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介绍了生物免疫原理中的危险理论,通过把生物免疫机理中抗体生成及检测过程与入侵检测系统进行类比,提出基于危险理论的入侵检测模型的检测器生成及检测过程.并对这个过程的优越性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受免疫原理启发的网络入侵行为监测方法.受免疫机制的启发,抽取网络数据包的特征信息模拟抗原,采用检测器模拟免疫细胞,通过检测器的进化,识别网络入侵行为数据包,检测到网络入侵时,对未实施完成的网络入侵进行预警,并实时提取网络入侵行为信息作为证据进行安全保存,通过数学语言推导了网络入侵行为监测的全过程,为网络入侵行为监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结合混沌优化算法与免疫算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优化方法———混沌免疫优化算法.该算法综合了免疫算法与混沌优化算法在各自的空间搜索优势,充分利用免疫算法的记忆库中当代最优解指导混沌搜索。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强的搜索能力和收敛性能,算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回归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免疫遗传优化向量机回归算法来预测混沌时间序列.算法根据混沌时间序列样本的特点利用免疫遗传算法对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参数进行优化.免疫遗传算法有效地克服了未成熟收敛现象,获得相关参数最优值.对混沌时间序列预测的实际算例表明,与支持向量机方法相比,本文所提的免疫遗传优化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5.
对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和免疫原理的应用历史及现状进行简要概括,针对目前免疫算法中否定选择算法及其检测器在检测应用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以拓展免疫原理在计算机防御病毒的应用,并针对庞大数量的检测器缺少适当的管理策略和搜索策略,为促进计算机主动防御病毒的智能性,介绍了二叉树模型和禁忌搜索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度聚类与免疫危险理论的入侵检测方法.该方法将相似度聚类分析方法应用在入侵检测的分类器产生阶段,既生成了用于免疫算法的检测器,又过滤了正常数据,减少了需检测的数据量,改进了检测方法,提高了系统的检测效率和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周丽 《华章》2009,(10)
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入侵检测系统,分析了这些系统在新型攻击识别率、自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然后介绍了生物免疫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将分布式免疫模型ARTIS引入到该系统当中,通过对检测器的生成改进,提高系统在问题多样性、分布性、错误耐受性、动态学习性、适应性等方面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基本遗传算法保持群体多样性的能力较差,所以经常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极易陷入局部最优解。根据生物的免疫原理和单亲遗传算法并结合最近邻域算法思想提出的一种改进算法———基于免疫单亲遗传算法(IPGA)。免疫遗传算法中的基因重组、免疫记忆以及免疫元动态等特性,这些特性有助于改进基本遗传算法群体多样性的保持能力。最后结合48个城市旅行商问题进行了求解,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免疫单亲遗传算法具有更好的性能,相对于传统的遗传算法收敛速度提高了30%。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提高可靠指标计算效率,探讨PSO求解过程中粒子群在不同维上统计特性及其收敛速率表征的物理含义,研究优化过程中粒子收敛速率与随机变量敏感性的关系,提出可靠度敏感性分析新方法。创新点:1.根据PSO寻优过程中粒子在不同维上收敛速率不同,提出采用收敛速率表征随机变量的敏感性;2.建立最优化策略组避免粒子群收敛过程中产生波动,保证最优化策略组内粒子在不同维上连续收敛,定义相对收敛率表征随机变量敏感性。方法:1.根据Hasofer-Lind可靠指标的几何意义,建立可靠指标的优化模型,提出采用改进的PSO求解可靠指标与验算点,采用可行策略方法处理约束条件;2.通过理论推导,构造PSO迭代过程的最优评价函数集(公式(18)),建立最优化策略组保证粒子在不同维上连续收敛,提出表征随机变量敏感性的相对收敛率计算公式(公式(19));3.通过数值模拟并与传统基于梯度的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比较,验证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论:1.相对收敛率可以表征随机变量的敏感性;2.最优化策略组避免相对收敛率的波动,保证候选粒子变异系数曲线在解空间内连续收敛;3.最优化策略组内随机变量候选解的变异系数越小则其表征的随机变量越敏感;4.基于PSO的可靠度及敏感性分析对复杂问题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一致收敛概念是为深入研究极限函数的分析性质而提出的.运用一致收敛概念深入研究了极限函数的分析性质,并探讨了一系列比一致收敛弱、仍能保留极限函数良好分析性质的收敛性态,研究了这些收敛性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超宽带(UWB)通信系统里,当用户数增加和脉冲重复频率下降时,多址干扰会严重影响系统容量和性能.文章提出了UWB-MA系统多用户检测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多用户检测接收机性能优于传统单用户检测接收机.  相似文献   

12.
将独立分量分析,即ICA应用于DS-CDMA系统的多用户检测中,提出了基于ICA后处理的最小均方误差MMSE多用户检测方法。该方法用MMSE检测的输出来初始化独立分量分析的迭代.既利用了信源的独立性,又充分利用了已知扩频码的信息,从而提高了多用户检测器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在高信噪比的情况下,误码性能得到了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3.
分析在多径扩散码分多址 (CDMA)信道中运用盲技术同时抑制窄带干扰和多址干扰及码间干扰 .该技术基于次优化子空间盲最小均方误差 (MMSE)多用户检测算法 .本文提出的盲最小均方误差算法抑制窄带干扰如 :多音、自回归和数字干扰的性能优于传统窄带干扰抑制算法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minimum output energy,an improved blind multiuser detection algorithm is proposed by the use of Hopfield neural network.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algorithms,the proposed algorithm does not need the circuit for constraints.The resources are greatly saved and the complexity is reduced as well.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mproved algorithm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optimal multiuser detection algorithm which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mobile station.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gradient blind multiuser detection algorithm,the convergence speed of the improved algorithm is quickened.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发送相关信道场景下,综合利用统计信道状态信息和瞬时信道状态信息的多波束选择算法.与传统的基于码本的传输方案不同,基于单信道质量标识反馈的多波束选择算法利用统计信道状态信息决定其最佳的波束矢量,每一时隙只反馈信道质量标识,而且该算法的性能与传统方案基本相近.为了进一步提高平均和速率,提出了基于双信道质量标识反馈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奇异值分解提出了一种改进的kalman滤波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算法.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表明,在异步CDMA系统中,与现有的基于RLS算法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收敛速度快、跟踪性能好、数值稳定性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KALMAN算法的盲空时多用户RAKE接收机,提出的检测在性能优于基于RLS算法的检测器,便于实时处理.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扩展的二元相移键控(EBPSK)接收机的检测精度,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IMPSO)和BP神经网络的EBPSK检测器.首先,阐述了EBPSK调制特征及冲击滤波器的特殊滤波机理.然后,提出了基于logistic混沌扰动和Cauchy变异的改进粒子群算法,并利用IMPSO-BP神经网络设计了EBPSK检测器...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基于线圈数据的瓶颈点自动识别算法.算法以临界流量作为算法的触发变量,根据道路条件、服务水平和大型车比例计算临界流量.算法的识别程序包括2部分:首先通过计算当前占有率与前时刻占有率的相对差值来判定瓶颈点上游位置;然后通过计算上游占有率与下游占有率的相对差值确定瓶颈点下游的位置.此外,提出了基于数据集计周期、瓶颈点识别率和误判率的算法性能评价方法.利用上海市内环高架大柏树-广中路段的线圈数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瓶颈点自动识别算法在准确率和效率上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多载波DSL系统在指定用户数据速率的情况下尽量降低传输功率,以降低对系统中其它设备的电磁干扰,提出了一种多用户比特加载算法.首先对该算法模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数学公式,考虑了比特最高限额及功率最大值限制的情况,然后分析该问题的优化解的复杂度,最后在DSL系统环境下进行仿真,结果发现,该算法在2个用户的情况下与最优解几乎相同,比离散化的贪婪迭代算法性能要好,计算复杂度也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