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芳  林丹 《文化学刊》2013,(2):14-19
张岱年是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是其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解析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综合创造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研究张岱年的哲学观,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期语萃     
《文化学刊》2013,(2):1-1
张岱年先生是我国最早介绍并研究罗素、罗曼罗兰等哲学思想的著名哲学家。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先生一生学术成就非凡。他学贯古今,融辩证唯物论、西方哲学逻辑解析法与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于一体。他丰富、发展了中国哲学。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并创造性地提炼出一套适合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他的文化观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融逻辑解析法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3.
生于20世纪初期的张岱年先生,有着对文化问题的独特体会和深切感悟。他的文化观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融逻辑解析法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的综合创新。本文立足于30年代“中西文化”问题论战的时代背景下,对张岱年“综合创造”文化哲学思想做一个浅显的梳理,以明晰张岱年先生早期的文化观脉络,突出其理论贡献及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文化哲学的独特视角透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黄楠森的思想,追溯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并从文化理论的基本问题、文化的古今中西问题、黄楠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反思三方面爬梳黄楠森的文化哲学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衡论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在当代的地位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车蕊 《文化学刊》2024,(3):120-123
本文基于家哲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发对当代家哲学的思考。基于“亲亲”“仁民”“爱物”家庭伦理观的中国传统哲学在全球儒家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当代中国学者提出以在世代之中存在的“生生”生存论来建构家哲学。然而,家哲学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历史与现实碰撞融合的产物。本文试图从儒家生生不息、流动的生命哲学及生存论阐释家哲学,从先秦、宋明直至近代家哲学的历史演进,进一步探讨当代学者对家哲学的反思和建构。  相似文献   

6.
王娟 《职业圈》2010,(1):128-128
个人认为《活法》这本书,每一个中国的成年人都要翻一翻。不但对企业经营及人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会带给我们一些思考。作者虽是日本人,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胜过90%的中国人。他的哲学基础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他的与产品对话,粗糙的心灵不可能产出精致的产品之说,总会令人不由自主想到庖丁解牛、卖油翁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科学文化哲学主要有两种形态——科学文化-哲学与科学-文化哲学,前者是“关于科学文化的哲学”,即人们对科学文化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反思,后者是关于“科学的文化哲学”,即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反思科学;科学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广义的科学哲学,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科学哲学的大部分内容,而且还包含了对科学的历史研究、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的文化研究甚至科学的政治研究等成果的概括与总结;研究科学文化哲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1,(2):88-88
郝立新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中的主导。然而,文化领域并非只是存在某种单纯形态的思想文化,并非由某种思想文化独占天下,而是存在着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动,不同的思想文化在力争扩大影响甚至争夺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张岱年 1909年生,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是我国杰出的哲学家、哲学史家。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玄儒评林》、《真与善的探索》、《文化与哲学》、《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思想·文化·道德》及《张岱年文集》。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在哲学与哲学史之间的哲学探索,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无论是哲学研究还是哲学制作,都与时代的要求密不可分,因此,21世纪的中国哲学也一定要回答新世纪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社会文化问题.(2)哲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具有民族特色,因此,21世纪的中国哲学,一定要用民族的语言,接着传统中国哲学中的问题往下讲.(3)21世纪的中国哲学,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指导下,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根基,以西方哲学为营养,在三者间的良性互动中重建并复兴.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2,(4):59-59
吴志节、王育平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把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看成是一种生存哲学更为合适。和合文化包蕴的内涵要远远比方法论丰富得多,其中包括推崇多元与和谐的价值观、重视伦理与审美的实践论等成分,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认识论层面,  相似文献   

12.
李锡明 《文化学刊》2023,(2):120-123
张岱年大师,是国内当代最知名的思想家和哲理史家。他的“综合创造论”系统,卓然自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际思维讲坛,迄今仍放射出真理的光辉。在文化思想方面,张大师力主以新唯物论为根基,综合应用唯心论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借鉴解析学派的思想方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综合,并以此为思想依据,从而创立了新发展的“整体创新”的新文化观。本文以文化和思想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角度,分析了张岱年哲学观和文化观之间的内在关系,论述了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造诣乃是二者的有机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2,(3):43-43
邱野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撰文指出,大众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文化主潮,媚俗语言大量出现在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从模因论的维度,运用模因选择三因素解释媚俗语言产生和传播的现象,并以大众文化批判的哲学视角,分析媚俗语言模因选择三大因素,即模因本身的实质内容、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化哲学研究思潮可以视为我国哲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之一,这在其论著发表、团队形成、学科建制、学术会议等方面便可见一斑。然而,从施特劳斯和施米特对政治概念的论争视角观之,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文化哲学研究在研究起点、问题意识和理论资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在深度上向西方哲学的古典方向推进,在广度上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图存与发展,就成为文化哲学研究领域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杨雨丰 《文化学刊》2015,(1):168-170
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把握太极文化的特征。从本体论、认识论出发,探析太极文化在哲学视域下"物物有一太极"的本原。在此基础上,用辩证的思维追问太极文化中的哲学内涵。最后,明确太极文化对构建和谐自我、和谐群体和和谐社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是“文化”,而这一“文化”不可能专属儒学、国学,或者新儒学意义上的文化,而只能是三者之上的文化.当代的“文化”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与精神的分裂、精英与通俗的对抗范畴,已经广泛渗透到物质-日常生活深处,导致其存在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有重大差别,形成了物质文化、日常生活文化等范畴;“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11,(2):184-184
李雪涛在《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有很多现象表面来看是中国与西方的问题,实则是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换言之,许多看似地域上的不同,实际是时间上的错位。因此。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顺利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形态,应当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刊》2011,(5):151-151
范丹卉在《湖北大学学孝艮》(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文化机制”概念,打开了一个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价值和普适意义使其产生了世界性的文化吸引力,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跨文化性。由此为其被中国社会吸纳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诸多内在契合性:二者都立足物质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9.
采用量化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980年至2007年发表的以"文化哲学"为题的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近30年来,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进展进行综述,并指出中国文化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中国"这一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一批马来西亚华侨生,第一次被成功地运用于学术之功当推韦政通,将其发扬光大并成功运用于学术实践的系傅伟勋,杜维明则是"文化中国"论说在英语世界的弘扬、宣传者,张岱年、方克立等一批学者则是"文化中国"理念在国内学界的提倡者。我们应该利用"文化中国"理念做足文章,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