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夏鼐《〈敦煌石室画像题识〉后记》一文原载《文物周刊》第93期,《夏鼐文集》未收,学界基本上未曾给予关注。《夏鼐日记》中记载了该文的撰写缘起及发表始末。整体而言,夏鼐对史岩《敦煌石室画像题识》一书评价不是很高,但对向达抄录的题识评价甚高。该文采用"互证"的研究方法,对《敦煌石室画像题识》进行补正,力求得出客观、正确、全面的结论,反映了夏鼐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该文为相关研究提拱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如敦煌洞窟编号等重要问题,夏鼐文中提出的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该文的主要材料是抗日战争期间夏鼐在敦煌考察、发掘所得,反映了他不怕困难、忠于学术的精神,亦反映了他与向达、劳斡交谊的点滴。作为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夏鼐对敦煌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夏鼐非夏鼎     
初志贤  王密林 《传媒》2003,(5):22-22
2002年11月17日某报转载了新华社兰州11月16日的一篇电讯稿,在这篇题为《专家认定唐代“玉门关”应在甘肃》一文中有“20世纪4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夏鼎、向达率西北科学考察团”和“夏鼎、向达的推断是正确的”文字。笔者认为,文中两次出现的“夏鼎”当是“夏鼐”之误。 鼐,音nai,意为大鼎。夏鼐(1910-1985),字作铭,浙江温州人,中国著名的考  相似文献   

3.
正1985年6月19日,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消息传来,一位时年86岁的老者挥泪撰写挽联《哭夏鼐学弟》:"讲授茅茨,早识茂才,天祝奈何先我去。通邮邃古,谁继绝学,才难岂为一人哀。"这位老者便是历史学家、哲学史家以及书法家王蘧常,而逝者夏鼐是他早年在光华大学附属中学任教时的得意门生。  相似文献   

4.
记得前些年,上海曾经出版过陈左高先生的《中国日记略史》一书。现在我想,如果陈先生要修订这部书,或者今后有别人再写中国日记史的话,那么,2011年的7月是肯定应该大写一笔的。因为,就在这个火热的月份,京沪两地分别出版了分量特别厚重、学术价值特别高的两部日记巨著——《王伯祥日记》和《夏鼐日记》。  相似文献   

5.
书海擷采     
鲁迅与书倪墨炎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0.84元本书介绍了鲁迅先生如何办出版社、编刊物、做编辑工作、培养人才,以及为自己及别人写序跋的情况,是我们编辑人员极好的学习材料。吴晗的学术生涯夏鼐苏双碧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0.71元本书介绍了吴晗先生的治学经验及为人之道,对于我们加强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物报》读者投票选出的二十世纪文博考古最佳图书二十世纪文博考古最佳论著 :《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杨鸿勋著 ,文物出版社出版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苏秉琦著 ,文物出版社出版 )《江南园林论》(杨鸿勋著 ,台湾南天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著 ,科学出版社出版 )《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著 ,科学出版社出版 )《考古学论文集》(陈梦家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苏东海著 ,文物出版社出版 )《考古学和科技史》(夏鼐著 ,科学出版社出版 )《美术考古学导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图书评论》2010,(8):70-70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辉煌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开创了“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局面。本书以中研院从组建到迁往台湾这段历史为线索,描述了蔡元培、傅斯年、陶孟和、陈寅恪、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夏鼐、曾昭熵、游寿、胡适等知识分子在乱离之世为学术的自由和进步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着重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研院人文科学研究所及相关人员,由南京到四川李庄万里流亡的苦难历程,生动再现了傅斯年、梁思永以及与之相关的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流学者,在艰难困苦中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执着于学术事业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8.
他生前有不少公案,比如关于拆除北京牌楼与梁思成、林徽因的争论,比如整风反右运动中与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的分歧,比如挖掘明十三陵定陵与郑振铎、夏鼐的争议,以及“海瑞罢官”所牵出的是是非非. 百年言论史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论政与从政的平衡,也就是知识分子与政治政府的关系处理.显然,在吴晗身上,这一议题的答卷并不理想.但这,并不能抹杀吴晗在言论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1949年 10月中央政府成立 ,全国文物工作归口于中央文化部 ,主管人为郑振铎先生。郑先生分别与向达、王天木、夏鼐、苏秉琦诸先生交换了意见 ,反映了郑先生组局的人事原则。这是当时郑、夏、苏致王先生手示五通 ,为研究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历史提供了原始资料。天木兄 :连得两长信 ,我悉一切。关于中央博物馆事 ,我们的意见 ,都以为应该维持现状 ,即使暂时不能大加扩充 ,也绝对地不会缩小也。陶孟和先生 ① 今日南下 ,已将此意托他向曾小姐 ② 传达。我也许不久南下 ,不过 ,日期未能确定耳。我现在暂时负责文物局 ,局分三处 ,一图书馆处 ,二…  相似文献   

10.
一梁启超当年在谈到中国历史的研究时曾说过,根据中国的历史的发展,研究中国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及“世界的中国”三个阶段。所谓“中国的中国”的研究阶段是指中国的先秦史,  相似文献   

11.
周鸿雁 《大观周刊》2012,(16):146-146,148
20世纪70年代日中邦交正常化后,大量的日本游客来到中国,在震惊于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的同时,开始关注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希望能够更加立体地了解一个发展中的中国。作为中国文化传播最主要方式的汉语日益受到日本国人的重视,人们希望通过汉语的学习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和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2.
徐黎黎 《大观周刊》2011,(29):92-93
世界动漫蓬勃发展,中国动漫的发展几乎是停滞不前,针对中国动漫的发展现状和中国动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动漫的出路。中国动漫应该改进观念,创作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发展中国动漫的关键是国家的支持和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许倬云的笔下,中国依次呈现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及世界的中国。"如此流转延展,正如古老的长江黄河,源于高山,归于大海,遂与天下众流无所区别。  相似文献   

14.
张革 《新闻实践》2006,(6):F0002-F0002
当下,中国元素是时尚。或许是因为缘起那颗“中国印”,或许是因为国外设计圈的推波助澜。什么才是中国元素?陈凯歌的京剧身段是中国元素; 张艺谋的黄土高坡是中国元素;李安的风动竹林是中国元素,……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延续到我们现代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新兴的网络文学IP剧文化在东南亚得到了广泛的流行与传播,分析中国数字出版与网络文学IP剧融合在东南亚的现存问题,提出解决路径,有利于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和中国智慧,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民心,提高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电视广告已经走过30多年的风雨历程。期间,中国电视广告与中国经济一道腾飞,为中国品牌的有效传播、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基础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中国电视广告的发展长卷中,中国电视广告人在艰难曲折中不断探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广告传奇。2013年,中国广告长城奖.广告主奖组委会联合中国广告协会电视分会特别推出"中国电视媒介人物奖评选"活动,旨在表彰推动中国电视广告行业发展的影响力人物。本期专题聚焦荣获中国电视媒介人物奖.台长奖的13位传媒领袖,让我们共同回顾他们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元素不仅仅是中国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更是中国的代言词,他不仅蕴含博大精深文化内涵,还能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打上一个厚重的价值标签。中国人用中国元素用的是深厚的中国情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历史研究方法,从国际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交流的角度,阐述中国图书馆学国际化和国际图书馆学中国化的发展变化历程,认为近一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学思想发展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国际图书馆标准的中国化、国际信息技术的中国化和国际图书馆理念的中国化三个层面,建议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应该在国际上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宣传中国图书馆学思想,推广中国图书馆界的创新,共同促进全球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19.
施华 《新闻前哨》2010,(7):28-30
中国水运报刊社是由中国水运报和中国水运杂志于1998年合并组建的,目前有"一报一刊"和三个网站,即中国水运报、中国水运杂志和中国水运网、中国水运研究网、中国航行通告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跃升、国际影响的显著增强,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成为国内外许多人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人在思考,中国现在走的到底是什么道路?中国未来之路将走向何方?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的新著《中国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