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近几年来,传统媒体的“负面报道”报道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中国最权威的新闻机构新华通讯社与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负面报道”日渐增多.这种状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三点:一是中国处于转型期,社会失范严重,大案窝案串案“层出不穷”,不正常的贫富差距扩大、下岗失业流浪人员增多,社会矛盾处理不当导致的悲剧性冲突时有发生.这个社会“基本面”的存在,是“负面报道”增多的重要前提;二是在传媒日渐市场化、通讯迅速电子化、信息公开化呼声甚高的当下,中国的新闻事业日益开放,报道观念在潜移默化中“与国际接轨”;三是为了同新兴媒体竞争,增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虽然传媒中的“负面报道”日渐增多,但“负面报道”不一定就有“负面影响”.以汶川地震灾害报道为例,人们透过媒体看到了中国人的伟大精神和巨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新闻负面报道上存在着差异。西方新闻热衷于负面报道,中国新闻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处于次要地位。即使是负面报道,其报道的视角、价值取向与西方也截然不同。本文试图从新闻思维、媒介体制与法制以及文化观念三个方面比较、分析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媒体垄断。多年来,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利用其舆论传播主导权,一方面,向其他国家输出西方价值观,以此动摇别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利用其掌握的强大舆论机器,在国际上丑化别国形象,为其“改造”这些国家扫清国际舆论的障碍。从东欧剧变到“颜色革命”再到“茉莉花革命”,西方传媒的煽惑作用虽不是决定性的,但影响却不可低估。重点结合西方主流媒体涉华负面报道分析,就如何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加强舆论领域的宣传引导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文章日益增多,但大多数是通过对媒体新闻报道的探讨来考察传播效果,对中国媒体为何传而不通、西方媒体为何负面报道中国、我国如何争取国际传播话语权等问题没有进行清晰的学理分析,而宣传特性更是国家形象传播中的最大困境。本文把既定的媒体传播政策、国际传播规则及国家形象建构结合起来,认为国家行为是国家形象的根本,媒体是操纵者建构的产物,媒体的公信力及媒介建构十分重要,媒体对事实的报道与传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文章日益增多,但大多数是通过对媒体新闻报道的探讨来考察传播效果,对中国媒体为何传而不通、西方媒体为何负面报道中国、我国如何争取国际传播话语权等问题没有进行清晰的学理分析,而宣传特性更是国家形象传播中的最大困境.本文把既定的媒体传播政策、国际传播规则及国家形象建构结合起来,认为国家行为是国家形象的根本,媒体是操纵者建构的产物,媒体的公信力及媒介建构十分重要,媒体对事实的报道与传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的肆虐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与社会的既有格局,疫情期间日本主流媒体纷纷聚焦于中国疫情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关注中国抗疫进展的同时,仍然沿用传统的国际新闻报道框架,以"他者"的角度塑造中国抗疫形象。研究采取框架分析法,选取了2020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日本5大主流媒体的1090则日文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题材框架、议题框架、叙事框架、态度框架四个维度探析了日本主流媒体涉华疫情报道的媒介框架。研究发现日本主流媒体涉华疫情报道的题材框架注重延伸解读,议题框架上中美关系贯穿整个议程,叙事框架被西方强调冲突的新闻价值观所绑架,态度框架借西方信源表达负面情绪。整体报道情况虽然呈现出中立偏负面的态度,但正面解读仍不可忽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今后中国提升对日传播效果、促进两国民意相通之关键。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到全球共识,已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下的中国新格局。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西方一些媒体存有误读。因此,中国新闻媒体的重任凸显,必须抢占“一带一路”外宣报道的中国话语权。针对中国媒体外宣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研究中国话语与语篇功能和词汇语法功能相结合,使中国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自己”,用“中国话语打动中外观众”。  相似文献   

8.
西方媒体对“拉萨事件”的失实、片面、不公正、不客观的报道引发了各层面的思考。本文认为,这表明世界新闻传播秩序的矛盾出现了新动向,即西方媒体与政府对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深感不安,因此,极力通过报道蓄意破坏中国形象。对此,中国政府、中国媒体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各种挑战,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共谋建立新的世界新闻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9.
佚名 《教师博览》2005,(12):18-19
今年以来,一些西方知名媒体连续拿出黄金版面,以“中国的世纪”即将或已然来临为主题.对中国经济发展浓墨重彩予以宣传,惊叹褒奖有加。西方舆论的这一轮中国报道热潮,与言犹在耳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一道.构成一道颇具观赏性的风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默多克"窃听门"事件为引,思考中西方报道方向的差异:西方注重负面报道,中国倾向于正面报道。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制度和人文环境。笔者总结出一个结论:无论是负面报道,还是正面报道都要掌握一个"度",否则都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海外求学》2004,(11):67-67
日本媒体最近热衷报道在日中国人的犯罪问题。笔者在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有关中国人犯罪的深度报道,犯罪细节都涉及到了,其内容之详尽让人惊异,不得不让人感叹日本媒体对这一问题的煽情渲染已走上了另一个高度。任何人看过报道之后,可能都会得出一个结论:在日本已形成了一个中国人犯罪网。这对我们在日的中国人来说,是影响很坏的“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12.
批评性语篇分析用来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3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转述言语是新闻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常以各种方式介入并影响读者对引语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意识形态的操控。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英文报刊中评述中国 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报道,发现中国的报道比西方媒体的报道更加客观,报道者通过运用“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和“非明确的消息来源”以影响读者并传播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一向对中国很“吝啬”的西方主流媒体,近来变得“慷慨”起来。涉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报道不断增多,有关中国的新闻几乎天天都有,主动策划的全方位深度报道屡见不鲜,报道的内容也更加客观。一位外国报纸总编这样描述:“只要人们打开电视,无论哪个电视频道,无论什么话题,也无论是哪位专家学者,人们在谈论诸如美元、欧元、油价、商品、国际股市、国际贸易、全球经济GDP时,无不提及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舆论新“主角”题”成了国际舆论的新“主角”。世界各主要媒体,包括美国、英国《金融时报》、加拿大《环球邮报》,都派出采…  相似文献   

14.
据新华社报道,当中国人迈出太空第一步时,一个以中文为词根新造出的英文单词“Taikonaut(太空人)”,在西方媒体上频频出现。  相似文献   

15.
要刊速递     
《天津教育》2011,(3):2-2
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大部分媒体关于“虎妈”的报道都有断章取义之嫌——蔡美儿在书中并非提出“中国式家庭教育更好”这个观点,而只是坦诚地写出她与女儿在中、西方教育方式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故事的国际言说面临两重困境:一是“西强我弱”的国际言说格局、西方媒体对我国的不实报道以及西方政府对我国的恶意抹黑等国际舆论环境;二是以往我们自身在对外言说中存在的主动性不够、经验不足等短板。从言语行为的角度考察,只有注重改变中国故事国际言说的方法方式——全面真实言说、“我”“他”共同言说、快速及时言说以及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言说等,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中国声音与中国故事的国际接受度,进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7.
议程设置理论下的教育惩戒舆论传播为教育惩戒立法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媒体对于教育惩戒这一议题的不同内容报道安排了不同的优先层级,其中家校关系、惩罚手段、惩戒程序、惩戒的起因和目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媒体最为关心的议题,这正是媒体通过安排不同层级的议题来引导受众“想什么”。在媒体的价值选择上,大部分媒体能够客观报道,只有少部分自媒体存在明显的情感倾向,这对于引导受众“怎么想”有一定的煽动作用。教育惩戒立法工作可以考虑以“负面清单+惩戒原则”代替细则规定,构建四位一体的规制制度以及成立独立机构保证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18.
“妖魔化中国”的目的和前景李希光在《再论“妖魔化中国”》(载《中国新闻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西方主流媒体“妖魔化中国”,是西方新闻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表现,它的政治目的主要是在公众中煽动化华情绪,在国际社会孤立中国,进而颠覆社会主义中国,为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和全球西化服务。他们要把国内的“经济民族主义者的怒火引向中国”。“主张像传教士那样为中国的民主化而努力,”要西方媒体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大肆鼓吹西方文明和制度。他们把西方文明描绘成“经济繁荣和个人自由的基础,而且是人类的一些最伟大胜利的…  相似文献   

19.
部分西方媒体歪曲报道西藏"3·14"事件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部分西方媒体对西藏"3·14"事件的歪曲报道,是企图把奥运政治化的各种反华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媒体歪曲报道中国的根源在于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根深蒂固的偏见、把媒体作为"西化"、"分化"中国的无硝烟武器及充当奥运政治化的工具等三方面。改善北京奥运会国际舆论环境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舆论危机"管理机制,而根本上解决中国国际舆论环境问题则需要提高我国的传媒"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职工教育》2008,(3):56-57
据《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郑少三近日在与新闻界人士恳谈时认为,有人把批评报道称为“负面报道”,但所谓的“负面报道”不等于负面影响,善意的、适当的和负责任的“负面报道”,“对改进我们的工作很有好处,能及时提醒和帮助我们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没有什么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