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读汪曾祺先生为摄影集《胡同之没》而写的序言《胡同文化》,忽觉文章中隐含一种对旧中国国民精神的思考,可与鲁迅先生《呐喊》里许多文章,如《阿Q正传》,对比起来读。两位大师写作风格不同,鲁迅先生直露,火药味浓些,他以刀作笔,直接解剖国民劣弱的心灵;而汪曾祺先生写的文章调侃味浓些,不愠不火,娓娓道来,殊途同归,也对旧中国国民精神进行了深沉思考。北京胡同,四合院,方方正正,规规矩矩,这是中国儒教文化中庸思想影响的形象表征,遇事过于规矩、方正,缺乏变化、个性,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是北京作为三朝皇都,深受数百年封建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为孩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是小学生写作习惯和兴趣的养成阶段。本文从"以生为本、关注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低年级写话指导的优化策略,给孩子的写作心灵开辟一片绚烂的天空,使孩子在写作时释放心灵、喷发情感、展示个性,这样的写话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不教而教。  相似文献   

3.
左思《咏史诗》有"千古绝唱"之美誉,在西晋文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均有重要地位。但对于《咏史诗》的写作年代,长期以来颇多歧见。依据作者的生活轨迹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推测,《咏史诗》大致写于太康初《三都赋》撰成至元康初再次步入仕途之前和左思退居宜春里之后这两个时期。这样推定《咏史诗》写作时间,颇能洞见左思矛盾复杂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自主写作,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总之一句话,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鼓励自由有创意及丰富的表达。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法规,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的教学法。一、激发写作兴趣,拓宽写作的思路1.设计文题,调动热情要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好的文题就能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因此我常设计《给心灵下场雨》、《阳光明媚的日子》等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文题,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  相似文献   

5.
宋逸晖 《当代学生》2012,(24):44-45
古诗文对当代学生有着浓厚的吸引力,《留点诗意心间漾》的作者,把这种厚爱写了出来;热爱写作,翻检旧作,《回首我的作文》的作者,把他不断写作、不断提高的体会写了出来;下乡有或深或浅的感受,《下乡记》的作者,把下乡的喜悦写了出来;回故乡过年,路愈长而情愈切、年愈久而思愈深,《故乡的苹果情》的作者,把她依依  相似文献   

6.
重读汪曾祺先生为摄影集《胡同之没》而写的序言《胡同文化》.忽觉文章中隐含一种对旧中国国民精神的思考.可与鲁迅先生《呐喊》里许多文章,如《阿Q正传》.对比起来读。两位大师写作风格不同.鲁迅先生直露,火药味浓些,他以刀作笔,直接解剖国民劣弱的心灵;而汪曾祺先生写的文章调侃味浓些,不愠不火,娓娓道来.殊途同归,也对旧中国国民精神进行了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7.
李辉 《语文天地》2011,(16):56-60
【作文原题】题目:以心灵温暖心灵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实情感。(2)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写作思路】《以心灵温暖心灵》是典型的命题作文。这个题目直截了当,没有设置审题障碍。写好这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关注写作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灵、情感、情绪和状态,适度调控,让学生愿写、能写、善写。  相似文献   

9.
鲍红新 《现代语文》2009,(10):127-127
叶舟的中篇小说《羊群入城》在“写什么”与“如何写”两个层面上,对“当代小说应该如何表述底层”这一新世纪“底层写作”论争中的焦点问题给予了精妙解答。而在“为谁写”这一层面上,《羊群入城》仍未脱出“快意苦难”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鲍红新 《现代语文》2009,(8):127-127
叶舟的中篇小说《羊群入城》在“写什么”与“如何写”两个层面上,对“当代小说应该如何表述底层”这一新世纪“底层写作”论争中的焦点问题给予了精妙解答。而在“为谁写”这一层面上,《羊群入城》仍未脱出“快意苦难”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正>真题回放大千世界,多彩生活,等待我们用眼睛和心灵去发现。发现讲究方法,发现促进创新,能反映人的勇气和智慧。发现难,突破原有认知的新发现更难。然而正因其来之不易,才更显珍贵。请以《新发现,来之不易》为题,写一篇文章。同学们在仔细阅读提示语与题目后,不难发现,这道命题对写作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写清楚“新发现”;第二,写好“来之不易”的发现过程。“新发现”,就是用眼睛和心灵去发现,经过一番观察、探索、研究,突破原有认知。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必修2中的“表达交流”部分共有八个写作专题(《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吲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想象世界·学习虚构》)。  相似文献   

13.
本学期讲授教材绪言、作文过程、确定写作目的、材料的获取和使用、构段等六个部分。所使用的教材为《基础写作》、《文鉴》、《基础写作学习指导书》(均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写作的知识和理论可以指导我们怎么写,才能写好一篇文章。下面我们以综合练习的形式进行辅导,不再写复习文章。大家只要能够熟练、正确地完成以下练习,那么就有了写作的理论指导。这在练习中可以少走或不走弯路。但是若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仍写不出好文章,我们还要提高分析和写作能力。如果你既能真正领会写作知识与理论,并具备了写作一般文章所必需的基础能力,也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  相似文献   

14.
甲练前导引一、关于“创新”解读关于“有创新”,2004年《考试大纲》的解释是: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这项考查既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时代精神,又是高考对学生写作的一项更高程度的新要求。这里我们向考生朋友推荐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高考满分作文《奥运出嫁》。这篇作文写得相当精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到处都有写作的素材,就一个教室来说,就有写不尽的题材,《一节生动的语文课》、《一次激烈的争论》、《一期新出的板报》、《桌腿修好了》……真是不胜枚举,然而不少学生却在为"写啥"而苦恼,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从生活中选  相似文献   

16.
写作实践问题,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反映了写作理论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这既有助于写作理论的建设,也有利于写作实践活动的深入进行。 关于写作实践的含义,已出版的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写作教材均未明确下过定义。就其观点看。刘锡庆主编的《基础写作学》,认为写作是一种由“内”而“外”地表现的实践活动,写作的实践性,主要是动手写。朱伯石主编的《写作与作文评改》,认为写作着眼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写作实践主要是反复练习。王光祖、杨荫浒主编的《写  相似文献   

17.
时下提倡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涌入,作文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为孩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是小学生写作习惯和兴趣的养成阶段。针对当前小学生写话时的不良现状,教师要从"以生为本、关注发展"的角度分析低年级写话指导的优化策略。只有给孩子的写作心灵开辟一片绚烂的天空,使孩子在写作时释放心灵、驰骋想象、喷发情感、展示个性,这样的写话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不教而教。  相似文献   

18.
<正> 报告文学可以记事取胜,亦可以写人见长。理由走上文学之路始于小说,注重人物形象塑造的小说写作,使他自然倾向于后者,他认为“写人,写人的思想,写人与人的关系,这是报告文学的中心。”①而理由是在扫除“四害”的欢呼声中开始报告文学写作的,顺应时代的潮流,“写人”的重心又在于“为新时期的新人物高唱颂歌”。其中有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体育健儿如击剑运动员栾菊杰《扬眉剑出鞘》);有“四五”运动的斗士如鲍乃镛(《伟大的瞬间》);有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如陈书利(《威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观点,把学生“写作”作为一种技艺来对待,因而“写”也就成了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为写而写、为写而教”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实际上“,写”既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能力,并且是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写作”的概念也是相当宽泛的。马正平教授编著的《高等写作学引论》中把“写作”分为狭义写作、亚写作、广义写作三个层次,其中狭义写作指写文章,这就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所理解的写作范围。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掌握了文体写作,其他写作就不在话下了,其实,这种想法是极不正确的。一定的文体写作训练应该是有的,但我们更…  相似文献   

20.
吴品国 《文教资料》2005,(18):48-49
写作是以思维为核心组织各种能力和技巧的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没有创造性思维,各种智能和技巧就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写作对象也就不能打动人心。正如特级教师于漪在她的《语文教育论集》中说的:“学生要学好语文,思维方面应扎扎实实的训练,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不认真进行思维训练,读,就会有口无心;看,就会不得要领;写,也会内容干瘪,词不达意。”可见,培养思维创造性,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广阔,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为他们思维创造性培养奠定了物质基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触摸世界,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