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妈妈,妈妈,我的足球鞋怎么没有买呀?你可是答应我好长时间了,明天又是星期三,我上体育课要穿的;还有牛奶,这个月的牛奶到现在都没订,妈妈太不守信用了……”我刚跨进家门就听到儿子一连串的埋怨声。面对儿子合理的要求,我只能又一次一脸无奈,深表内疚。唉,欠儿子的这笔账还得从上月末的一天说起。4月28日中午11点15分,外面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我请了假准备接儿子去,顺便帮他买双足球鞋。刚下电梯,局办突然来电要我马上过去。“立刻到市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非典’办)报到,协助整理‘非典’办的档案。”如果说在这之前对…  相似文献   

2.
孔祥军 《今传媒》2003,(4):49-50
当此“非典”疫情仍在“闹心”的特殊时期,“当‘非典’遭遇‘高温’……”上海《新闻晚报》就这样在一版显著位置、以醒目的标题形式把这个悬念掷给了你,你当作何反应? 读下去!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它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何止没失望;它满足了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高温下可能的“非奥”变异的好奇心,它提示我这事儿连医学专家  相似文献   

3.
同事小王是个在办公室里极受欢迎的人。他有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还不错嘛!”在紧张的气氛中颇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那天,同事李大姐冲进办公室,一屁股坐下,拿着手中的考勤卡气喘吁吁地抱怨:“没见过这么‘肉’的司机!我比平时早5分钟出门,那个‘面瓜’司机,赶上了所有的红灯,害得我下车一阵猛跑,8:58打的  相似文献   

4.
芦霜 《新闻前哨》2014,(1):62-64
曾有媒体报道,留学中国的外国人雷克抱怨看不懂中国网民:“我说中国还有些不完美,就被骂个‘臭老外’。我说中国发展的方向是对的,就被骂个‘洋五毛’。说德国好,被骂。说德国不好,也被骂。最悲剧的是,我说在家里换了个灯泡而已,被骂个‘没内涵的傻瓜’。”  相似文献   

5.
锦州日报社总编辑高深,说报社的“头儿”难当,为啥?是因为“头儿”要当“斌”报人。 何谓“斌”报人?他说:“作为总编辑当然是管总的,报社的总管,两个‘轮子’都得会抓,都得抓好。所以说眼下总编不好当,‘文’总编和‘武’总编都是半个总编,必须是‘斌’总编,‘斌’报人,文武双全”。 高老总的有感而发,发得好!首先,是实际。大家都知道,50年代初期,全国省级以上报社,还都是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就拿我们陕西日报前身的群众日报来说,当时还曾做到收支平衡,自负盈亏。可是后来一学苏联真理报,一个“轮子”给丢了,经管部门不但地位下降,而且纯粹成了“后勤保障”。这实际上是按计划经济的要求,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国家拿钱办报的一种模式。当时报社“头儿”的任务比较单一,只要把报办得当地党委和读者没意见,就算万事大吉,可是现在不行了,财政断了“奶”,“皇粮”没人给,活得好坏全靠自己打扑腾。于是乎,就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钱办不成报,钱少了办不好报。“头儿”不仅得抓稿子,还得下劲抓票子,没票子就难以保证有好稿子。你说难不难?其次,是深刻。“斌”报人,内含着辩证法,含着报业发展的方向。现在,报纸质量要  相似文献   

6.
当此“非典”疫情仍在“闹心”的特殊时期,“当‘非典’遭遇‘高温’……”上海的新闻晚报就这样在一版显著位置、以醒目的标题形式把这个悬念掷给了你,你当作何反应?  相似文献   

7.
在全国防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记者冲到第一线,用他们的职业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据《中华新闻报》4月25日报道,2月13日,《新快报》摄影记者王小明因1月到广东中山近距离采访“非典”病人被感染而病情发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已经治愈出院恢复工作。他在病中还想着他见过的其他病人,“在病床日记里他这样写道:‘其实我一直不以为然……但当我想起那次在中山采访时看到病床上那位小姑娘,当时她躺在床上剧咳不止,整个身体在咳嗽中颤抖,面带泪水,表情痛苦。想到这里,我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网民发帖评论道:“这和…  相似文献   

8.
陈志坚说他到阜新日报这三年多,整整“答”了三年多的“卷”,现在虽然这张“卷子”还在涂涂抹抹,修修改改,但总算可以达到“交卷”的水平了——“我可以向市委、向全社职工‘交卷’了。”说起“交卷”,一向沉稳而内敛的陈志坚,脸上不易察觉地露出些微欣慰之色,他自觉成绩在及格以上。毕竟,这张卷子上的“考题”不浅啊。“我一上任,就有一种‘交卷’意识”2003年4月8日,陈志坚从阜新市海州区委副书记的岗位上到报社任职。当时他对组织上的安排感到很突然。1982年从锦州师范学院毕业后,他在阜新市委办公室工作了11年,在清河门区委当了5年组织…  相似文献   

9.
传真机架起了“新闻桥”“喂!喂!你是《人民前线》报吗?我是九江抗洪指挥部,有份传真麻烦你收一下…、”一天到晚,传真机难得有休息的机会,有时到了凌晨,还有稿件源源不断地传来。最多的时候,一天来稿60多份,半个月下来,用去了28卷传真纸,接起来有soo多米长C“何秘书,传真纸没了。”“什么?一盒才几天就用完了,买!抗洪的稿件一刻也不能耽误”。从进入汛期来,传真机就开始“全天候”运转。‘’彭世民电话。”有时一份传真还没收完,电话又打到值班室了。焦急、渴望、无奈汇成抗洪新闻工作者的种种酸甜苦辣。在电话交谈中,…  相似文献   

10.
雷庆生 《大观周刊》2006,(45):104-104
新迎小区的何大妈无奈地说.“在家看电视,天天都能看到各种牌子的冰箱广告.这家说他们的是什么什么技术保鲜.那家说他们的保鲜效果如何如何.我家现在用的冰箱是前几年就买的了.声音大.老是结出冰块.想换.可真不知道买哪个牌子的。”一旁的刘大妈也说到.“就是啊.我儿子前几天结婚.买‘三大件’也是费了好大工夫才选出来的.反正就是听听那些广告.感觉哪个更可靠就买哪个了。”笔者采访到的普通消费者在选购冰箱时都犯难。  相似文献   

11.
反躬求诸己     
“毫无办法,就是不接受采访,好象报道他就是害了他似的。最后,不是我在求他,例是他在求我了,求我别写。真没见过这样的科学家!”一位记者在办公室嚷了起来,忿忿之情,见之于形。“怪谁呢,社会风气就是这样。树大招风,人怕出名。谁冒尖谁就成众矢之的。”“不报道,人家还能干点事;一报道,光应付闲话就得费去大半心力。‘内耗’太大。”接着,便是“武大郎开店”呀,“东方型嫉妒”呀,“国民性”呀,一大串议论。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读《水浒》,是在14岁那年.其时,报纸、广播仍在不断地公告一位八旬老人的指示.“《水浒》好就好在投降”.所以,从高官到平民,都被要求批《水游》.一位不识字的老太太听了广播以后弄不懂,就问儿子:“连‘水壶’也是‘坏东西’了么?还准用不?”  相似文献   

13.
最近到乡下搞调研,听到一个村干部在广播里布置棉花种植和计划生育工作。说着说着,这个干部就在广播里骂开了。什么‘对牛弹琴’、‘死不要脸’、‘一泡鸡屎坏红酱’之类的话,滔滔不绝。当我同群众谈起此事时,他们却说:‘这还不算什么,咒爹骂娘的粗话、难听话,你还没听到哪!’群众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相似文献   

14.
每当作者见到自己的新闻稿见诸于报刊的时候,其激动心情难以形容;每当作者接到了二元或三元稿费的时候,心情无比惆怅。“去了电费没纸钱,‘请客’‘请客’声连天。买斤糖,买盒烟,稿费收入成负担。”近几年来,随着物价的提高,工资也几经上调,唯有稿费“按兵不动”!体力劳动的产物,皆“理顺”物价,为什么脑力劳动的“产物”不“理顺”一  相似文献   

15.
“非典”期间,我曾先后三次来到辽阳首例“非典”患者王硕家采访,深刻体会到要想做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这是记者把采访进行下去,获得鲜为人知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新闻的前提。 2003年4月28日,从北京打工回来的王硕被确诊为辽阳首例“非典”疑似病例。记者了解到,王硕从北京回来就直接到疾控中心检查身体,所以没  相似文献   

16.
工资待遇与工作态度郭东斌记得犹太教法典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人对你说:‘我工作了,但毫无结果。’你不要相信。如果一个人说:‘我还没干,就获得了成就。’你也不要相信。如果一个人说:‘我工作过了,也有所收获。’你可以相信。”第一种人认为工作不会有收获...  相似文献   

17.
经济日报的总编辑范敬宜,不愧是一位敬业的“留心记者”。他出差坐火车,也要与列车长夜话一番。他笔录的四个变化真真切切,感人至深。我极感兴趣的倒是这篇通讯的结尾:“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认为是好事,不过有好多问题人们还没闹明白。列车上议论的尽是这方面的‘热点’,特别是租让土地,上岁数的人思想就不通,把它跟租界混为一谈。可是到底不同在哪里,我也说不清楚。翻翻报纸,也找不着答案。您是经济日报的,我建个议,常到咱列车上来听听老百姓的议论,把‘热点’收集起来,挨个儿在报上作个回答,这报纸就更有看头啦!”(1992年11月21日经  相似文献   

18.
4月28日夜,北京下起了雨,心里开始有了一种宁静的感觉。从20日拍摄进入“非典”隔离区以来,到今天身体还没有出现异常情况。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了我进入“非典”隔离区采访的节目。  相似文献   

19.
近日我看有篇报道中说:“就在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抱怨市场无情,感叹“无力回天”之际,位于辽河入海口的营口天力电机厂成功的经验是:“事在人为。”在谈到厂里决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时又写道:“这时好言好语从厂外飘来:‘全套引进,一步到位’;‘宁可多花钱,买他个现代化’。厂长邰金铭微微摇头。”还看到一篇报道在谈到江苏肖赣榆县13岁男孩李新哲的求医经过时说:“背着孩子,牛凤莲(男  相似文献   

20.
8月31日上午11点,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社会新闻节目,当播音员说到“淮安市南马丁乡”时,和我一起听广播的儿子当即说:“播音员又把字认错了。我们淮安市只有‘南马厂乡’,哪里来的‘南马丁乡’?”我略加思索后向孩子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