发展背后的促因,而是以冷静理性的语言陈述事实,更大程度上属于“内聚焦”叙事。与此不同,《西厢记》的故事叙述更加细致入微,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细致,故事发展轨迹清晰,叙述模式属于“零聚焦”叙事。二者不同的叙事模式对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表达都有很大影响,也影响着作品在读者中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邢军 《文化学刊》2013,(2):49-53
1937年,联华公司的集锦片《艺海风光》公映。其中贺孟斧执导的《话剧团》突破了当时电影创作中的情节剧框架,大胆地将人物的心理幻觉作为电影的表现对象,以人物的内在心理处境映照其所处现实环境。这种压缩外部叙事空间而着力开拓人物心理空间的表现手法在当时整个中国电影创作的大环境下显示出一种特立独行的探索勇气,预示着中国电影发展的某种多元化可能。  相似文献   

5.
抗战爆发后,张恨水的创作与前期相比有了旗帜鲜明的革新,他几乎将社会言情小说中的"言情"部分全部摒除,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抗战文学的创作,其中成就最高的,就是这部《八十一梦》。笔者认为,该作品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它的讽刺性,本文将从讽刺构思、人物刻画和讽刺语言三方面对《八十一梦》中的讽刺性书写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桃花源记》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张《游仙窟》、顾况《仙游记》、《莽墟赋》也是类似作品 ,但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关怀视野是不同的。顾况《仙游记》、《莽墟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期望的历史回归 ,表现了作者社会关怀的广阔性 ;而张的《游仙窟》则纯粹是文士对诗酒风流的追慕和向往 ,其关注点在个体生活。顾况是对张的超越和向陶渊明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品之一,使用了联想、独白、对话等多种写作手法,将故事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刻画得绘声绘色,为意识流派小说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刻画了几种不同的爱情观点,既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又抒发了自己对真挚爱情的渴望。本文将分析《红与黑》中主要故事人物的爱情故事,分析司汤达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8.
《骆驼祥子》与《无名的裘德》,分别作为中国与英国著名的小说代表,以当时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借助艺术的笔法,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并对当时社会的婚姻观、价值观进行评判。这两部小说在社会选材以及人物刻画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对《骆驼祥子》与《无名的裘德》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期为今后的阅读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愫芳是曹禺的经典作品《北京人》中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与作品中的其他女性角色特别是令人憎恶的大奶奶曾思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愫芳被曹禺塑造成为一个在封建大家庭中逆来顺受、无私奉献、沉静寡言、温婉善良的形象,是一位典型的"理想女性"。曹禺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本身也带有男性叙述的特色。本文通过对愫芳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探讨男性作家在创作时融入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王绍晶 《文化学刊》2015,(4):210-212
《牧晚亭文集》是本溪作者王岫亭的创作文集,她的作品能体现出女性作家特有的视觉和观察力,细腻的文思以及秀美的文笔。其创作的特点:一是对各类题材和体裁有很强的驾驭能力;二是作品散发着浓郁的诗情和深邃幽远的意境;三是注重遣词造句,在词语运用上反复斟酌,精心雕琢。本文从《牧晚亭文集》创作内容和创作特点两大方面对王岫亭的创作文集进行评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于宁楷和吴烺、戴翼子、严长明等人交游、唱和的考察,以及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考索可知,《修洁堂初稿》中的《捣衣》《观猎》《谒卞忠贞公墓》《赠严东友四首(其四)》《〈五声反切正均〉序》等诗文的写作时间都在乾隆十八年(1753)之后,郑志良先生所认定的《修洁堂初稿》应成书于乾隆十八年(1753)的观点难以成立。《修洁堂初稿》的成书时间应在吴敬梓去世之后。此外,《〈儒林外史〉题辞》实际上就是对于"幽榜"一回的"题辞",因此在对于人物的选取、品评、态度,乃至先后顺序等方面都与"幽榜"保持一致。在《〈儒林外史〉题辞》、"幽榜"一回以及宁楷其他作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宁楷便是"幽榜"一回的增补者。  相似文献   

12.
唐圭璋先生等人对王国维《人间词话》贬抑南宋词深表不满 ,而他们意见揭示出《人间词话》在阐释“境界”的理论内涵时 ,表现出诗学趣味的偏好 ,即偏重直观自然的作品 ,对于尚人工、重锻炼、深微曲折的作品则表现出排斥。《词话》对严羽“兴趣说”王士“神韵说”的批评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诗学趣味的偏向。这给“境界说”带来一定的理论局限。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揭示和分析 ,并从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初步探讨了《词话》诗学趣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文献,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文献,在对《大学》、《中庸》的关键词进行训诂考证和文献思想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的"明明德"、"格物"和《中庸》的"中"和"天命之谓性"等概念与判断的含义及其与文献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赜索隐,阐幽表微,深刻揭示了这两部经典的宗教性内涵,系统阐述了在儒家哲学理论框架下,人之所以为人者只有在"天"与"人"的关系之中才能充分实现的根本道理。本文以先秦儒家由原始宗教向人文主义转型的历史脉络为依据,刷新了历代关于"格物、致知"、"中"、"天命之谓性"的各种观点,为现代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加强道德修养,去做一个真正有根底、有理想、有道德、有践履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4.
《诗经》行世至屈骚诞生,时间相隔二百余年。出于外交等政治场合的需要,《诗经》一直在各诸侯国之间流播传扬。楚国乃南土大国,与中原文化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他曾担任楚怀王左徒,在内与楚王图谋国事,在外接应八方诸侯与宾客,他亦曾出使过齐国等地,自然深受《诗经》精神之影响。表现在屈骚中的"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诗经》体式及语言等艺术、比兴表现手法等,皆与《诗经》一脉相承。屈原是第一个受益于《诗经》精神的正式署名的中国诗人。由于屈原的努力,屈骚精神与《风》诗精神共同构成了"风骚"精神而光耀万代。唐代诗人崇尚《风》《骚》,化其精神为诗歌之养料,使诗歌呈现出风骨健朗、新鲜活泼的时代风貌,主要体现在精神闳美、性情纯美、人情贞美、语言新美、意境优美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了唐诗独特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灵感植根于清初山东特殊的文化生态。以《聊斋志异.鬼哭》为例,其所反映的谢迁之变是清初山东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而《鬼哭》的取材和描写方式说明蒲松龄不仅关心本土社会现状,而且关注不同社会群体面对这一事件的不同立场。小说对来自多阶层的话语形态的展示表现出作家对所处地域文化生态的多层次、多向度性有着富哲理性的洞察。这个看似简单短小的作品能艺术化、文学化地呈现作者的上述现实感悟和哲学思考,故而有其独特的文化含量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于1929年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描写没落的康普生家族悲剧为主要内容,以多角度描写的方法重点深入刻画了三位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以女性视角对"喧哗与骚动"进行了独特诠释,不仅反映出美国旧南方的历史风貌,也为文学界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本文围绕康普生夫人、凯蒂与迪尔西这三位女性形象着重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研究者对清宫大戏《如意宝册》向来没有给予注意。本文首先梳理其题材来源,指出它是根据四十回本《平妖传》改编而成,与康熙间顾彩改编的《如意册》虽然同题材,却是完全不同的改编本。根据文笔判断,该剧为文人改编创作,作为宫廷大戏,作品表达了平‘妖’来叛、忠君勤勉的宫廷意识,但同时也表达了吏思想和惩恶扬善的文人情怀。  相似文献   

18.
班固创作《汉书》,至东汉章帝建初年间完成纪、传部分,至其去世时仍未能完成《汉书》全稿。《汉书》未完成稿后由班昭等对其进行整理、校勘,并续作,形成后世流行的《汉书》全本。《汉书》真本和《汉书》流行本是两个不同的版本。刘之遴所校《汉书》古本所呈现的特征与《汉书》的创作状况和所处时代相符合,并非伪书,而为《汉书》真本。  相似文献   

19.
王珊 《文化学刊》2023,(2):74-77
在《雾都孤儿》中,哥特式创新手法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也体现在对场景的描摹和对城市文化的雕刻上。这种创新手法让整部作品风格突出,情绪饱满。本文从哥特的起源与特色入手,通过对《雾都孤儿》这部作品的哥特式艺术创作风格的分析解读,从三个方面阐述其创新价值,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体悟作家狄更斯笔下的英国社会,了解并存于世间的善与恶、爱与恨。  相似文献   

20.
《绿牡丹》是明代喜剧家吴炳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现代人成功地改编了《绿牡丹》,恰到好处地继承并改进了该剧的戏剧冲突。该剧两生、两旦、两丑的独特人物体系构成了丰富的戏剧冲突,一波三折的戏剧冲突不但加强了喜剧效果,还推动了剧情的突转,使喜剧发生了"团圆其表,悲剧其里"的变化。在生与丑、旦与丑、旦与生的互相冲突中,喜剧氛围中安然的梦幻被彻底撕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