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方面的和谐能否实现,和谐社会能否成功构建,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重视人文精神的铸就.  相似文献   

2.
国民素质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人类素质的发展在化方面的积淀,并通过与人的个体素质意识的有机结合,直接作用和影响人的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化是人们对自身素质认识和实践活动和反映与表现,是作用和影响国民素质发展的“校正器”。国民素质化的内涵随着化的发展而丰富,是由化观念的变革而调整的;国民素质化从诸多学科理因子研究国民素质理论问题,力争探索研究国民素质理论的新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国民素质化的内涵,是提高当代中国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期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单培勇副研究员新著<论国民素质均衡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以全新的理论视域,将国民素质均衡性研究与和谐文化研究融合贯通,首次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国民素质均衡发展体系,提出和谐创新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素质发展的价值指向,是当前国内人学与和谐文化研究相结合的一部新作.  相似文献   

4.
素质观念的内化教育是国民素质建设的重要环节。提高国民素质观念内化水平是由国民素质的属性和功能决定的;国民对素质观念内化意识越强,对其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效果就越明显;只有国民树立终身素质学习观念,才能促进素质观念内化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本着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需要,通过对国民素质及和谐社会的特点、现状的分析,就如何重视和提高国民素质、加速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国民素质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主体特质形态,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民素质天赋资源开发与后天教育提高相统一、国民素质发展中的观念内化与实践外化相统一、国民素质提高与生产力发展相促进、国民素质差异性与国民素质同一性相结合、文化的开放与繁荣促进国民素质内涵的提升与扩展等普遍性、必然性关系,决定着国民素质的发展趋势。遵照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从学理上对国民素质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确证,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和谐社会与国民素质的关联着手,从指导国民素质教育、国民素质提升、国民素质均衡发展模式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国民素质培育职能的价值体现,并针对不同类型群体的服务践行,主要包括公共培育、面向老年及少儿、面向流动人群和面向其他弱势群体四种方式,充分探讨了和谐社会中图书馆在国民素质培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把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提高彼此统一起来,在观念和实践中不断扩展和完善国民素质建设的内涵及路径,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人的素质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继续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关系:继续教育是教育公平一种表现;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继续教育能够优化人力资源市场。三者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国民素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当代中国的国民素质建设应当定位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和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上,应当包括塑造国民精神、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基本内容,主要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途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主题。加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和谐环境和制度建设,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是走向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推动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以此为契机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共进、公民素质共同提升,无疑能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同时和谐社会构建对社区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两者之间体现的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并在这种作用中实现了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和谐社会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他对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备加赞赏,并经常将其作为论证和谐社会的依据。孙中山所要构建的是一个政治上实行全民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平等;经济上均衡协调发展,实行物产归公,人民均富,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思想上树立以博爱为核心、为众人服务的新道德的和谐社会。他试图推行民族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族间的平等与自由;推行民权主义,实行权能分开、直接民权,使人民和政府的力量达到平衡;推行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发展实业和节制资本,使人民富裕、国家繁荣、社会和谐。孙中山的和谐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谐与冲突是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和谐是矛盾演进过程中的一种制衡态。社会是矛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势力主导的社会矛盾制衡态。形成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形成合理的社会分层与成员构成结构,形成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政治、社会治理结构是实现社会矛盾制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傅立叶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立叶的和谐思想是其理论的精华:情欲引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动力;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关注是他的闪光思想;股份制、劳动权、均衡分配、集体经营、集体消费等经济制度和措施是实现和谐的保障;人口平衡、阶级融合、妇女解放、人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5年河北省国民体质监测中获得的代表不同经济地域的三市——石家庄、沧州、承德各类人群的国民体质机能的原始个案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体质机能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动河北省的全民健身计划、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温州模式中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非和谐性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温州模式因其市场取向改革而获得成功,而其弊端正日益困扰温州经济与社会发展。温州模式的未来变革方向是建立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经济发展层面上实现经济均衡策略,并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相对均衡,建立生态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均衡是社会和谐运转的内在动因。利益均衡的内在要求有三:利益导向明确、利益行为规范和利益成果共享。针对当前社会中一系列利益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利益均衡有四条基本途径: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确保社会大多数成员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健全社会利益分配、平衡和补偿机制;扩大积极有序政治参与、规范各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渠道。  相似文献   

18.
健康的民族心理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民族区域自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族心理素质建构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民族区域自治从法律上肯定了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空间、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协调发展、政治优化、文化素质的提高、平等意识与诚信机制的构建,这对和谐社会民族心理素质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益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当前社会存在利益失衡的主要表现为:行业收入失衡、贫富失衡、城乡失衡、地区失衡、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人与自然失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当重视和解决利益失衡,努力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包括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疏导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0.
试析弱势群体子女教育贫困成因及其救济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阶层的分化也在加速,弱势群体随之产生。由于弱势群体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家庭经济收入很低甚至入不敷出,最终导致弱势群体子女教育贫困。这一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