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李阳冉 《精武》2008,(1):35-37
作为在还珠楼主、金庸等人笔下活跃一时的武术流派,青城派曾被众多武侠迷和武术爱好者当做是武侠小说中存在的玄幻构造体。而真实的青城派武术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却一直被滋养它的青城山和青城山道教文化的神秘光环所掩罩。近年来,在媒体、影视、舞台剧、电视吉尼斯等一个个现代气息颇浓的名词关注下,青城武术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一个伴随着青城武术的复兴而声名鹊起的奇人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他就是青城派武术第36代掌门刘绥滨。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四大流派之一青城派,发源于道教圣地四川都江堰市(古名灌县),源远流长,其道家养生堪称一绝,紫阳长老陈琳真人93岁尚能携徒云游四海;建福宫道士李成功104岁上山下坡行走自如;欢喜道人李杰享年108岁,载入《青城山志》、《灌县志》、《中国武术人名辞典》等书。  相似文献   

3.
说青城武术。首先得从它的发源地——四川都江堰(古称灌县)青城山谈起。  相似文献   

4.
吴宪民 《精武》2008,(1):10-11
刘绥滨是当今武林最惹人注目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一个赢弱多病的东北孩子摇身变成了“当今蜀中武林一杰”和“青城武术掌门人”,真是看似容易却艰辛!他这一生,注定要和青城武术血肉相连,是他用双手撑起了青城派,使青城武术这一最古老、最神秘的武术流派及文化现象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本刊近日对这个见证并发展了青城派的掌门人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2012年2月26日,青城太极养生总部落户都江堰市青城山上青宫——凌云楼,在政府相关部门、青城山道家各位大师主持下,举行了庄严的奠基仪式。中国道教协会、四川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四川省道教协会、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青城山道教协会、四川省武术协会青城武术研究会等相关单位领导及国内外青城派弟子1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6.
青城八仙剑     
吴当 《精武》2007,(2):6-7
青城八仙剑为青城武术四大剑派(啸云剑、七星剑、龙虎剑、八仙剑)之一,是道家八仙剑中的一套,属于道家高级剑术中的工体剑。八仙剑不尚花架,潇洒飘逸,练时可收健身之效,战时则有防身之用,是青城剑术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青城八仙剑     
吴当 《精武》2007,(4):18-19
青城八仙剑为青城武术四大剑派(啸云剑、七星剑、龙虎剑、八仙剑)之一,是道家八仙剑中的一套,属于道家高级剑术中的工体剑。八仙剑不尚花架,潇洒飘逸,练时可收健身之效,战时则有防身之用,是青城剑术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8.
青城八仙剑     
吴当 《精武》2007,(3):14-15
青城八仙剑为青城武术四大剑派(啸云剑、七星剑、龙虎剑、八仙剑)之一,是道家八仙剑中的一套,属于道家高级剑术中的工体剑。八仙剑不尚花架,潇洒飘逸,练时可收健身之效,战时则有防身之用,是青城剑术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9.
青城八仙剑     
吴当 《精武》2007,(1):9-11
青城八仙剑为青城武术四大剑派(啸云剑、七星剑、龙虎剑、八仙剑)之一,是道家八仙剑中的一套,属于道家高级剑术中的工体剑。八仙剑不尚花架,潇洒飘逸,练时可收健身之效,战时则有防身之用,是青城剑术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10.
李阳冉  李耀祚 《精武》2008,(12):54-54
七星剑法是青城派武术中颇为高深的一种剑法,其握剑手形如龙爪、虎舌,握剑手前三指松后三指必紧、前三指紧后三指必须松,脚踩七星步,动作无重复,充分体现出此剑的变化,素有青城派镇派之宝的美誉。  相似文献   

11.
曾祥全 《精武》2008,(2):61-61
因仰慕道家文化及青城武术,香港“瓜子大王”陆赛龙特地打“飞的”来到成都,在青城山大摆“拜师宴”,正式向青城派掌门人刘绥滨敬茶叩首,如愿成为其门下弟子。青城派前辈金跃山(九十九岁高龄的巴蜀健康老人)、都江堰市政协副主席唐诚青(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区管理局副局长艾明、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其认识论、方法论与道家思想发生了直接联系,形成了“以静制动,动静自如”;“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后发先至,崇下尚退”的战略理论。道家思想被认为是武术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的渊源可追溯到儒家、道家、易经和太极哲学等,通过武术活动来教育个人积极向上、互助、守法、公正等人格特质,使个人生活和行为合乎伦理规范。现代社会中,若能发扬武术中尊师重道、有恒、轻利态度的优点,并改变封闭、保守、只重个人技艺、法的规范等不足,相信能使武术融入现代运动竞技中,让武术文化成为现代人精神修养的内涵,使社会达到有礼、有序的境界,推动武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代武术文化的表现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术属于文化、高于体育”已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武术是什么?”的本源性问题却尚未得到圆满的回答。武术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字自身的局限性特点,使任何一个关于武术的概念都会产生自身难以避免的缺陷,所以,给“武术”或“武术文化”下一个定义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武术本身也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对武术的全面把握要与时代的发展和对武术的认知相结合。通观当代融入人们视野中的武术,从文化的整体观出发,可分为四种形态,即“文化的武术”、“教育的武术”、“艺术的武术”、“体育的武术”。这种分类概括了武术文化的主体内容,提出了武术概念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5.
道家思想是在人文对话与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文化思想。现代武术则力图开创当代武术发展的新局面,积极促进中国体育学的建构与发展。道家以“健身、“形神兼修”、“尊道而贵德”等思想滋养着现代武术的发展。以道教文化的角度去审视现代武术,进而客观地认识它,可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使古老的东方文化之一——现代武术显示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传统的视角剖析武术流派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和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家族本位思想、门派观念、民间宗教与结社等对武术流派形成产生的影响,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本文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探究武术流派的形成,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武术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厘清传统武术流派的脉络、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有利于我们把握和理解武术发展的整体面貌,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国武术。  相似文献   

17.
从“道家”思想看我国明、清时期武术文化的繁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亮  肖焕禹 《体育科研》2004,25(3):24-26
明、清时期,我国武术文化出现了一个繁荣阶段,以道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其发展起到了极大理论支持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这一时期武术文化的特点和道家思想中的一些观点进行分析比较,阐述这一时期武术文化汲取了道家思想中部分的观点作为其自身发展的理论基础,并提出其对促进当代武术文化发展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胡容娇  蔡星生 《武当》2006,(10):27-28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作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中华武术愈来愈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的重视。特别是近20年来,中华武术的挖掘、整理、弘扬、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态。然而,作为负载着丰富道家文化的武当武术,其生存发展形势却并不容乐观,如何契合时代发展,利用当今时代的有利因素,搞好武当武术的挖掘整理与普及提高,促进武当武术的全方位发展是值得广大武术工作者们深思的问题。对此,关于武当武术的现代发展策略,我们有几个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论武术文化的层次结构与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其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中国武术文化思想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道家思想对武术文化结构各层面的影响,探讨、研究、揭示武术文化及其结构与道家思想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收集大量的文字及视频资料,结合作者自身练习的体会,对《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进行研究,旨在挖掘武术操中的武术技击动作,发掘武术操中对武术动作的继承与发展,并对其内涵的武术文化进行梳理,由表及里的简述了对儒家和道家文化的传承,继而沿袭了武术“表”与“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