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风》是否是民歌,是《诗经》学论争焦点之一。从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国风》民歌说的内证、外证以及诗经研究之文学视角看,“国风非民歌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与“春天”有关的诗句,并以相关景物的描写来说明当时的季节。本文将以《诗经·国风》为例来探讨《诗经》中的“春天”,从中反映出“春天”的体现方式、“春天”与“兴”的关系以及“春天”的某些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之友》2010,(7):4-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因此通常又称为“诗三百”。《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的诗篇全部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合乐歌词.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等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国风》是十五国的地方乐曲。  相似文献   

4.
自汉代以来,学者普遍认为《诗经》是经过孔子整理并最终编订成书的。但是在先秦典籍和《诗经》文本中,均找不到孔子编订《国风》的证据:先秦典籍中未见孔子编订《国风》的记载,《国风》篇章未必经过孔子编选,《国风》的目录未必经过孔子编订,《国风》不大可能经过孔子的辑佚;却可以发现孔子编订过《雅》、《颂》的痕迹。后世对《国风》的编辑疑问很多,都是因为它未必经过孔子编订之故。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典范。自古风、骚并称。“风”率性而言,不加雕饰,“骚”神山仙界,奇响瑰词。“风”朴实、幽闲,“骚”华丽、苍翠。  相似文献   

6.
《诗经·国风》中的所引用的植物众多,包含食用、观赏类以及用于纺织类的各种植物。整个《诗经》融入了周先民的喜怒哀乐,记录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寄托了他们对生活的期许。《诗经》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将感情与植物相融合,从而使“意”与“象”相和谐。本文主要探究《诗经·国风》中的植物及其意象,分析其中寄托的情感,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对后世诗歌及植物研究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国风”十五国160篇里,其中十国113篇在河南境,或与河南接壤处流传。本文从赏析《诗经》爱情诗篇入手,了解其中河南情歌的特色和风格。从中透析地处华夏腹地的河南省(中原)是我国爱情诗的摇篮。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以心为人之本,认为人的一切思想情感皆源于心。《诗经》正是这种认识的源头反映,《诗经》中有大量的关心“心”的描写,展示了各种类型,各种状态的“心”,手法多样,表现细腻,充分显示了《 诗经》的作者深邃的心理洞察力,并体现了较高的艺术表达能力,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诗经》“二《南》”(指《周南》《召南》)列于十五国风之首,而十五国风在正式礼仪场合演奏过的乐歌见于文献记载的,惟有《周南》《召南》中的数篇.且被称之为“正歌”.孔子对“二《南》”亦给予极高的评价.此皆昭示着二《南》在十五国风中有着某种特殊地位.此外,今本《诗经》其它十三国风皆冠以地域名称后附“风”字,而二《南》究竟产于何地,则始终困扰着人们,且直称《周南》《召南》,不附“风”字,也令人们猜测二《南》是否独立于国风之外.总之,十五国风中关于“二《南》”的名义诠释争议最多,久讼不决,未见定谳.今试综述前贤之论,并提出我们的一点浅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0.
以歌谣《越后石臼歌》、歌舞伎《积恋雪关扉》和谣曲《周南》等为中心,考察日本江户文艺中的《诗经·国风》影响。研究证明,《国风》对江户作者的精神影响,在于对民众艺术的尊重与肯定,召唤文化人为将其提高到新的艺术层次和普及到更广泛的范围而积极进行创作活动。三部作品的产生,离不开江户幕府对儒教的倡导、神佛融合的传统和多样町人文化并行发展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经典之一,包括“风”、“雅”、“颂”三类音乐形式,其中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曲,是《诗经》中艺术性最高的部分。《诗经》中记载了29种乐器,是周代社会的常用乐器群,“国风”中提及了琴、瑟、簧、鼓、缶、钟、鸾等8种。本文从乐器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体现在“国风”中的周代社会的音乐面貌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刘勰最早对《诗经》的文学特质进行了细密全面的分析和考定。《文心雕龙》五十篇,有二十七篇论及《诗经》。《文心雕龙》广泛而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诗》的情采特征、章句锻造、比兴艺术、夸饰技巧、摹景手法及声律事典的运用原则等。可以讲,《诗》既是《文心雕龙》“原始以表末”的最重要的依据,又是其“选文以定篇”的首要范本。  相似文献   

13.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从叙述视角来看,《诗经·国风》中主要有三种视角:第一人称主观视角、第三人称客观视角及视角转移。不同的叙述视角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也正是《诗经》拥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史上的弃妇诗大都写得楚楚动人,以《诗经·国风》中的最典型。本文从《诗经·国风》中弃妇诗的界定及学界对《诗经·国风》中女子被弃原因的分析,对《诗经·国风》中弃妇诗的"本色"味道进行剖析,对这些弃妇诗"本色"味道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求其背后所隐藏的某文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山”广泛出现于《诗经》中,其背后有着悠远而深厚的文化意蕴。一方面,《国风》中的“南山”均与男女情事有关;另一方面,《诗经》中的“南山”又与长寿多福有关。而这一切,又无不与大禹和高唐神女的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前《诗经》有多种译本,古代文学研究者开始对《诗经》的翻译进行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体现在题旨的误解、词义的误释、经文的误译等。以现代诗歌形式翻译《诗经》已为广大读者接受。依据几部“国风”译注,从“国风的语义”、“国风的章法句式”、“国风的韵律”、“国风的语言”四个方面谈谈翻译国风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又有“正”的意思,有《大雅》、《小雅》之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相似文献   

18.
南朝顾野王所撰《玉篇》经唐代孙强、北宋陈彭年等人的重新修订,题为《大广益会玉篇》流传于世。未经修改的《原本玉篇》失传已久,直至清末民初由黎庶昌、罗振玉等人从日本传回国内。二书皆保留有众多《诗经》材料,在引《诗》体例上互有异同。《大广益会玉篇》虽然大量删减《原本玉篇》中的《诗经》经文,但保留了不少注解训释,且二书所据皆以《毛诗》为主以《韩诗》为辅;《原本玉篇》引《诗》皆标明是毛家还是韩家,《大广益会玉篇》则只称为《诗》而不言何家,但可以推断为毛。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疏于辨别二书的引《诗》体例,并将二书混为一谈,通过“非毛即韩”的排除法认定《玉篇》所引之《诗》为韩,出现了一系列辑佚失误。  相似文献   

19.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这些民歌感情真挚,抒情技巧高妙。“国风”的抒情技巧主要表现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使用复沓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仪礼》中的“无算乐”是正式宴饮礼仪之后,伴随主客开怀畅饮,按其所好,不拘正规礼乐次序而演奏歌唱的诗乐。无算乐所歌多《诗三百》中的国风篇章,其主要功能是侑酒娱情《仪礼》“无算乐”的记载及其相关阐释所揭示的《诗经》作品的娱情功能,为我们了解《诗经》风诗作品在春秋时代大量采集入乐和郑卫之诗乐流行的真相,洞察经学阐释偏于政治教化的内在逻辑,提供了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