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左氏传》在坚持"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同时也因为虚构细节和人物语言、根据需要对材料进行选择组织、记录了大量虚幻怪异的故事而使其叙事更具虚幻色彩,并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公羊学说的源头,在于《春秋》之"义";而《公羊传》对《春秋》大义的解释,便构成了公羊学说的核心。《公羊传》通过它所阐释的《春秋》大义和基本命题,形成了鲜明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3.
《春秋公羊传》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典籍,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春秋公羊传》的作者当是先秦至西汉初的公羊氏子孙及沈子等一批儒生,成书年代当由口耳相传,至汉景帝初年写成定书;流传过程乃成书后,经与《谷梁传》《左传》的地位论战,两败俱伤,渐至衰微,至清代重受重视;其特点是重在释经(以《春秋》为经),对中国历代的政治、文化产...  相似文献   

4.
据《左传》记载,郑庄公是春秋动乱的始作俑者、地地道道的阴谋家、彻头彻尾的伪君子,清人判之为"奸雄之尤"。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公羊"、"谷梁"二传对郑庄公却极少记载。《春秋》三传比较研究的意义,应在于证明《左传》文学价值之明显和重要,而对于郑庄公的研究,恰好彰显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长勺”和“长勺氏”先后出现于《春秋左传》。前者是鲁国的地名。鲁庄公十年曾败齐师于此,后者是复姓,是鲁定公四年传文所载周初分给鲁国的殷民六族中的一族。一些词书虽把它们列在同一词条之下,但分别作了不同的注释,没有勉强地把它们联系起来。《新词源》继承了这一优点,是可信的。但《古今地名大词典》根据《春秋汇纂》,说长勺是殷民长勺氏的住地,以后采用这一说的颇不乏人。尽管《春秋汇纂》引《路史》为据,但《路史》也没有提供什么材料,只是想当然而已。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古代有因居地而得姓氏的,《通志》所载东门、南宫,都是因居地得出的姓氏,但长勺氏是一群酒器工,以操作的手工业为姓氏,不因“长勺”得名;自然,长勺不是长勺氏的居  相似文献   

6.
“三世”说作为公羊学的一种系统的历史发展学说,是东汉公羊家何休在公羊先师《春秋》“三世”说的理论基础上,经过系统阐发之后而最终构建起来的。何休的“三世”说以“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来解说公羊先师的《春秋》“所传闻世—所闻世—所见世”,从而肯定了社会历史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衰乱到太平、从野蛮到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过程。何休的“三世”说与公羊“三统”说、“异内外”说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此构成为一个系统的“三科九旨”公羊学术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两汉是经学的昌明时代,就儒家经传的诠释而言,因五经立于学官而出现所谓今古文与师法家法之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汉注特有的灾异说经与注重章句训诂的解经特色。而两汉《谷梁经传》诠释,既凸显了这两大特色,又在形式与内容上具有《春秋》学特有的"日、月、时"例发微与浓重的伦理、礼法思想。  相似文献   

8.
《春秋》治狱是董仲舒重要的实践活动,也是他《春秋公羊》学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运用。他治狱的最高原则就是“原其志”,即以主观动机为判定罪行的根据。董仲舒对具体案例的判决,却体现了温和与宽容的精神。“原心定罪”很快就成为西汉司法实践的原则,形成了以《春秋公羊传》断狱的风气,在涉及重大政治案件时,其决断具有相当的严酷性,在君主专制时代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熊十力十分重视《春秋》,认为孔子作《春秋》所明之义即为"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并因此为统治者所憎恶。熊十力将《论语·阳货》中孔子欲应公山弗扰之召一事,作为孔子行"革命之事"的证据。通过对前人关于孔子欲应公山氏之召的讨论,发现《春秋公羊传解诂》中的"新周"一说可以很好地解释孔子欲应召的行为,所谓"新周"正是贬天子之意。  相似文献   

10.
典故,在《辞海》中的释义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典故,就是把一段古代传说或历史故事压缩成为一个句子或词组.它是古人写作中常用的  相似文献   

11.
《公羊的节日》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00年出版的小说。作者以多米尼加共和国独裁者特鲁希略被刺杀事件为背景,通过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采用“结构现实主义”小说的新颖结构,用丰富的语言技巧向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本文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公羊的节日》中历史与虚构相结合的叙述手法以及小说中三条结构主线及其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巴尔加斯·略萨和结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2.
《阿斗》是一部近似鲁迅《故事新编》的历史叙事类文本,它对三国历史别具一格的重写,与《故事新编》对传统"故事"的"新"说如出一辙,反映了不同时代作家对"历史"共同的思考与理解。然而,由于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和个性气质的差异,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并体现出不同的叙述风格。同时,《故事新编》是启蒙精神对传统思想的全盘否定,而《阿斗》则是对传统与启蒙的双重批判与继承,主张用道家自然主义精神疗治启蒙的"现代性"弊病。  相似文献   

13.
《蜃楼志》译者韩南以添加副文本为途径显性干预翻译叙事,利用序言解释作品成长主题、情节主线与互文特质,彰显原作文学价值,利用注释解释相关时空概念、人物典故与风俗制度,再现原作文化价值.解释性叙事干预是译者声音的体现,有助于深化读者理解、建构民族形象、丰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4.
敦煌俗文学里有一类是以散叙为主的通俗小说,实质上就是话本,但多数是说话人所抄的提纲式的底本.唐代早有“说话”这一项文娱活动.当时讲李娃故事的就称作《一枝花话》,见于元稹诗的附注.敦煌写卷中有一篇《庐山远公话》,明确地题作“话”,无疑是现存话本的早期形态.讲的是梁朝高僧慧远的故事,不过和《高僧传》里所记慧远事迹大不相同了.《远公话》铺叙了远公的许多神奇事迹,最奇特的是远公在庐山修行,遇到以白庄为首的一伙强盗,把远公掳去为奴.随后白庄又以五百贯钱的身价把远公卖给东都崔相公为奴.远公在崔相公家勤苦劳动,还给他们家里人讲《涅槃经》,感动了崔夫人及众家人.这时远公的徒孙道安来东都说法,远公请求去和他比赛讲解经义,问倒了道安,才说出自己原来是远公,因为前世替崔相公的前身作保,欠了白庄的前身五百贯钱没还,所以现世要给白庄作奴还债.于是崔相公奏报皇帝,迎接远公入宫供养.最后又回到庐山,归依上界.这个故事虽然宣扬佛法,然而正统的僧人并不承认它是事实.元代僧人普度在《庐山莲宗宝鉴》中指出《庐山成道记》有七处不合事实的地方,正和《庐山远公话》相同,可见这个话本只是一种通俗小说,而且直到元代还在流传不衰.  相似文献   

15.
《敦煌变文》由于其故事内容的差异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逻辑,不同的叙事逻辑又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叙事时空。《敦煌变文》的叙事时空总体来看呈现出强烈的超现实性特征,占多数篇幅的演唱佛经故事的敦煌变文,由于其叙事逻辑受到了佛教轮回思想以及三界空间的影响,其叙事呈现出了超现实的叙事时空特点,即便是演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敦煌变文作品,其叙事时序也往往不按正常时间的顺序,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叙事时空。  相似文献   

16.
叙事研究由于其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关注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学科领域,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旨在理解和阐释个人的教育生活经历.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从理论上探讨了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及其应用,论述了其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并思考了教育叙事研究存在的问题.教育叙事研究建立在建构主义和解释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将个人经历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社会关系相联系.加拿大学者Clandinin和Connelly将这一理论观念总结并提出了三维叙事研究空间理论.教育叙事研究注重研究者的个人定位及其与参与者的关系.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叙事或叙事构建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已确立的理论框架解读故事.教育叙事研究的评价标准、对故事的检视和研究主体的确定是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民间童话以独特的叙事手法传承着民族精神,《中国民间童话系列》和《格林童话》分别作为中德民间童话的代表,在叙事特征方面主要表现为:故事主题突出,弘扬真善美,惩治假恶丑;主人公性格特点鲜明夸张,对比强烈;故事语言明确直白,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由于中德文化差异,童话叙事具有不同的民族、阶级特色。  相似文献   

18.
谭家健先生《〈谷梁传〉叙事比论》以记得事详便是优点,似乎记得事详就等于文学性强,这是偏见,文学性是由多种因素构成和影响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绝不能仅仅以记得事详或写得字多为唯一判断标准.《春秋谷梁传》之宋楚泓之战、晋杀阳处父、楚屈完对齐桓公、柏举之战、殽之战之文学性明显优于《左传》之记载.  相似文献   

19.
如何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课题。沉浸式文旅演艺项目是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双创”的路径,并以天津张园《津门往事》与曹禺剧场《寻找戏剧家》为案例,得出:第一,沉浸式文旅演艺强调叙事视角,注重叙事的合逻辑性;第二,沉浸式文旅演艺强调故事与体验者的关系;第三,沉浸式文旅演艺强调故事的合理性与吸引力,以及依靠演员的表演水平,加之声光电等效果的应用;第四,沉浸式文旅演艺应充分运用科技力量,在演艺活动本身与服务环境中打造游客满意的内容与服务。基于此,本文对文化资源丰富但尚未开发的杨柳青古镇未来沉浸式文旅演艺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朱朱擅长调用视觉元素,他的诗充满视觉想象,具有绘画、电影般的视觉效果。《清河县》三部曲是朱朱洞悉视觉复杂性与神秘性的经典之作,既呈现了传统叙事没落后讲故事的新可能,也打开了关于他者、关于作者与文本及阅读者间的,许多值得玩味细思的空间。以《水浒传》《金瓶梅》提供的基本原型为形象素材,《清河县Ⅰ》充分利用镜头语言的惊颤效果,将不同视角的影像碎片重新组接为新的故事,以此折射人性欲望中被隐匿的细节。《清河县Ⅱ》则以潘金莲的表演为中心,更进一步地强化观看之谜局。《清河县Ⅲ》不再以叙说或丰富故事、激荡文本间的意义为主要目标,转而关注故事的创作本身,关注更广阔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从对瞬间经验的展演偏移至对永恒性的沉思。作为一首多视角、多声部、多层次的长诗,《清河县》不仅对视觉想象与语词力量多有探索,还见证了朱朱在个人诗歌写作史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