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改的天地里又迎来一股新风"简单教语文",还沉醉在"多途径结合教学"中的教者们又一次陷入"整改"的境地.我们不知道语文究竟该怎么教,但我们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承载体,正因为有了它,人才会触景生情、才会睹物思人、才会享受内在的精神旅途,缺少了它,人的生命只属于物质,没有灵魂的空间.但是从我们目前的教学状态来看,许多人都把语文看作是人的生活的附属物:认为语文纯粹是因为生活需要才存在,使得语文失去了理想,失去了生命状态,是一种"惟利是图"的机械操作.  相似文献   

2.
语文究竟要讲什么,当然这里的讲不是单纯意义的讲,也包括教、学、习。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一直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语文人。我在此讲这个问题,并不代表我已经搞清楚了这个问题,也只是根据教育前辈和专家学者的观点,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来谈谈自己的认识,以求我们的老师能够深入地思考——语文究竟要教什么?因为,我们只有搞清了这个问题,语文教学才会变得有意义,语文教学才会越来越简单,语文学习才会越来越明白,师生才会因有语文而感到海阔天空。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的写作兴趣常常是在童年学习写作的阶段丧失的。因为教师揠苗助长的“教”,让写作偏离了童年生活的轨道;因为教师好为人师的“教”,让写作失去了探索与发现的历程;因为教师目中无人的“教”,让写作缺席了童年应有的品质。就这样,习作教学成了飘浮在儿童生命之上的“热气球”,高高在上,难以企及。如何让习作教学与儿童的精神相遇,  相似文献   

4.
时常听到有老师慨叹:“语文到底怎样了?怎么越教越不会教了!”这番感叹道出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些许尴尬。可不是吗,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可谓学说繁多,流派纷呈,让人应接不暇;语文课堂可谓花样辈出,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但静心审视,可以发现语文课堂有时候所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草盛豆苗稀”的虚假繁荣,语文的本体往往会被游离于教学内容的热闹场面所遮蔽,使人越发觉得语文课似乎又失去了它的本真。那么,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教学应该要干什么?这些看似清楚的问题,如今却变得有些模糊了。这些命题看似简单,却关乎着语文的本原和本质,值得我们好好地去追思,去探寻。  相似文献   

5.
我一直以为,语文的意义非常广泛和深远,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它一直贯穿我们生命的全部。我们的生命里,任何美丽的时刻和美丽的状态,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是一种知识,更是我们生命的营养,一旦缺乏,生命就会苍白。我教语文,总喜欢让学生知道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工具,还负  相似文献   

6.
“语文之于人,虽然是一种工具,但它更是一种文化。当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时,语文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焦名海《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就是把课堂当着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语文的人文性。通过接触过福堂创立的缺口教学理论体系及其实验,我深深感到:缺口教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高度,实现了人文思想的大飞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这样说,缺口教学恰恰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个“生命”…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了,写作水平低了,其实,根源主要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教师。常有的情景是,或是为语文而教语文,见书不见人;或是为对付考试而教语文,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整天带着学生围着几篇课文转圈子。这种教学只会使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大语文教育”之路,开拓语文教学的范畴,充实语文教学的内涵,语文教学才有源头活水,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才可能实现。一、生活化的语文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介入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层面,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的极为灿烂的组成部分。“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学的生命和灵魂,所以语文教学不仅是单纯的认识活动,还是情感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的机体中欢腾奔流的时候,才能触及人的内心世界。”于漪在谈语文教学时强调:民族的睿智沉淀在民族的语言之中,教母语也是教民族的思想与感情。的确,我们通过母语对后代进行精神哺育,只有传播它、维护它、珍爱它,我们的民族才不会垮。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注入。  相似文献   

9.
时常听到有老师感叹:“语文到底怎样了?怎么越教越不会教了!”这番感叹道出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些许尴尬。可不是吗,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可谓学说繁多,流派纷呈,让人应接不暇;语文课堂可谓花样翻新,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但静心审视,可以发现语文课堂有时候所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草盛豆苗稀”的虚假繁荣,语文的本体往往会被游离于教学内容的热闹场面所遮蔽,使人越发觉得语文课似乎又失去了它的本真。那么,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教学应该要千什么?这些看似清楚的问题,如今却变得有些模糊了。这些看似简单的命题,却关乎着语文的本原和本质.值得我们好好地去追、去探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儿童语文",最亲近儿童生命状态的语文,最能滋润儿童心灵成长的语文,它不仅是一种理念,还代表着一种精神、积淀着一种文化,但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学目的的功利化,教学内容与策略的成人化等使得儿童语文教学难以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儿童语文,究竟应给学生留下什么?一、儿童语文应该留给人以怀念  相似文献   

11.
生活的艺术     
高素菊 《海外英语》2006,(10):30-31
生活的艺术就在于你要知道什么时候要执著什么时候要放弃,因为生活就是矛盾:它赏赐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又最终全部收回。正如一位古代的先生所说:“人来到世上的时候,他的拳头是紧握着的,但当他离开的时候,他的手就松开了。”我们当然应该对生活坚守执著,因为生活是神奇的,到处可见上帝赐予我们的美丽,我们知道生活是如此美丽的,但只有当我们最后看宏观世界一眼知道它将失去的时候才感受到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什么”的问题。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闲惑所在.这牵涉到语文教学的目标、特点、效率以及教学走向。本文重点谈一谈小学语文“不教什么”的问题,因为只有弄清楚“不教什么”,语文教学才会有效乃至高效。那么,什么内容不需要教呢?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的一部分,要增强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活”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活”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水“活”起来,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当前语文教学虽然已从过去那种一讲到底的“注入式”逐渐转向提问式、讨论式,学生是“动”起来了,但他们还是始终围绕着教师的思路转,稍一“离谱”就被拉回来,重新纳入到教师设计好的轨道之中,仍旧处于被动状态。要把学生培养成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创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真正确立“教是为了学”的教学观念,结合阅读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训练,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一、给…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语文教育,我们从学生时代接受教师的教,到当教师又教学生的历程中,总是处在这么教还是那么教的教语文的交界处。孔子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都是讲学习的目的是为自己修身,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做人是首要的,有余力才去学文。巴金说:“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让人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我们套用的话是语文教育是用语言的体验,语言的情感让人变得更好。人变什么才会变得更好?就是人对社会的理解和生活方式有了变化,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的礼仪方面、情感方面、交际方面等变得符合社会发展,才叫人变好了。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首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是用智慧培育智慧、用生命呵护生命、用创造栽培创造的事业。离开了人文情怀,语文教育就会失去灵魂而变得苍白无力。写作教学的真谛是让学生将写作视为生活中表白内心、与人沟通的需要,是一种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是人的言语上的自我完善、自我表现的需求,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最为基础的课程,老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语文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所以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语文教学应该要关注人的生命成长,要从传统的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关注核心素养的养成上来。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在传统的教学中,还仅仅当作口号而已,语文课堂的相对封闭.使语文教学一直处于“贫血”状态,学生很难通过课堂触摸到生活的气息。因此教师应巧于捕捉、善于引领,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把生活融进课堂小天地中。只有让语文课与生活“携手”,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以问题驱动调节学生课堂学习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改背景下语文的课堂呈现出多元状态与鲜明的个性,诸如:生态课堂、生命课堂、激情课堂、生活课堂、主体课堂……尽管这些课堂形式有其鲜活的形式与旺盛的生命力,但“高效课堂”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应该努力追求的理想课堂状态,因为只有课堂的高效才有学生学习的高效,才能让我们的课堂高效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大家开始认真探讨语文教学法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间,有些确属真知灼见,但也有些实为奇谈怪论。叶圣陶先生关于 “教是为了不教”的主张,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有人却把它误解了,认为:只有“教”才能达到“不教”,于是在“讲”上大作文章。持这种观点的人未必多,因为太荒唐;但具有类似思想倾向的人并不少,因为积习深。“精讲多练”,异口同声。其实,“讲”与“练”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摆?有人认为讲是前提,不讲无法练。果真如此?讲前不能练吗;讲中不能练吗?只能在讲后练吗?“把“教”与“不教”机械地割裂开来,把“讲”与“练”简单地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