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魏蓉婷 《文教资料》2011,(35):13-15
20世纪法国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新文学由之启蒙,当代文学比之关系密切。作为外来文学,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文学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法两国在文化的气质、主题、精神上的相似与相近。文化因素既决定了文学接受的方向,又决定着文学接受的程度,文化因素的分析对文学接受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硕 《华章》2012,(33)
20世纪的法国文学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新文学正是受到法国文学启发才兴起的,当代文学同20世纪法国文学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外来文学,20世纪的法国文学之所以被中国接受,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两国的文化在主题、气质、精神方面都相近或者相似.本文将简单分析基于20世界法国文学的中国接受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欧洲中世纪是骑士文学产生并发展到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武侠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法国骑士文学是骑士文化的产物,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武侠文学作品是中国侠文化的重要支流,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通俗文学.这二者塑造出的"侠"形象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本质区别:一方面它们都反映了两国的英雄崇拜和尚武文化,另一方面由于二者阶级属性不同,使得两国之"侠"在行为动机、爱情观和对待统治阶级的态度方面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文化及文学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不断碰撞,为比较文学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文章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入手,逐步介绍了在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来论证比较文学的因素在中国的渊源历史。  相似文献   

5.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的文学共同渊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但由于海峡两岸长期的时空阻隔,使得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两岸文学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对“寻根文学”这一两岸共有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性研究,希冀对两岸文化之根的整合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6.
郭磊 《文教资料》2011,(32):14-15
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学对学英美文学的接受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模仿、借鉴、反思。文学艺术的普适性使两者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学主题。在接受外来影响过程中,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也使得中国文学凸显了与英美文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呈现出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求同存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人文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欧洲各国先后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对当时的文化,艺术,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法国文学界也相继出现了大批作家,他们为法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地贡献。本文旨在从文艺复兴的产生,法国文学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浅析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文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20世纪是一个矛盾的世纪,这期间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又有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传播。矛盾的世纪造就了矛盾的文学精神,由此带来的是不同文学流派的不同文学观。从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到新月社、语丝社;从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都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舞台上演绎了一段不俗的历史,尤其是启蒙文学与反思文学,更是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一次浪漫回照。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西方中心主义的特征还十分鲜明,文化的全球性还未进入多元文化并存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下,既有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立、本土文化与殖民文化的对抗,又有异质文化间的误读,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民族文化和文学又相互融合、吸纳与激荡。中国文学在全球性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与身份的重新确立,首先要以一种真正的全球化视野和高度来审视和界定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在全球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中的现实地位和身份,中国文学应对文化全球性的挑战的策略,一是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找寻中国文学的传统和中国艺术精神,并实现其现代性的转换;二是重铸和张扬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民族文学活的灵魂,形成具有现代性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民族文学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立场和身份赢得自己在全球文学整体格局中的位置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欧洲文学的背景上看 ,法国文学与俄国文学创造了两种文学范式 ,前者以宏扬本体生命的意义为能事 ,是一种充溢着享乐意识的文学 ;后者以实现对本体生命的超越为己任 ,却是禁欲主义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塑造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形象体内流淌着法国人的血液 ,然而其性格中却闪烁着非传统的异质的光芒。这种异质就来自俄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略论法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法国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的主要特征,即文学译介的时代性特征,文学译介的功利性目的,文学接受的本土化倾向,文学影响下的唯关性追求。  相似文献   

12.
晚清之际以创作小说《孽海花》名世的曾朴,在上海创立真美善书店,出版《真美善》半月刊,积极倡导对域外养分的吸收,大力介绍西方文学,尤其是法国浪漫派文学,并力图从思想解放的意义上理解法国浪漫运动。曾朴本人也先后翻译了50多部法国文学作品,包括颇具影响力的《雨果戏曲全集》。作为曾朴文学和编辑活动中心的真美善书店也追慕法兰西的文化与艺术品味,试图在本土"造成一种法国式沙龙的空气"。上海现代文坛上喜爱法国文学、浪漫主义及都会情调的一大批作家,构成了曾朴沙龙里的常客。创办真美善书店时期的曾朴也达到了自己一生文学事业的第二次辉煌顶点,最终成就了"中国新旧文学交替时代的这一道大桥梁"。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游子文学创作体现出海外游子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游子文学的创作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色彩,其早期的创作全面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转型期中国文学传统渐渐式微,但海外游子文学创作始终没有与中国文学传统决绝。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翻译家、哲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nie Berman)提出了"翻译伦理"的概念,并认为翻译的伦理就在于在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中"把‘他者’当作‘他者’来承认和接受"。"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翻译的高潮时期,西方文学作品充当了"他者"的地位,受到中国学者的青睐而大量介入,他们在承认和接受西方文学的同时填补了中国文学的空白,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本文旨在从翻译伦理的角度,以"五四"时期西学翻译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体裁、题材以及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肯定并巩固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汉语言文学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为多元文化融合的中国文学特征,在文学评价体系中,汉语言一直注重和多民族语言文学的交流,以求同存异的多元一体化发展作为文学发展的目标。在语言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将不同语言种类的文学进行跨越式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学特征的形成,也利于中国文学的平衡发展。本文将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汉语言文学的融合问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增进不同语言的文学整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东西方文学的演进历程中均曾出现过大规模的潜在写作现象或地下文学时期,中国以1970年代的地下文学(朦胧诗等)为代表,西方则以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地下文学为代表。本文通过考察这两个时期的文学社会学景观,试图说明二者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在文化转型期呈现种种文化特征,而文化对文学又起着积极的作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促成了中国文学的世俗化倾向。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中国文学的世俗化又有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高校开设法国文学课的目的和初衷在于提高学生的法语语言能力,并通过法国文学作品的学习来提高学生对于法国文化的认识,从而能够从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来理解法语语言的规律和内涵。大数据理念是指将海量的数据进行整合,然后通过分析之后对使用者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和个性化的服务。显然大数据理念对于提高法国文学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大数据理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大数据理念之于法国文学课教学的价值入手,通过对当前高校法国文学课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大数据理念的法国文学课优化策略,需注重学生文学偏好以及法语基础资料的收集,丰富教学手段并提高法国文学课教学的全面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背景下,考察反思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经新的史学观念和文化思想,指出在三度窨建构包孕大陆、台湾、港澳地区在内三大板块的本土化当代中国文学,以期开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新格局。全文分别对大陆由现实主义一元化到多元艺术形态并存的发展脉络,台湾与港澳文学因与中原文化的根脉关系而表现出对汉文化传统的体认与指归,作了艺术的、文化的、美学的深层次探讨;进而指出,对当代中国文学进行整体的观照,既是一种期待,更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法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同时也是法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为法语的学习提供了许多诸如法国经典文学电影等网络资源,传统的法国文学教学遇到了新挑战。网络文学电影的出现为传统文学文本教学增添了新活力和新视角,文学电影对传统文学文本教学进行补充,丰富法国文学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