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新闻界》2015,(24):51-55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微信用户"点赞"功能使用情况,从个人满足、人际交往和群体交往三个维度考察用户的"点赞"行为动机。研究发现,用户"点赞"行为动机的强度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内容依赖、娱乐消遣、个人展现、表达多种感情和社交需求等5项,其中"对发表内容的肯定和认同态度"和"给他人情感上的关心和支持"为主要使用动机。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活方式的媒介化催生了“点赞”这一人际互动的新方式.微信朋友圈“点赞”因其传达意义的统一性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追捧.强关系网络下,基于微信的熟人社交模式,用户通过互赞享受着虚拟社会互动带来的满足感,“点赞”成为朋友圈中满足自身情感诉求的工具.但是“点赞”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用户的情绪化表达使得主体异化,进而导致了交往的非理性化.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点赞”的情感诉求,发现用户主体异化的情形,探讨“点赞”情绪异化表达和主体异化导致的交往非理性化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功能,理性使用社交媒体.  相似文献   

3.
社交网络的激烈竞争,使得"点赞"功能在各大社交网络应运而生。"点赞"的用户群集中在青少年,新颖的传播方式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方式。"点赞"操作便捷,但却传递着暧昧模糊的内涵,对青少年的人际传播产生了多重影响。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点赞"行为和点赞动因,透视"点赞"行为对青少年人际传播产生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月荣 《东南传播》2014,(11):101-103
本文试图以"点赞"功能为切入点,以传播学基础理论为框架,并从社会学、心理学出发,在对前人相关文献和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最新的数据资料,关注最新的互联网资讯,从而将"点赞"行为分解为信息共享、人际互动、语义生成三个环节,以此对其进行梳理。进而对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分析传播形态的兴起及发展趋势,在对过去网络中的人际传播进行剖析后,总结出当前网络人际传播的新形态,并分析了这种新型特征对于个人、群体、网络及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5.
与其他社会化媒体不同,微信朋友圈的出现,使其与用户的社交人际关系圈更为紧密。微信"点赞"逐渐成为一种人际社交方式,作为一种受众互动行为在社会流行。文章从"点赞"行为到用户"点赞"行为的心理解读,引出"点赞"行为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后对于"点赞"文化引发自身思考。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7,(2):70-74
情感化表达正在成为社交媒体主流叙事方式之一,探索社交媒体情感化表达的传播效果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这一传播策略,为营造更好的网络环境给予依据。本研究以微信公众号文章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性分析、假设检验及回归模型等方法逐步深入,发现仅情感化表达的正文对点赞量有显著作用,诉诸情感只能在情感上获取更多认同;标题情感化表达既不能扩大传播范围也不能提升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7.
近日微信版本又有更新,并为所有用户计算出朋友圈收到和送出的点赞总数,不少用户"晒"点赞也引发新一轮点赞潮。点赞是一种缘起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网络语言,国人的点赞习惯则只是近几年才广泛兴起。发展到今天,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和大多数新闻页面都附有点赞功能。"点赞"俨然已成为虚拟世界人际交往、态度表达的不二利器。赞美是人与人之间增进感情的重要手段,只是点赞真能达到促进感情的效果吗?今有点赞之交,古人则有妙语连珠。中国古人只能面对面或是用书信向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是相对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一种概念表述,它主要包括互联网即"第四媒体"和以智能手机等为载体的"第五媒体"。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广泛普及,逐渐成为其开阔知识视野、接受外界信息、表达个人意见和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媒介。同时我们看到,新媒体也给传统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新媒体给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社交网络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丧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丧文化"产生的原因、传播机制及对青年群体所带来的影响,就"丧文化"对青年成长和社会造成的冲击与影响进行反思,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社交网络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参与其中,这些用户既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本文以社交网络中出现的“点赞”现象为切入点,着眼于社交网络中传播活动的外部环境和传受双方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规律,探析社交网络用户“点赞”的传播心理及其所反映的传播规律. “强”“弱”关系交织下的传播环境 “弱关系”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  相似文献   

11.
《The like economy》一书问世以来,"点赞经济"一词获得了业界的关注。笔者在查找和分析了国内外一些社交网站的点赞活动实例后,得出了点赞经济的经济效益。笔者认为,"点赞热"触动集赞商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让点赞背后的客户信息具有相当价值。它不仅助力互联网金融时代,推动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也推进中国"O2O"经济模式的到来。在点赞经济这样一种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中,企业不仅控制了成本,达到了投入产出最大化,还与消费者之间重塑了一种健康的营销生态,顺应新媒体背景下商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交媒体自出现以来,以即时、便捷、互动等特征迅速横扫全球,其构建的社交网络更是给人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化,与此同时,给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社交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络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更加频繁紧密,但实际上却潜移默化地让人们越发孤独和焦虑.这种孤独不是个别行为,而是在网络环境的虚拟反馈下形成的群体性孤独.本文将从媒介批评角度,综合运用传播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对"群体性孤独"现象进行分析,重点探讨该现象背后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刘夏 《青年记者》2017,(4):74-75
随着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表达形态日趋多元,在讲求速度、效率的网络空间中,言论的表达方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从博客到微博的转变,正体现出人们对简洁、高效的沟通方式的追求.这种趋势发展到极致,便出现了以表情、符号代替文字交流,甚至无需撰写任何内容,只要单纯按下“赞”便可以表达个人思想的表达方式.而活跃账户数高达8.46亿、已成为大多数人不可或缺的社交应用软件——微信也具有“点赞”功能.使用者可以通过点击消息图标,对自己朋友圈中任一位好友所分享的文章或图片进行点赞.这种手指轻轻一按就可以与消息发布者实现互动的交流模式能够使用户轻松、便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已成为微信的热门功能,但也引发了许多值得探讨的法律问题.接下来,笔者将主要围绕微信点赞、集赞所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4.
数字媒介时代,现实社会的差序格局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语境中被重塑,处于“社会中间态”的青年群体也在多重关系的张力间陷于“点赞还是不点赞”的精神内耗。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40名研究对象访谈结果的编码分析,构建出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背后的关系回嵌模型。研究发现,以基缘关系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和地方网络,发生了数字化的位移,并在数字交往中获得发展后,反作用于现实关系网络,人际关系在此种螺旋式的回嵌循环中被重塑。集权力差序、人情礼仪、工具与情感交往于一身的朋友圈场域作为关系文化的“规训场”对点赞行为造成干涉,协同媒介技术加剧了数字交往的平等性悖论,裂变出主动点、被动点、不点等多种点赞样态。从点到不点既是青年主体化“由外向内”的模式转向,更是其社交主体性由顺从到抗争的本我回归。  相似文献   

15.
张丽婷 《视听》2022,(5):144-147
无所不在的数字连接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个体的社交链,为其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但过度连接也带来了社交倦怠、信息过载等不良影响.线上过度连接给线下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内在感受和外在行为两方面因素.个体要想获得正当的、自由的"断连"权利,就要以个体间的数字包容为前提,对他人的"断连"行为予以一定的包容和尊重.同时,可...  相似文献   

16.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变化长期保持着与人们社会关系和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随着社交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嵌入,朋友圈点赞成为网络化社会情境中人际互动的重要方式。点赞作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技巧成为了线上社会关系连接的重要传播节点,也改变了现实条件下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社会交往的模式,在人际互动的实践中消弭了现实生活中环境、时空和文化的隔阂,诉诸于媒介符号,形式化了真实世界里不规则的社会交往形态,是社交行为异质化的体现,带来了媒介环境下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异化。本文总结了朋友圈点赞导致社会交往异化的社会心理动因、异化表征和具体表现及影响,认为看似自由浅易的社交符号却在朋友圈的交往实践中被赋予多维丰富的内涵,演绎出复杂深邃的互动关系,致使人际互动的完成和社会关系的维系也在新的沟通共识下发生异化与突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交网络媒体的兴起,在QQ空间说说、微信、微博和贴吧等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点赞行为,网友们借助点击大拇指或者红心按钮这一便捷动作来表达对于信息内容的复杂态度。如今,"点赞族"已经遍布各大社交平台,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任何现象的流行化都有其原因,"点赞"之所以在极短时间内成为一种风潮,为大家所接收和使用,与现今网络的快餐文化环境以及人类复杂的社交心理不无关联,正是碎片化的交流环境和人际互动的心理需要这双重因素的影响催生了"点赞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批评了社交网络带来的社会参与热浪和社会平等想象,研究认为,社交网络朝着高度集中趋势迈进,伴随着流量和社会关系越来越集中,人们由此深受网络霸屏的影响,同时也呈现了与之连带的"谷歌政体"式的信徒和对西方话语的自愿支持。在人们社交网络虚拟化之后,社交网络传播的外相带来的社交网络神话化做法,持续的网络传播集中化为社会参与带来新问题。社交网络传播集中化的事实,凸显了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同时也昭示着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网络社交平台是人们生产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媒介,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集群行为是社会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现如今,"理性吃瓜"一词的高频出现,反映了网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展现了新的社交媒体集群行为方式以及"后"集群行为过程中网民自我理性建设的尝试,对稳定社会结构、维护社会关系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印尧  陈华 《东南传播》2021,(9):123-126
媒介技术融合的演进使得"媒体"一词的概念日益宽泛,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分析的运用促进了用户与媒体传播的对等平衡性.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的发展重构了社会的传播生态和连接逻辑,洞察用户情绪、建构用户场景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关键性思维方式.从用户定位到社群场景建构的演绎成为互联网思维下提升传播效果的最有效路径,传播技术的演进创造出新的传播形态,社交媒体的连接将人们在网络空间重新集聚,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空间交流存在的时空距离以及身份差异带来的群体区隔.移动App基于用户使用惯习和分享动机的数据分析,建构了一种基于移动社交的全新社群模式.本文基于对网易云音乐App的媒介经营管理和社群营造体系的分析,探讨新媒体传播对网络社群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