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苏坤  杨淑娥 《预测》2009,28(6):18-23,70
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金流权、控制权及其分离程度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现金流权、控制权及其分离程度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控制权与公司负债水平显著负相关;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倾向于债务融资,扩大其可掌控的资源,以便进行攫取行为。两权分离程度越大,这种动机就越强。公司负债水平与两权分离程度总体上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终极控制股东通过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和互为董事会等方式达到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从而造成了终极控制股东持股的最大特色,即其掌握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之间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终极控制股东更有动机和能力侵害小股东利益。那么,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理:如果大宗股权交易涉及到终极控制权的转移,此控  相似文献   

3.
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下的企业R&D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我国148家上市公司2004—2006年数据,从终极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层面,检验了终极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与企业RD投资的关系。研究表明,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与企业RD投资显著负相关;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仅存在于高科技企业中,对非高科技业影响不显著。这表明在高科技企业中降低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有利于增加企业RD投资。  相似文献   

4.
李凯  邹怿 《预测》2010,29(2):13-20
研究了金字塔控制结构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影响.使用中国制造业国有上市公司的实证数据估计相应的面板数据模型,结果显示:现金流权越高,终极控制股东监督管理层的动机越强,管理层持股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越大;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小,终极控制股东越倾向获取现金流权收益,对管理层的监督也越强,增大了管理层持股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研究证明在金字塔控制结构下,现金流权与两权分离程度具有显著的治理效应,能改变终极控制股东的监督动机,从而影响管理层持股的激励作用.研究表明,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推行必须与严格的监管相结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正向激励效应,降低其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软科学》2014,(7)
基于20042011年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结合投资者保护机制研究终极股东控制下的过度投资问题,结果发现,两权分离度与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终极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引发过度投资问题。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终极股东持有较多的现金流权时,可起到投资者利益保护的作用;同时,投资者法律保护也可抑制两权分离导致的过度投资,而这一作用在国有上市公司中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党兴华  王雷 《预测》2009,28(4):34-42
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现代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问题.本文将公司治理中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纳入终极控制人超额控制的分析框架,以深市A股市场的166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与非超额控制下,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还表明,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偏离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分享比例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9,(9):140-144
基于2007~2016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从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三个层面综合分析了控制权配置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终极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度抑制企业创新,而超额董事席位和终极控股股东担任CEO均促进企业创新;终极控股股东直接控制公司的控制权配置方式更有利于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8.
大股东终极控制权增长模式与隐性收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视角研究了大股东终极控制的模式与隐性收益。金字塔式控股结构和交叉持股是大股东实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两种重要方式,造成了大股东对小股东掠夺行为的强烈动机。通过建立一个模型分析了大股东掠夺行为产生的机理,大股东能够用较少的现金流权来实现对公司的实质控制是掠夺行为产生的本质原因,从而攫取更多的控制权隐性收益。  相似文献   

9.
终极控制、公司治理与地方国有公司过度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星  连军 《科研管理》2011,32(8):105-112
以2005~2008年中国地方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滥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视角出发,研究地方政府作为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时,其持有的现金流权以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所内涵的公司治理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只有当地方政府持有的现金流权较大时,现金流权的"激励效应"才会显现,能够抑制公司滥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的行为;当持有的现金流权较小时,不足以发挥激励作用。(2)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表现出"堑壕效应",但是当地方政府持有的现金流权较大时,以过度投资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成本加大,这种"堑壕效应"会有所收敛。本研究有助于理解转轨经济时期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终极控股股东与外部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丰富了关于政府控制下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实证文献。  相似文献   

10.
周颖  艾辉 《软科学》2011,25(1):120-123
利用我国303家上市家族企业2007~2009年的面板数据检验金字塔结构下终极股东控制权和资本结构的关系。研究发现:终极控制权处于[50%,100%]区间时,上市家族企业的终极控制权和银行借款率在10%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终极控制权和资产负债率、流动性负债率之间负相关但不显著;终极控制权在[0,30%]区间时,终极控制权与资产负债率、银行借款率负相关但不显著,与流动性负债率正相关但不显著;终极控制权在[30%,50%]区间时,终极控制权与资产负债率、流动性负债率正相关但不显著,与银行借款率负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金字塔结构下最终控制人的盘踞效应与利益协同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忠  陈彦 《中国软科学》2008,(5):91-101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金字塔结构下最终控制性股东的盘踞效应与利益协同效应。本文发现最终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度并非总是诱发最终控制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害,而最终控制权在不同区间所体现的控制能力以及最终控制性股东对控股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是影响与小股东之间代理关系的主要因素,两者结合更好地解释了最终控制性股东的控股动机。本文通过经验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2.
程仲鸣  张鹏 《软科学》2016,(3):15-20
以股东代理理论为基础,基于生命周期视角分析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偏离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影响,并以2007~2014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整个生命周期,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偏离程度越大,企业技术创新投资越少;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两权偏离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在成长期,两权偏离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有支持效应;在衰退期,两权偏离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有抑制效应;在成熟期,仅有微弱证据表明两权偏离与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呈负相关关系。两权偏离对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技术创新影响主要来自于非垄断行业。  相似文献   

13.
基于A股上市家族企业2012—2020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二代继任对家族企业研发创新投资强度的影响以及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度与外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该影响的调节效应。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首先,相较于只有创始人经营管理的企业,家族企业的二代介入会削弱企业的研发创新投资强度;其次,加大家族企业现金流权和控制权两权分离度以及提高外部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均有利于缓解家族企业二代介入对研发创新投资的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二代继承人经营管理权限的增强,家族企业的研发创新投资力度会更低。  相似文献   

14.
从控股股东这一资源提供者的角度出发,放宽控股权等于控制权的假设前提,深入探究控股股东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路径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社会资本增强了其谋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动机和能力,会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但其创新意愿会削弱这一负向影响;此外,上述传导关系在低股权资本和非国有样本中更加显著。研究揭示控股股东社会资本这一隐性权力与企业技术创新不足间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理清不同情境下的差异性影响,以期丰富技术创新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并为政府和监管部门对相关信息披露政策的补充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香港联交所对于"同股不同权"的逐渐接纳让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疑惑"同股不同权"到底是否应该被完全禁止。通过对不同投票机制的分析发现:当内部管理层资质出众而且利用控制权获得私人控制权利益的动机较小的时候,"同股不同权"比"一股一权"更能发挥投票权的价值,更有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因此,当公司的投资者保护程度较高,市场信息披露充分的时候,证监会应当尊重投资者对于不同股权结构的选择和定价。  相似文献   

16.
杨慧辉  潘飞  胡文芳 《科研管理》2020,41(6):181-190
采用因子分析法,本文从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科技创新的产出能力以及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能力构建了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指标,研究不同终极控股股东特征环境中的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通过回归分析,本文发现,在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匹配的环境中实施的管理层股权激励可以提升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控股股东的控制权越大,股权激励对科技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大。在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的环境中实施的管理层股权激励会抑制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度越大,股权激励对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抑制效应越强;而且,国有控股股东与企业家型的民营控股股东环境中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无显著性差异;但与企业家型民营终极控股股东相比,资本家型民营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对股权激励抑制科技创新能力的加剧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7.
实际控制人对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4~2006年在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国有控制公司和民营控制公司为样本,对实际控制人类型、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同信息透明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民营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显著低于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随着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的增加,民营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软科学》2014,(8)
以20092012年深市667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金字塔结构掏空理论,结果发现:民营金字塔结构中,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与企业创新投入显著正相关。民营金字塔结构中关于创新投入出现一般掏空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实证结果还表明,民营金字塔两权分离度与产品市场竞争共同交互影响企业创新投资,高两权分离度下较高创新投资不如低分离度下创新投资对业绩影响正向作用大,说明两权分离度较高时创新投资存在一些低效率投资。  相似文献   

19.
冉戎  王丁  谢懿 《科研管理》2015,36(8):86-95
在控制权悖论的理论背景下,以公司控股股东内在利益动机为切入点,对控股股东对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决策的影响和机理进行了重新阐释,并以我国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了实证检验和经济解释。研究发现:(1)控制权私利水平与公司RD投资支出和强度在整体上成倒U型关系;(2)不同类别控制权私利水平对公司RD投资显现出效用差异。具体而言,在适度类公司中,其控制权私利水平对RD投资支出(强度)显现出正边际效用,且呈边际效用递减趋势;在超额类公司中,其控制权私利水平对RD投资支出的边际效用高于适度组,但对投资强度的效用不明显,表明控股股东目的在于攫取超额控制权私利;在极低类公司样本中,其控制权私利水平对RD投资支出(强度)显现的边际效用低于适度组,说明极低控制权私利的激励效果不佳;(3)实际控制人性质的未对上述关系显现出影响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沪深两市2004~2007年99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从所有权结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激励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国民营上市企业中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最终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现金流权比例以及两者的分离程度与公司绩效负相关;最终控制人的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偏离程度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兼任和持有公司股份董事人数、董事会执行强度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现倒U型的二次曲线关系;高级管理层的薪酬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但高级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现非线性的三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