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魏超 《新闻传播》2004,(12):62-63
介入,即进入事件之中进行干预。介入式报道是指报道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表现出明显的主观参与意识,通过对某一新闻事件或问题进行报道,有意识地对事件的发展态势施以一定的影响.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达到某种效果而采用的新闻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2.
介入式报道是指采访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表现出明显的主观参与意识,通过对某一新闻事件或问题进行报道,有意识地对事件的发展态势施以一定的影响,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达到某种效果而采用的新闻报道方式。目前在我们的新闻采访实践中,这种报道方式被广泛应用,但在采用这些报道方式的过程中,又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这种报道方式,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呢?  相似文献   

3.
介入式报道是指新闻工作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表现出明显的主观参与意识,直接介入干预某一事件进程的报道方式。在介入式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在完成报道事实的同时,通过积极的参与有意识地对事件的发展态势施以一定的影响,使原报道的新闻主体衍生出新的事实,从而达到某种效果。  相似文献   

4.
策划式报道又称报道策划,是媒体主动介入生活或新闻事件从而挖掘出有一定影响力的深度报道,或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快速反应式的集中报道。策划式报道是对传统的“一事一报、一事一因”的报道模式的突破,其特点是由某一个事实或线索入手,主动挖掘各种背景材料,对报道的内容、形式  相似文献   

5.
介入式报道是指报道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表现出明显的主观参与意识,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达到某种效果而采用的新闻报道方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报道方式.其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值得肯定。但在实践中,介入式报道既有其积极意义也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应该忽视。  相似文献   

6.
李媛 《新闻前哨》2003,(5):33-33
组合报道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它是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里,围绕一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将多条不同状态的相关报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版块式的的信息提供方式,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进行全景式的展示。 组合报道结构形态通常为“动态消息+背景报道+关联报道+趋势报道+主持人穿插分析”,人们又称其为“包裹式”新闻。组合报道是由多个相辅相成的新闻单元组成,以一种整体优势诉诸观众,使重要新闻的空间得以纵向的和横向的拓展。  相似文献   

7.
陈斌 《新闻世界》2010,(9):62-63
"疯狂追星女"、"纸箱包子"、"茶水事件"等新闻事件都少不了媒体这一幕后推手——在近些年的新闻实践中,介入式报道被广泛应用,也因某些报道的社会效果而饱受争议。本文尝试从新闻事件出发,分析介入式报道的社会效果、现实意义和介入原则等。  相似文献   

8.
乔一峰 《视听界》2013,(3):98-99
根据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为记录式和介入式两种方式。记录式隐性采访是记者以旁观者、记录者的身份,在暗地里不动声色地进行观察、记录和采制新闻事件的过程。介入式是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所要采访的事件。隐性采访能够逼近事实真相,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的隐蔽性,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具有较强的可视性。但是隐性采访极易构成侵权,引起纠纷。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介入式报道介入式报道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近年来为媒体所广泛采用。介入式报道与常规性报道的最大区别,在于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采取不同态度和处置方法。常规性报道的报道者通常作为"旁观者",以消息、通讯、图片等新闻样式为受众陈述新闻事实,或以评论、编者按等形式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0.
常昕 《声屏世界》2005,(8):35-37
追踪调查式的电视深度报道.作为对某一新闻事件作纵向拉长延伸的报道,通常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详细深入地剖析事件的起因和过程。这类深度报道重在事件过程性和故事性.非常讲究记者的介入,追求的是一种具有调查感的动态效果。本文从“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三个关键词入手.多角度地观照故事性因素的开掘途径和切入方式.并就故事性因素开掘的意义以及我国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独具的品格内涵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现场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评论新闻事件,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的一种报道形式.通过记者身临其境的"镜前"新闻叙述以及对当事人或有关人员现场采访,以声音和图像的双重优势,使观众产生同步感、现场感、亲切感、参与感.这种现场报道方式深受观众的广泛欢迎,也一直被电视新闻界所推崇.  相似文献   

12.
预测新闻,即是对读者关心的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不仅要解释过去,而且要对它的前景进行科学分析,预察未来的一种报道方式。这类报道一般应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过去和现实情况的概括,二是对未来的分析预测,三是提出实现未来的条件或可行措施。 预测新闻大致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结论式的预测,二是探讨式的预测,三是提醒式的预测,四是咨询式的预测,五是建议式的预测,六是选择式的预测,七是预言式的预测。 预测新闻的特性有四点:(一)准确性。这是预测稿的关键。只有准确,才能真实地反映出各生产、经营部门的情况和问题,才能为服务…  相似文献   

13.
介入式暗访不能作为采访的常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力丹 《今传媒》2006,(12):6-7
暗访,又叫“隐性采访”,可以分为介入式采访和非介入式采访两大类。介入式,即记者假冒各种身份,与事件的当事人交往,以获得新闻信息;非介入式采访,是指记者不显露自己的身份,以旁观者的眼光观察,没有介入或干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获得新闻信息。介入式采访兴起于19世纪末美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新闻事件的发生浩如烟海,新闻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前介入重大事件,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把握新闻事件的本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通盘构想,策划这一报道手段,显得尤为重  相似文献   

15.
灾难性事件报道的"堵"与"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琪 《当代传播》2003,(3):75-76
在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求知欲渐趋强烈,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信息量越来越丰富,报道方式越来越灵活。这种变化尤其集中体现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显然,面对灾难性事件,堵塞信息渠道已经不合时宜。如何成功地做好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工作成为媒体面临的一项新任务。成功的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应按照新闻自身的传播规律,运用新闻舆论引导社会舆论,降低灾难性报道的负面效果,在澄清事实的同时达到净化舆论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安冬 《青年记者》2007,(3):85-86
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又译“新吉纳主义”,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被认为是20世纪新闻学界最激进的一种报道理论,20世纪60年代是新新闻发展的高峰时期。新新闻主义的典型特征就是报道介入事件当中,并作详尽分析,真实刻画人物心理和事件发生的场景,重视细节的描写,简单来说就是用学的笔法来写新闻,即所谓的“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新闻模块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种形式吸收网络媒体的长处,往往以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为报道契机,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往往由事件叙述、背景材料、相关信息、分析评论等若干独立单元组成。目前,这种报道方式被纸质媒体作为应对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杨武事件"为例从采访方式、新闻视角、法律道德、平衡报道四个方面分析了媒体介入热点新闻报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媒体应该的做法。贯穿全文的是作者对新闻职业道德的深深忧虑,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也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希望对以后的该类报道有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7,(5):29-33
溯源式新闻报道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它在人物报道和事件报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溯源式新闻报道应当是新闻竞争的产物,但是它所体现的伦理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相当重视。首先,虽然溯源式新闻报道源自对社会敏感人物和敏感事件的判断,但是由于提前介入资料搜集采访,极有可能陷入时间伦理困境之中。其次,溯源式新闻报道因为多"向后看",可能使媒体伦理进一步受到人们的质问。其三,溯源式报道可能对社会伦理产生冲击,形成一定的歧视现象并可能产生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20.
席文举  薛洪 《传媒》2002,(4):27-28
“新闻活动”就是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发掘新闻事件社会效益的同时,利用新闻事件潜在所涉及的经济领域或经济事件,对某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追踪报道,以期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对该事件所涉及的经济效益进行挖掘,最终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现就报纸在从事“新闻活动”时,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