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榴红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女子铅球运动员张榴红为研究对象 ,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张榴红推铅球技术的速度节奏进行分析研究。结论 :在滑步阶段 ,张榴红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的阶段 ,但存在着摆动腿垂直分速较大 ,重心腾起角度大 ,降低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 ;在过渡步阶段 ,张榴红由于右腿的迅速退让能力和由退让迅速转为克制的能力较弱 ,单支撑时间过长 ,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均呈下降趋势 ;在最后用力阶段 ,张榴红主要用力点较为突出 ,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2.
选定进入2010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苏州站)女子铅球决赛前8名的运动员滑步阶段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在滑步阶段摆蹬动作协调,右脚蹬离地面瞬间蹬地角偏大,左腿摆动偏高,两大腿间夹角偏小,身体重心起伏较大,影响人—球系统的整体效果;研究对象滑步阶段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均出现在右脚蹬离地面之前,即在右腿积极蹬伸的阶段;滑步时间稍长,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存在差距;滑步中上体上抬较大,影响了躯干扭紧程度和超越器械的动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九运会女子铅球的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影像分 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滑步阶段,左腿有效摆动不足, 右腿蹬伸力量、速度不佳。脱离身体重心运动速度而片面要求滑步阶段的运动速度越快越好是 不合理的。在过渡阶段,右髋向投掷方向的前移不够,不利于身体重心速度的回升。最后用力阶 段,技术还不稳定,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之间的组合应该因人而宜,而不宜采用固定的理论模 式。  相似文献   

4.
李梅菊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李梅菊推铅球技术的速度节奏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在滑步阶段,李梅菊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的瞬间,但摆动腿垂直分速较大,重心腾起角度大,降低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在过渡步阶段,由于右腿的迅速退让能力和由退让迅速转为克制的能力较弱,单支撑时间过长,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均呈下降趋势;在最后用力阶段,主要用力点较为突出,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女子铅球冠军巩立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生物力学测试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其运动学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如下:巩立娇滑步技术阶段具低起投速度,滑步时间和距离短,滑步速度慢、摆动动作幅度小、躯干下压幅度小的技术特点;转换技术阶段保持了铅球与身体重心的同步运动节奏,躯干保持滑步姿势的能力强;动作幅度大,身体重心起伏小,运动速度稳定的技术特点;最后用力阶段身体重心与铅球运动速度节奏合理.具有用力时间短、动作幅度大、出手角度小和出手速度快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运动学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滑步技术进行研究,发现巩立姣在滑步阶段右腿的蹬伸方式不合理,蹬摆配合不好,右腿收拉不积极,滑步距离小、用时多.李玲右腿蹬伸充分,滑步距离较长.李梅菊滑步阶段身体重心上下起伏的程度小,滑步技术好.  相似文献   

7.
1.滑步阶段的速度节奏的研究 滑步起动的主要动力是左腿的摆动与右腿的蹬伸。为此,滑步时要充分发挥左腿摆动和右腿蹬伸的力量,要特别重视和做好左腿摆动的方向和两腿摆蹬的协调配合。从惯性力所要求的两腿摆蹬技术来看,在滑步过程中左腿摆动速度大小出现的时机,  相似文献   

8.
1·研究对象姓名最好成绩/m测试成绩/m出生/a身高/m体重/kg运动级别于鑫19·3219·3219771·9098国际健将程小燕20·0218·8219751·7395国际健将本文通过资料分析,调查访问,并采用了影片解析的方法,对从滑步开始到铅球出手后瞬间后3幅整个过程进行逐幅解析,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2·滑步阶段的速度节奏(1)滑步阶段蹬摆动作的速度节奏滑步起动的主要动力是左腿的摆动与右腿的蹬伸。从惯性力所要求的两腿摆蹬配合技术来看,在滑步过程中左腿摆动速度的大小和出现的时机,会给右腿蹬伸的力量和速度带来一定影响,于鑫、程小燕左腿摆动…  相似文献   

9.
李玲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对女子铅球运动员李玲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李玲在起滑时蹬地角偏大,左腿摆动垂直分速过大,水平分速相对较小,重心腾起角增大;过渡步阶段单支撑时间过长,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均呈现下降趋势;最后用力阶段主要加速点(用力点)较为突出,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
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速度节奏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滑步阶段的团身移殿-两腿摆蹬结束瞬间,移臀、两腿摆蹬动作配合的动作方向、距离及时间是决定各运动环节速度的主要因素。在右脚距离地面-右脚着地瞬间,右腿主动收拉右小腿是保持身体运动惯性,维持身体重心继续移动的重要环节。移臀与积极蹬右踝动作是滑步阶段整体速度行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推铅球动作系统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理论,对推铅球技术的连续图片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激发肌肉潜能,加速动作节奏,以适宜的角度、合理的高度和最快的出手初速度投掷铅球的规范动作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推铅球速度特征发现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2名专项成绩在17.36m以上采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摄影与影片解析等方法,研究分析运动员推铅球技术的身体重心与铅球速度及其关系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滑步结束时铅球运动速度存在一个适宜区段;运动员最后用力发力时间是在最后用力阶段之前;全程推球中铅球速度有两个较大起伏,而不是不断加速等。研究结果有助于教练员、运动员正确认识推铅球技术。  相似文献   

13.
最后用力时铅球运行距离、时间与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推铅球最后用力的有关数据,采用“直线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处理和相关分析。结论:最后用力的准备部分,应减小铅球运行距离,缩短时间。加速部分,尽量增加铅球运行距离,适当延长其时间,有利于加快铅球出手的初速度,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4.
“中国铅球技术”在铅球教学中的教法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铅球技术”为依据,探索适应该技术的教学方法。结果表明:新教法利于学生掌握新技术,且优于传统教法;新教法的教学程序较传统教学程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推铅球技术;衔接技术应作为体育专业学生推铅球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国际健将级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摄影及解析、生物力学分析等方法,对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相关运动环节的速度节奏与铅球出手初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数学方法建立了模型,以探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正确运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规律及特征,从而为提高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柱  郭国兵 《体育学刊》2005,12(6):119-121
通过收集我国27名女子铅球一级运动员65次运动成绩以及相应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测验结果,得出影响我国女子铅球一级运动员成绩的专项身体素质的主要因子为:最大力量因素因子、专门投掷训练因素因子、专项速度力量因素因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影响我国女子铅球一级运动员成绩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依次是:后抛4kg铅球、30 m站立式起跑、立定跳远和卧推,并给出相应回归方程.依据统计学正态分布原理,运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制定出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专项身体素质总体发展均衡程度以及专项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水平与运动成绩适应程度的3种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7.
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成绩增长规律的灰色模型及其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成绩增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90年代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用表面肌电技术对背向滑步式推铅球动作不同重量铅球时的肌肉测试,总结肌肉动员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论为,背向滑步式推铅球动作中,主要参与肌肉为右肱二头肌,右三角肌,右股四头肌等等;使用8千克铅球进行训练时,多数体表肌肉肌电信号值比背向滑步式推铅球有明显的增加,部分肌肉的肌电信号衰减。右股四头肌和左背阔肌在使用8千克铅球训练时利于背向滑步式推铅球动作。  相似文献   

19.
黄志红、隋新梅推铅球技术整体动作的速度节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以每秒140格的速度定点拍摄了黄志红与隋新梅的最佳及较佳成绩。力图在她们运动成绩达到高水平的情况下,对其整体动作的速度节奏进行探讨。分析表明:铅球速度与身体重心速度的对比反映出黄与隋的整体动作的速度节奏还未能更合理地安排与发挥;最后用力过程在理论上应建立两个侧弓形的概念。如果黄与隋注意并稳固地形成第二侧弓形用力的良好姿势,则会有益于取得最佳投掷成绩。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的技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黄志红等国家优秀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的理论分析表明,左脚着地后的制动是左腿用力充分快速蹬仲的基础;力梯度、垂直冲量与投掷效果是高度相关;身体左侧的转动与鞭打是提高投掷远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