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元朝国子学是元朝中央官学之一。在国子学中实际就读的生员基本上可分为国子生、伴读和陪堂生三种。其中,国子生和伴读是享有官给廪饩的公助生,而陪堂生则是不享有官给廪饩的自费生。对这些学生的入学资格从入学年龄、民族构成、生员人数、入学身份等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国子学生员的仕途主要有岁贡和科举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2.
岁贡生是清代国子监最基本的贡生,做岁贡生是生员们的出路之一。岁贡由学政录取,有着较为严格的标准和名额。学政要对该省各府州县的廪膳生员进行考试,非优等者不能录取。在康熙中叶之前,经学政选拔后,廪生们还要参加中央举行的廷试,后此例废止。廪生升为贡生时,需办理严格的公文手续、证明书等。总的来说,这种制度是一种弊大于利的制度。  相似文献   

3.
徐梓 《中国教师》2009,(3):28-29
<正>明清时期,"秀才"有特定的所指,就是那些通过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学习的学生。相对于中央官学,府、州、县学是地方官学,在古代也称邑庠,学生也称为庠生。从唐朝起,地方官学的学生,因为有一定的员额,所以都被称之为生员,如同职官有一定的员额而称官员一样。秀才就是社会上对庠生或生员的俗称。  相似文献   

4.
明代地方儒学主要是指府、州、县学,还包括都司卫学。主要以明代方志为基本史料,从教官俸廪、生员的廪膳、儒学日常经费及其他辅助经费等方面考察地方儒学经费的来源与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明代,地方儒学普遍建立,所谓地方儒学,主要是指府、州、县学。明初,地方儒学教学秩序正常。明代中后期,由于提学官、教官、生员的嬗变,地方儒学教学秩序发生重大改变。文章从明代地方儒学教学秩序演变的原因、过程、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生员是明清时期地方府学、州学、县学学生的普通称谓,是参加科举考试最主要的群体。明清两朝贵州都匀府都建立了府学以培养士子,本文利用有关文献资料记载,从都匀府学生员额定数、生师比以及生源范围等视角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明清两代都匀府学生员额定数相当但生师比较为悬殊;明代都匀府学生源来自全府所辖地区,而清代生源则被新建的独山州学、麻哈州学、都匀县学和荔波县学所分流,说明清代地方儒学教育较之明代更为普及。  相似文献   

7.
明清科举制度称院试合格者为生员,又称庠生,俗称秀才。院试之前有预备阶段的考试。先为县试,考期多在每年二月,由知县主考,通过者可参加府试。府试在四月举行,由知府主考,通过后方可参加院试。院试由各省的学政主持。院试不合格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或儒童;合格者为生员即秀才,准许入府学或县学读书,这是学子参加科举的必经之路。各府学县学的生员人数  相似文献   

8.
秀才优秀人才之通称。汉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科目之一。唐宋时代,为一般知识分子泛称。明、清时代则专用于称府、城、县学的‘生员’。  相似文献   

9.
元朝国子学是元朝中央官学之一。在国子学中实际就读的生员基本上可分为国子生、伴读和陪堂生三种。其中,国子生和伴读是享有官给廪饩的公助生,而陪堂生则是不享有官给廪饩的自费生。对这些学生的入学资格从入学年龄、民族构成、生员人数、入学身份等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国子学生员的仕途主要有岁雷和科举两备途径.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的府州县学与乡村社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建立之初 ,就十分重视地方学校的建设。朱元璋对长期战乱后出现的道德沦丧状况十分忧虑 ,曾多次倡议各地办学以兴教化 ,他说 :“治国以教化为先 ,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 ,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 ,延师儒 ,授生徒 ,讲论圣道 ,使人日渐月化 ,以复先王之旧。”[1 ]自此 ,明代府州县开始普遍设立学校。从《明史·选举志》的记载看 ,政府对府、州、县学的教官编制、学生人数、师生待遇、教学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府设教授 ,州设学正 ,县设教谕 ,各一。俱设训导 ,府四 ,州三 ,县二。生员之数 ,府学四十 ,州、县依次减…  相似文献   

11.
作为管理地方学务的专职官员.清代学政由朝廷钦定,任期三年。主要负责主持岁考、科考和院试.以岁考决定生员等级黜陟.以科考决定生员是否具有乡试资格,而以院试决定童生能否进学作生员,就是说握有选拔去取地方下层士绅的权力。  相似文献   

12.
清代文人的仕途,一般是通过科举考试,凭自己的“满腹经纶”,由秀才经乡试而成为举人,由举人经会试而成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而成为进士,授为翰林,外放为官,飞黄腾达。这是文人们最好的出路。但是,还有一条出路,就是通过考试或捐纳,进入国子监,成为贡生或监生,然后授给官职。这也是清代文人的出路之一。贡监制度贯穿有清一代,国子监是清代最高学府,也是培养官僚后备人员的基地,因此有必要深究。“国子监生”是贡生和监生的统称,名目繁多,来源不一。据《清史稿》,国子监常设的贡监生名色,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有…  相似文献   

13.
顾景星(1621—1687年),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人。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诗人。顾景星幼年随父(名天锡,字重光,天启贡生。博通经史)读书。1639年(崇祯十二年)中副榜。1643年蕲州遭遇兵乱。他跟随父亲辗转流寓于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1645年,到南京参加“七省流寓生”的贡试,名列第一,被授为南明的推官。阉党余孽马士英,羡慕他的才华,企图收买他,他坚定辞去,返回昆山。时清兵压境,  相似文献   

14.
唐德宗贞元年间,在汉水旁的襄阳(今襄樊市)有一个书生,名字叫崔郊,虽然考取了个秀才(秀才是唐代与进士、明经等并立的一个科举考试科目,并非明清时入县学的生员),但因朝中无人引荐,因此一直没有授予官职。崔秀才家境贫寒,生活清苦,但他为人却风流倜傥,雅好诗赋,常常出口成章。他的姑母有一个侍婢,相貌端庄  相似文献   

15.
在蒲松龄不幸的生涯里,有时也有象从阴沉天空中照射出微弱阳光的时刻。康熙二十一年(1682),他四十三岁时补为廪膳生,就是其一。所谓廪膳生,简称廪生,在秀才中有一定的名额,由官府以支付给“廪膳”的名义,补助其生活费。当然,必须是成绩优异的秀才才有资格升为廪生。生员每三年要参加一次考试(乡试),不合格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国子监既是清王朝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也是培养科举人才的最高学府。作为教学机构,国子监所招收的学生以贡生和监生为主体,二者统称为"国子监生"。清代国子监的监生和贡生既具有地方官学中生员的属性,可以参加乡试;又有不同于生员的权利,能够通过廷试等方式获取官职。不过,清代的监生和贡生并不完全相同,二者在入学资格、入监后待遇及仕途前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表明,贡生的政治地位高于监生,入仕后所获取的官职和升迁速度也非监生所能企及。  相似文献   

17.
清代的科举从某个层面来看,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些借鉴意义,兹将其概况简述如次: 一 童生试 简称童试,俗称小场,是为了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通称童生或文童、儒单。鬓角有丝的中  相似文献   

18.
<正>第三节车厢当了一名官学生一明安图勤奋苦学,获得了生员(俗称秀才)的资格,每年都参加考试,按成绩排名。在"岁考"中,他的成绩一直是出类拔萃的。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明安图18岁,他被选拔到钦天监学习,从此他就成了一名天文生,开始专门攻读天文历法。历经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明安图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可见,能进入钦天监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学田     
学田是古徽州为府学、县学所置的田产。按照官府的规定,学田收入全部入官,以供给府学、县学师生之廪禄。为府学、县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学田     
学田是古徽州为府学、县学所置的田产。按照官府的规定,学田收入全部入官,以供给府学、县学师生之廪禄。为府学、县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