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生是课堂主体”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似乎老师在课堂上能施展的空间在逐渐缩小,但是完全将课堂放开给学生,也几乎没有一个老师真的敢这样大胆去做,那么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就要从“台前”转到“幕后”了。一个生态的课堂,既是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灵魂得以碰撞的地方,也是始终能在老师教学目标框架内学完规定课文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走进新课程实验区,人们发现教材变了,课堂活了,学生灵了,而老师却感叹:不会教了!原因何在?细细推敲,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反映在教师教学这一层面上,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受到了冲击,教师习惯性的教学实践受到了挑战。因此,教师“要学会教学”必然成为新课程实验中广大中小学教师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一、学会教学要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基于班级授课制仍然是当今教学的主要形式这一现实,在探讨教学理念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课堂?”《透视课堂》一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课堂是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  相似文献   

3.
何鹏 《孩子天地》2017,(6):279-280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服务者。整个课堂是教师“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堂。笔者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平时听课以及与老师交流中,发现班级小组的表现是课堂取得高效的关键所在。为此,做好班级小组建设可以为高效课堂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曾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在一次省级音乐教师的培训中,一位教师问专家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给70个学生的班级上好音乐课?专家回答说:这是课堂管理问题不在她的回答范畴中……”其实她的提问也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共鸣:如今课堂管理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困惑不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也许是由于所带的班级太多,也许是由于每个班里的学生太多,也许是由于教师的工作量太大而无暇顾及这件事,也许是由于这只不过是日常教学中最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的原因吧,教师行色匆匆地走上课堂常常都要带上班级点名册。没有了班级点名册。老师进了课堂就像瞎子打拳,找不到目标。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幕,面对纷纷举手急切需要回答问题的学生,此时此刻的老师们显得十分尴尬,他们却要用去好长好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班级,不可避免地会有少数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不强的学生,即所谓“差生”。“差生”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头疼。笔者从教多年,在“转差”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作为班主任老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来转变差生,这是“转差”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们教师虽然不是什么“官”,但也领导着一个班级几十号的学生,于是乎,新学年伊始,接任了新的班级,“领导”了新的学生,第一把“火”当然也应该是“旺盛”的:有一位学生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被老师用鸡毛掸打得双手紫一块青一块的;有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做数学题没能做出来时,老师要学生每人打他一下;有一位学生因为迟到,没有打扫卫生,而被班主任打了几巴掌,致使当天鼻出血三次……  相似文献   

8.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并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这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中常常思考的问题。一堂别开生面的课,能看出教师组织课堂的水平,也能看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程度。反之,如果课堂变成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在下面死气沉沉,师生缺乏互动,那将是没有活力的课堂,也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那么,如何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师生积极主动配合的课堂氛围呢?笔者多年来经过不断探索,有以下一此心得。  相似文献   

9.
於进华 《师道》2005,(1):35-35
在不少教育者眼中,创新是与班级管理无关的,只是和教学有点关系。于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苦苦探求创新之法,而对班级管理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还是采取简单“高效”的管、卡、压,还是把学生管得死死的,卡得紧紧的,压得乖乖的。于是,在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面前,一个个学生俨然成了一只只唯命是从的小绵羊。不难想像,这群小绵羊在课堂上能有多大的创新胆识与意识?  相似文献   

10.
这学期,我接任了一个五年级的班级。初看全班的语文成绩都不错,可是一走进课堂,却让我吃惊不小。学生的成绩与课堂表现判若两人。归纳起来:一是,学生学习效率低,学习习惯很差。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学生无精打采地上课,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低声说话、左顾右盼。有时,一块橡皮、一支笔、一个手指头都能玩弄上半节课。二是,学生不爱动脑筋。上课时几乎没有一个同学能主动提问,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也极少思考,也没有向别人表达的愿望,似乎这些问题与他们毫不相干,只是等待教师的答案。真有点儿坐“等”其成的架势。三是,学习方法呆板单一。教的字、词、句,他们是只“领”不“悟”,从来不会提出异议。四是,事事都要请示教师,很少自己动脑做主。例如,开学初的一天,发完新书后留下了几根捆绑书的废包装纸和包装带,我便请一位学生处理。他问:“老师,这废纸和包装带扔哪儿?”  相似文献   

11.
材料一:许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反映,学生毕业后仍给老师写信或遇见老师打招呼的并不多见。令老师伤心和尴尬的是,和老师打招呼的为数不多的学生还大多学习不起眼,那些平时倍受老师宠爱的所谓“优等生”则表现欠佳。材料二:报载某校一名平时倍受家长、老师宠爱的“优等生”因盗窃而被劳动教养。案发后,家长、老师大吃一惊。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往往只把关注的目光放在班上的那些所谓“后进生”的转化上。不可否认,“后进生”的转化是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  相似文献   

12.
何谓课堂     
课堂是展示问题的广场。当学生怀揣着问题走进课堂,问号无疑是知识广场上最为亲切的向导:当教师准备着问题展开教学,问号可能是探究行程中最具魅力的交会。教材只是一个范例,课堂也只是一方阵地,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这一个”的形象“站立”起来。课堂是暴露问题的广场,课堂也是呈现个性和多元智能的现场。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语文教学定位的转变,师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越来越注意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活动也相应地多起来。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认为那只是一种形式,仍然信奉“沉默是金”,课堂上发言的仍只是那几位,正所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教师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尴尬的场面,于是公开课、比赛课过后,课堂又恢复了“老师天下”的面貌。其实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教师并没有真正去关注学生的真实思想,没有真正去优化两方面课堂,因此,我认为应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殿堂。而要做到这点可以从两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中等生”学习成绩一般,很少违反校规校纪,不易引起教育的注意。有些教师往往注意了“尖子生”与“后进生”  相似文献   

15.
记得开学初.学校领导来听随堂课,我正好教到三拼音节。当我请个别学生认读三拼音“xia”、“hua”、“duo”时,学生也不管有没有老师听课,有的拿起笔在书上乱涂乱画.有的在滚橡皮,有的与同桌在窃窃私语,冷不丁传来“吧嗒”一声,一学生不小心把文具盒掉在了地上,更有爱表现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老师.&;#215;&;#215;的文具盒掉地上了。”也不管老师正在上课。这是一堂不成功的课。从学生做小动作深入地追究,原因还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在课堂中.  相似文献   

16.
林莉 《现代语文》2004,(10):22-22
不久前,我聆听了某知名教师上的一节语文课。课堂上,老师既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也没有拿出自己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是询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后有哪些问题;让同学们一一提出来,由其他同学回答这些问题;当同学回答不出来时,老师适时进行启发、引导,仍由同学们自己来回答。整堂课就在学生自问自答的过程中进行着。听课老师的反映是:教学形式很新颖,但又觉得缺了点什么,用学生的话说:“老师,您好象没有讲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一个班级,实际上有两个集体,一个是班级学生集体,一个是班级教师集体。建设好学生集体固然重要,建设好教师集体则更为关键。教师集体如能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地工作,良好的班集体就更容易形成。教师集体的“班长”是班主任,班主任起着沟通教师集体与学生集体关系的桥梁作用。因此,班主任主动取得科任老师的配合,最大限度地为发挥科任老师的作用提供方便就变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了。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取得科任老师的配合呢?实践证明,以下几个环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被科任教师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也是“两头”的学生,而很少有“中等生”。美国教育家称中等生为“灰色儿童”真的很贴切。中等生学习成绩中等,一般都很遵守纪律,所以教师不会特别关注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期不受人注意的中等生会变得自卑、懒散、没有进取心。他们是最渴求关爱的,甚至于有学生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不惜做出违反纪律、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所以,教师要针对中等生的不同心理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9.
班级读书会,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了。随着新课改“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理念在课堂上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老师执教起了班级读书会。但是有更多的老师像本人一样.明知道班级读书会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有很多优势,但觉得难度很大,没有勇气亲自尝试一下。有这样心理的老师其实也不用怕,也许我们能从蒋军晶老师执教的这节班级读书会《毛毛》一课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吴益花 《教师》2013,(3):37-37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发现学生的收获越来越少了。有的班级课堂纪律杂乱,课堂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随心所欲,对老师的教学漠不关心;还有的班级乍一看“鸦雀无声”,细细查看学生也只是在装模作样地听,跟不上老师思维,多半是左耳进右耳出,收获颇少……任课教师们也都作了种种尝试,但终因“剃头担子一头热”而最终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