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的伦理观点 ,视“天理”与“人欲”不可共存。本文试图阐释这一论理观点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意义 ,以及“天理”和“人欲”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观点,视“天理”与“人欲”不可共存。本试图阐释这一论理观点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意义,以及“天理”和“人欲”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指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程朱理学把性与情截然分开并对立起来。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概而言之,“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灭人欲”具体而言则是以“礼”制“欲”,从而要求人们把伦理由一种外在的规范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使人欲由一种内在的需要变成外在的罪恶渊薮。因此,程朱理学  相似文献   

4.
"良知说"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把道德基础从外在的天理内化到人的本心,凸现道德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致良知,从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修养的角度,体现着主体性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5.
宋明理学由理学和心学的纷争引发的从。存天理。灭人欲,,到。天理就是人欲,,的逻辑转变,肇始于群体“公共空间”和个人“私人空间”基础上的“公“私”之辨,显示了宋明理学的哲学本体论由本质论向存在论的回归,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一个颇值得关注的问题。当然,“天理在人心”的提法虽为“私”争取自己的合法地位开启了门缝,但也为天理的确认带来了极大的随意性。所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把握“度”,即如何让“理”来引导“欲”。  相似文献   

6.
朱熹的理欲观既继承了先儒关于“理欲之辨”的思想,又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其作了阐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欲思想。具体而言,朱熹提出了人在“明天理,去人欲”上的理性自觉,“人欲中自有个天理”,“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以及“以理节欲”的修养论。朱熹的理欲观对于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兰陵笑笑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倾向充满了矛盾,因而使《金瓶梅》有万千之谜。本文探讨《金瓶梅》文本既反叛“存天理、灭人欲”又张扬“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悖反现象,论证作者主要是“存天理、灭人欲”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对解开《金瓶梅》万千之谜和考定作者真实姓名问题或许有助。  相似文献   

8.
就明代中晚期文学的整体倾向来说,“以情反理”是其特点。“理”,简单说就是伦理,就是为全社会所承认的某些道德规范。其实每个时代都讲究“理”,唯明代的“理学”,以儒家道德为教条,被一批“讲理”的道学先生为取悦当道而绝对化,就弄得有点不合“理”了。譬如说公款不得贪污挪用,可以看做“天理”,贪污挪用是“人欲”所致,那么“存天理、灭人欲”无可厚非,但如果绝对化到认为凡追求财富即为“人欲”而必须  相似文献   

9.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错误在于将“理”与“欲”绝对对立起来,并把“理”加以合理化,把“欲”虚无化。我们应当反思其实质和危害,并正确把握和处理二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宋明“理学”作为我国文化思想史上一个特定的概念,其思想内涵在发展历程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文章主要从“存天理,灭人欲”到“天理就是人欲”这一根本的思想转变入手,分析论述其转变的过程及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主题。在艺术探索中,他集中展示了自我独特的人性诗学:人性是“魔性”与“神性”的统一,“神性”的核心是“爱”与“美”;现实世界的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的显性表现。以文学的审美方式可以净化人心,重造人性,调适现实矛盾和冲突,抗拒现代中国的危机,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向人类的远景凝眸。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针对先秦儒家解决人性问题而提出的“性近论”“性善论”“性恶论”的理论缺憾,提出了富有创新性的人性论。在继承孟荀的基础上,他将善、恶纳入阴阳两分的天人哲学体系之中,并明确地提出了“性善情恶”的二元论、“性三品”的人性论,从而既从“天意”的高度肯定了统治者的善性,又为礼仪法度道德教化和皇权至上套上了合理的“外衣”。这篇论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和方法论,阐释了其理论思想体系与教育、政治的关系,分析了经过神学化的“性三品”的实质,及其对教育对象、教育功能的积极影响与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任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家老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传统的根基。道法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基础,老子强调要“知常”、“知和”、“知足”、“知止”,倡导“天人合一”,这对于我们今天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一直存在“次道德”和“亚道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直利用“次道德”和“亚道德”教育和帮助犯有罪错的人。在当代中国,肯定“次道德”和“亚道德”的合理性及其道德价值.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表现,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法律和道德在功能上互补,观念上协调,但二者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显露出来。因此,扬弃传统道德观念,以现代法治精神为基准进行整合,是当前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内在的、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对人性三个等级的划分旨在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以使封建统治长远延续。“性三品”说对于维护当时的封建统治及其等级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需要一定程度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董仲舒“性三品”人性论所倡导的秩序观念和对于人伦秩序的规定,对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渐增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不断上升,这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强调处理天人关系应追求"天人合一"为目标。传统思想对现代是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仍然对解决当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义,天人应最终走向"理性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建设公民道德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并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道义支撑和精神纽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对促进和谐社会的能动作用的同时,要优化建设过程中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说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人不仅应对社会承担责任,而且也应对宁宙自然承担责任;人类不应一味地征服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从冯先生天地境界说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体悟人生境界及人生意义是一重要的指导和参照。  相似文献   

20.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为坚定共产主义思想信念提供科学理论范导,在多维哲学视野里对人的本质进行哲学反思,应当遵循“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相统一的路径,才能引出新的正确结论。在经济哲学和社会哲学视野,即从人的发展的外在关系考察,人本质是“经济动物”和“政治动物”的统一体;在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视野,即从人的发展的内在关系上考察,人本质是“经验动物”和“信息动物”的统一体。人的本质表现为追求利益和权力的外在本质与追求成熟和知识的内在本质的统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相适应,是追求意义及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