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中美助学贷款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助学贷款是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在助学贷款和补偿机制方面,中国国家助学贷款是按照“风险分担”的原则,设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在美国的助学贷款中,政府和学生是主角,银行是配角,银行负责经营学生贷款,风险很小,却能有赢利。中国及美国助学贷款有各种降低拖欠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美国在重视国家助学贷款偿还、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减免制度、发挥高校还款教育及帮扶作用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同时,两国在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的方式方法、立法保障、惩罚强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对比,我们获得的经验启示是,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国家助学贷款偿还上的核心作用,实行多元化的还款方式,构建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美国高校助学贷款立法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高校助学贷款立法及制度建设,其主要经验是通过多项立法推动助学贷款制度的改革,形成多元混合型的资助模式和“资助包”管理模式,并通过多种措施防范风险。借鉴美国的经验,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制度应发挥政府的核心作用,通过立法完善各项制度,通过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和贷款违约的补救机制,防控助学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4.
美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门槛降低、规模扩大,贫困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提供助学贷款无疑是最主要的解决办法。美国是世界上助学贷款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无论是贷款资助的学生数还是助学贷款总额均位于世界前列。为此,借鉴美国在助学贷款制度方面的成功做法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国家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推进了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在维护高校稳定乃至社会稳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对日本、美国、韩国、印度四个国家的助学贷款制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有政府参与度高、外部运行环境良好、助学贷款定位准确、贷款偿还方式多元化等特点。提出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应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建立良好的运行环境、建立多元的学生还贷模式、积极开发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二级市场、引入市场保险机制、保证助学贷款的公平性等。  相似文献   

6.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众多助学体系中的一种有偿救助制度,救助资金可以循环使用,这种可持续性可以使救助资金得到高效使用。目前,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风险防范方面的欠缺。美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具有相对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灵活的运行机制;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等等。借鉴美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维持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7.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博弈分析,指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制度设计与制度实施存在缺陷,进而陷入了对所有参与人都不利的坏的“纳什均衡”状态,要打破目前这种不利的“纳什均衡”僵局,实现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立的初衷,就要使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朝着调动贷款银行与接受贷款学生承担责任和义务积极性的方向改进。  相似文献   

8.
助学贷款是国家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保证高等教育公平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与美国助学贷款发展历史较长、体系较完善相比,我国的助学贷款体制发展历史起步较晚,同时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制度设计以及还款方式上均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通过分析中美两国助学贷款的运行机制和中国助学贷款运行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美国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助学贷款体系。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众多助学体系中的一种有偿救助制度,救助资金可以循环使用,这种可持续性可以使救助资金得到高效使用.目前,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风险防范方面的欠缺.美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具有相时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灵活的运行机制;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等等.借鉴美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维持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0.
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立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助学贷款对促进教育公平意义重大,但由于相关法律缺失,这一工作的进行一直步履维艰。本文围绕国家助学贷款立法问题,重点对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立法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并就立法路径提出建议。一、必要性通览国际助学贷款工作实践,但凡助学贷款工作推进较为顺畅,开展较为成功的国家,均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其助学贷款法制建设都比较成熟,如美国、日本和英国等。美国助学贷款虽然主体多元、项目多样,但每项资助都以立法的形式形成国家的法令,并附以操作性极强的财政资助方案。如“帕金斯贷款计划”原名为“国防贷款”,是以19…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面临的繁杂低效问题,通过信息管理技术建立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就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高校和经办银行必然的选择。伴随国家助学贷款的日益发展,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也日渐成熟。文章系统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当前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情况,从明确和完善设计主旨、健全管理机构、建立共同管理体制、全程功能构建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贫困学生在我国高校学生中的比例一直较高,为保证每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政府和各高校都采取了多种措施,国家助学贷款就是一种。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助学贷款的受助比例一直较低。本文就此现状从大学生信用建设方面进行分析,以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受助比例,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圆大学梦。  相似文献   

13.
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学生贷款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伴随全球性的高教财政危机,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理论的推广以及政府资助高校模式的改变,高等教育学生贷款在许多国家逐渐出现并发展起来。适应高校扩张和收费提高之需要,香港地区的高等教育学生贷款方案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较为规范的多元化的学生贷款体系。本文在介绍和分析香港学生贷款发展脉络及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将香港地区的学生贷款与中国大陆实施的学生贷款加以比较,并根据香港的成功经验对后者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防白皮书是构建国家身份、对外宣传的一条重要渠道和语篇形式,是一国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2004年至2008年间中国和美国发布的国防白皮书为语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话语分析方法,对中美国防白皮书在选词、分类和情态以及语篇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重点考察中美国防白皮书是如何构建各自的国家身份及其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可以发现在国防白皮书中,中国努力构建热爱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国家形象和身份,美国则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全球战略利益的霸权国家。  相似文献   

15.
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项目(FFELP,The Federal Family Education Loan Program)中的特别津贴(SA,The Special Allowances)是美国联邦政府针对助学贷款的市场失灵通过立法手段而创立的,是美国联邦政府激励贷方发放学生贷款的一个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特别津贴的缘起、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并由此分析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政府的作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校助学贷款有利于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国家每年在助学贷款上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目的就是尽量不让一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学费问题而失学。而由于民众诚信意识的缺失和其他原因,部分贷款学生毕业后无法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这对国家助学贷款长期而有效的运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高校正常贷款工作的运行。因此,高校助学贷款追贷管理模式亟需进行创新,应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对贷款进行有效的催收。  相似文献   

17.
丁建福 《教育科学》2008,24(2):23-28
本文探讨了学生贷款制度运行中政府及市场两种机制的作用及关系。通过建立政府与银行的放贷模型,得出完全依靠政府或银行是缺乏效率的,政府与银行应该互动合作的结论。国际比较分析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模型所揭示的结论。本文最后对我国政府在学生贷款制度运行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几年来,由于银行参加热情不高、部分院校不被重视、学校心存顾虑、社会信息失真等因素的影响,这项政策虽然在全国各地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总体情况不尽如人意,贷款的地域发展不平衡,学生申贷成功的比例较低,贷款覆盖的院校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高职院校几乎还是空白,离政府、学生、高等学校等有关各方对这项工作的热切期望相差较远,解决的主要措施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银行存款实名制和全国统一信用体系的建设,加强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增加学生家长的连带责任,降低作为经营实体的银行在这项工作中的坏帐风险,增强银行信心和自觉参与意识,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This case study explores devolution of low-income student subsidies, via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s program, from the central to local governments in Latvia by means of decentralizing political and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to provide public assistance to low-income students in obtaining funds for higher education. It describes municipal engagement in providing primary loan guarantees and in assuming full risk for low-income student loan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venues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support low-income students'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sponsor this policy politically as well as financially.  相似文献   

20.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留学教育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得以实现,留学生也集中在这几方面:一是幼童留美;二是船政学堂学生留欧;三是一些通过教会资助或自备斧资出国留学者。前两者实际上同为政府主导下的留学,自备斧资出国留学者常常与教会和传教士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