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有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寓言四则》(140页)滥竽充数@张赛  相似文献   

2.
滥竽充数     
【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出处】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③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以数百人⑦。宣王死,湣王立⑧,好⑨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注释:①宣王:齐国国君。②竽(yú):古代乐器名,像现在的笙(shēng)。  相似文献   

3.
张星 《语文知识》2001,(12):14-15
古代文集中记载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先生”,后人常用“××先生”来泛指与此相类似的人。例如:南郭先生。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听之,处士  相似文献   

4.
滥竽充数     
[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 【出处】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③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以数百人⑦。宣王死,滑王立⑧,好⑨——听之,处士逃。(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  相似文献   

5.
初中课文《南郭处士》“廪食以数百人”注释云:“用几百人的口粮供养吹竽的人。”此注不妥。此译似乎表明吹竽者人多,俸禄厚。其实,前文“必三百人”已交代了吹竽者人多,此句“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廪食以数百人”专写南郭处士。从语法上说,“廪食以数百人”的宾语是南郭处士。因为此句宾语在原文中承前省略,前句“宣王悦之”中  相似文献   

6.
<正>成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智慧总结,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这些活动中的特征和规律。先民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语故事不仅富含深刻的哲理,教人如何为人处世,而且饱含着深刻的经济学思想,体现着我国人民的经济学思维和智慧。滥竽充数与制度设计[成语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潘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成语释义]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者物品以次充好。[经济学解读]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却能靠蒙骗混饭吃,"滥竽"之所以能够"充数",是由于齐宣王的听竽制度造成  相似文献   

7.
滥竽充数     
齐宣王很爱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让三百个人一起吹给他听,因为他觉得那样很有面子。  相似文献   

8.
作文范围一事一议作文要求能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参考题目一、从下面列出的问题中,选做一题。 1、课外阅读是否影响学习 2、怎样正确对待分数 3、学生要不要做家务劳动二、下面是一则寓言,读了以后,以《“滥竽充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齐宣王叫人给他吹竽,每次总是叫三百人一齐吹。这时有个南郭先生,去见宣王,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宣王很高兴,给他的待遇同那几百个人一样。宣王死后,(?)王登位。他喜欢听独奏,叫那些吹竽的人,一个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原来不会吹竽,这时只得偷偷的逃掉了。训练提要一、弄清什么是一事一议。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产生感想或意见,把这件事或这个问题以及自己对这件事或这个问题的看法告诉别人,用文字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就是一事一议。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竽,通常是三百人的大合奏。因为他给予乐师非常优厚的待遇,所以一个叫南郭的人尽管并不会吹竽,却也混进了乐队。当乐队演奏时,他就站在队伍里假装也在吹。没有人注意到其实他连一点声音也没吹出来,所以南郭也享受到和其他乐师一样的待遇。宣王死后,他的儿子渭王继承了王位。他也喜欢听竽,可是他喜欢听独奏,让乐师一个个吹给他听,于是南郭不得不逃跑了。  相似文献   

10.
南郭先生本不会吹竽,只是因为送了厚礼,走了后门,才得以进入齐宣王的三百人大(形型)乐队,每月享用丰裕的薪金。可惜好景不长,宣王忽然归天,继位的滑王却要一一听之,南郭先生就有些见不得真人,于是乎逃之夭夭。//  相似文献   

11.
滥竽充数     
《辅导员》2010,(21):25-25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竽,通常是三百人的大合奏。因为他给予乐师非常优厚的待遇,所以一个叫南郭的人尽管并不擅长吹竽,也设法混进乐队。当乐队演奏时,他就站在队伍里假装也在吹。没有人注意到其实他连一点声音也没吹出来,所以南郭也享受到和其他乐师一样的待遇。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集中记载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先生”,后人常用“××先生”来泛指与此相类似的人。例如: 南郭先生。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以“南郭先生”借指无其才而居其位的人。也有以“南郭先生”泛指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 乌有先生。典出汉朝司马相如《子虚赋》。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互相问答的情节。“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乌有”即“无有”。后把不真实或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作文立意的独到、深刻、新颖,是创新作文的必要条件,也是在各级各类的语文考试中,占半壁江山的作文拿到高分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训练学生的认识能力。下面以《滥竽充数》为话题作文的材料,说明深化认识对优化立意的指导作用。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左上》)一、多角度认识,增强立意的独到性“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就可得到不同的观点,这就为立意的独到奠定了基础。上则材料中涉及到的人有南郭、齐…  相似文献   

14.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大意是说:齐宣王爱听吹竽,每次由 300人组成的乐队一齐吹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里面凑数,照样得到赏赐。宣王死后,泯王继位,要每个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就逃跑了。后人就用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每次重温这一故事,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想到几千年来,“南郭先生”一直在人前难以抬头,恐怕今后也将成为永恒的笑柄且永无出头之日,就替他感到可悲。禁不住想问一句:谁造就了“南郭先生” ?当然是齐宣王 !…  相似文献   

15.
滥竽充数     
齐宣王喜欢听乐师们吹竽(一种中国古代乐器的名称,很像现在的笙)。他总是要三百个乐师一起吹竽。南郭先生(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请求为国王吹奏,国王高兴地答应了。并且他的年俸禄和其他乐师一样。  相似文献   

16.
“滥竽充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们往往以南郭先生的劣绩来讽喻那些无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队伍中欺世盗名的人。然而不通竽技的南郭先生何以能瞒天过海得以充数,还受到赏赐呢?实际上,这与齐宣王的爱听众人之乐,只注重场面的热闹、恢宏有极大的关系。“精明”的南郭先生正是利用了齐宣王的这一癖好,使三百人的吹竽队伍成了极好的“保护伞”,才竭尽装腔作势之能事,一度风头出尽。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课文《南郭处士》“廪食以数百人”一句,课本注为“用几百人的口粮供养吹竽的人”,这固然不确,但薛鹏举同志将此句译为“(宣王)用几百人的口粮供养南郭处士”(见贵刊今年第1期)也不见允当。无论齐宣王如何慷慨大方,也不可能“用几百人的口粮”来供养南郭处士一个人。  相似文献   

18.
大家都熟悉“南郭吹竽”的寓言.这则寓言能给人什么启发呢?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干部政策和用人方面,提出不要当“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也提醒用人者不要当齐宣王,让南郭式的干部混饭吃.这当然是对的.不过我认为,这则寓言对我们教师也有启发,教师也不能做齐宣王.  相似文献   

19.
滥竽充数     
齐宣王喜欢听众吹竽,他经常让三百人坐在一块儿吹。他喜欢听齐奏。一位叫做南郭先生的人,盘算了一番,认为他去吹奏再好不过了。实际上,南郭先生一点也不会吹,但是他想国王不会叫人一个个地吹。因此,当他和其他人一起吹的时候,国王不知道他究竟吹了没吹,而这种吹奏使他能在那儿享用很多美餐。他对国王说:“我吹得非常好。”国王说:“好吧,你可以坐下和他们一起吹。”这个人很高兴,没想到这么容易就在这儿找到了一个位子。他谢了国王后就坐下了。把竽放在嘴边,假装吹奏。这么多的人一块儿吹,国王不知道谁在吹谁没吹,也不知道谁吹得好,谁吹得不…  相似文献   

20.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齐宣王讲排场、喜欢听乐队一齐吹竽的特点,暗示投机钻营的南郭先生有可乘之机.板书"齐宣王、听齐吹".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南郭先生怎样利用机会,投机钻营,装腔作势,滥竽充数暂时成功.板书"鼓"、"捂"、"装腔作势"、"混"、"得到很高待遇".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齐湣王"喜欢"听独吹"的特点,暗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