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洋务派洋务派是指清朝末年买办化的封建官僚统治集团。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为了镇压农民革命,曾大批使用洋枪洋炮。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他们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主张依靠外国援助,编练新式海、陆军,兴建新式军用、民用工厂,用来巩固封建统治。当时人们把以上这些叫做“办洋务”,这部分统治者也就被称作“洋务派”。洋务派的主要人物,在清政府中央有奕诉,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当权派中与外国侵略势力关系密切,并带有很大买办成份的封建官僚。  相似文献   

2.
左宗棠不但是主张学习西方,抵抗外国侵略的爱国者,而且他的洋务思想也带有资本主义的倾向。他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能扮演这样一种角色,那是由我国近代社会特殊条件决定的。我国近代史的开始,首先面临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出于反侵略的需要,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学习西方技术以御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张并实行仿效“西法”创办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主要是为了镇压革命,同时也有防范和抵制外国侵略的意思。外国近代技术的发生与发展是直接与资本主义相联系  相似文献   

3.
【专题纵览】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过许多社会进步思潮,有地主阶级的新思想、洋务思想,有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等,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实现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方面,即所谓的“器物”层次。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洋务派为解决内忧外患,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4.
冯桂芬是学术界争议颇大的人物。关于他的思想的评价,大体有三种意见:有的把冯桂芬视为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有的认为冯桂芬属于洋务派,亦即反动的、卖国的思想家;有的把冯桂芬划归“早期维新派”。笔者认为,冯桂芬是洋务思潮的开先声者与洋务思潮起始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洋务派纲领的首先提出者,并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洋务派纲领的首先提出者我们评价冯桂芬的思想主要依据其代表作《校 庐抗议》。据《显志堂稿·吴云序》称,是书为冯桂芬1860年避居沪上所作,成于1861年。此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不…  相似文献   

5.
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改革派兴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旨在“求强、求富”的向西方学习的大规模的洋务运动。投身该运动的洋务派官僚动机各异,政绩有别,时间先后也各不相同。但综观整场运动,可以明显看出,洋务前辈左宗棠与后起之秀张之洞在师夷观上却惊人的相似。本文试从两人师夷的动机和洋务实绩等几方面加以分析论证,并阐明对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再从张之洞看洋务教育的终结李剑萍本文主要想就洋务教育的终结标志、洋务教育与维新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学习心得,以求方家指正。洋务教育“洋务教育”这个概念,迄今尚未准确定义。一般讲,洋务教育就是指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教育事业。所谓洋务派,...  相似文献   

7.
"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的教育思潮,也是洋务派兴办洋务学堂的宗旨。"中体"与"西用"的矛盾贯穿着洋务学堂的发展,支配着洋务学堂的发展形式,其办学模式呈现出不中不西、新旧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的教育思潮,也是洋务派兴办洋务学堂的宗旨。"中体"与"西用"的矛盾贯穿着洋务学堂的发展,支配着洋务学堂的发展形式,其办学模式呈现出不中不西、新旧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洋务”一词是从“夷务”演变而来的.“夷务”或“洋务”的含义本来是相同的,即指外国的侵略及由此引起的中外战争和交涉.“借法”则是洋务派倡导的自强、新政、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新式练兵、科学技术,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派遣留学生、兴办学堂等.  相似文献   

10.
关于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派思想的关系,学术界意见很不一致。在19世纪60至90年代初,中国社会出现和存在一种新思潮,这就是洋务思潮,早期维新思想和洋务派思想构成了这个思潮的左右翼。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以曾、左、李、张为首的洋务派是以林、龚、魏为代表的改革派的继承者。洋务派不仅在实践过程中继承了改革派的“经世致用”思想,且将其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洋务实践活动。改革派的“师夷长技”的概念在洋务派那里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师夷”的目的已不只是为了“制夷”,更是将其作为“自强”的手段。洋务派所倡导的“西学”概念较之改革派的“西技”又更深入了很多。因此,洋务派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一位不容忽视的洋务思想家——马丕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经历了三十余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影响十分重大的运动。在这一运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无疑会出现许多洋务派人物。但是,迄今为止,除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著名洋务首领外,不少洋务派人物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甚至被排除于洋务派之列。马丕瑶便是其中之一。其实,马丕瑶是一位不容忽视的洋务思想家。他的洋务思想明确、系统,一些方面还具有自己的特征,是洋务运动后期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认真探讨他的洋务思想,对洋务运动史研究的深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洋务运动的有关问题展开了争论,诸如对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的阶级基础;洋务运动的性质作用;洋务运动的分期演变;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洋务运动的产生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关系;洋务运动军用企业的性质作用;洋务民用企业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洋务派海军建设的目的作用;洋务运动的最终结局等等都存在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为了使大家更好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我就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作一些介绍: 一、洋务运动的产生及性质长期以来,不少论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或称“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中后期,清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巩同封建政权、应付国外压力,发起了旨在"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派据此创办新式学堂、设置新式课程、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洋务派的这些教育活动也影响着中国近代的小学教育,促进了小学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5.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十九世纪中后期在中国风行的一种社会思潮,也是这一时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利用国家权力,推行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政策的指导思想。中国人学习西方并不是洋务派首倡。但洋务派通过洋务运动把自明末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中萌生起来的这种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洋务运动是指 19世纪 60年代到 90年代洋务派大规模创办洋务事业的活动,它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而掀起的自救运动。过去对它的评价颇有微词。但历史评价必须充分关注历史运动的总趋向。洋务运动涉及的范围相当广,主要包括: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民用工业、创办报刊学堂、派遣留学生等。虽然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历史功绩,应该说洋务运动大体上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造就了一…  相似文献   

17.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中国近代史上地主阶级中一部分开明人物,仿照外国资本主义军事、经济、教育的办法来维护封建制度,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些抵制作用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教育改革,在封建制度上打开了一个...  相似文献   

18.
对冯桂芬的思想,史学界有着不同评价:代表着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洋务派即地主买办阶级;代表地主阶级改革派。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冯桂芬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笔者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洋务派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以“西文”、“西艺”为主要内容的洋务教育也相继问世。由于洋务教育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而展开的,所以其问世伊始便伴随着“中体”与“西学”之间的矛盾和“中学”与“西学”之间的两难选择。“中体西用”的教育模式是以引入“西学”保存“中体”而展开,却以打破“中体”而告终。  相似文献   

20.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