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自产生之日起,不同的哲学家对历史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作为哲学现代转向的重要根基。历史主义成为研究问题的重要原则与方法。马克思哲学是哲学转向的一部分,其在运用历史主义的基础上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分析,阐述了他的历史主义方法及其内涵和本质,比较了他的历史主义与以往历史主义的不同。在现实的实践活动基础上解决了历史主义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揭示了被本质思维掩盖的“历史”自身,为现实生活世界寻求确定性依据,为作为人类理想生活的共产主义寻找必然性,在历史与实践的客观性上弥合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2.
刘晨载 《美育学刊》2020,11(1):I0007-I0007
美国著名批评家、艺术史家迈克尔·弗雷德的艺术史经典《专注性与剧场性: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于2019年10月出版,“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又添一本新译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曾于2013年出版弗雷德的第一部中文译本《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如今这部译著的出版,弗雷德艺术研究的面貌在中文语境里正逐渐变得清晰。  相似文献   

3.
艺术史的人文性质首先体现于其与历史的密切关联。一方面,艺术史源于历史意识对艺术的灌注;另一方面,艺术史以感性的方式储存着历史的信息,对于理解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艺术史由具体的艺术作品构成,所以关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经验不仅是艺术史得以建构的基础,同时也构成了其人文性质的另一维度。艺术史是艺术作品的序列化、审美经验的系统化,以艺术史为线索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有利于建立系统性的审美经验和形式感知,从而促进学习者审美素养的提高。而艺术史与历史的亲缘关系及其体验性,可使学习者了解并参与传统,进而提升其人文素养。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艺术史成为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作为文化圆周上的一个扇面,它的深处潜埋着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十”字既是基督教神学信仰的象征,又是《圣经》文化的深层结构代码:它具有超时空、跨文化的语用特征,体现了基督教《圣经》最基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具有生成基督教神学体系的文化功能。“十”字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精神见之于现象的自然历史说、社会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论,包含着对立统一的思维构成原则,蕴涵着人类在时空两个维度上欲求超越自我的双重努力。  相似文献   

5.
杜尚凭着他超人的智慧和彻底地为艺术而反艺术的追求,在20世纪初将西方艺术史的进程拉到了一个转折点上。通过对杜尚本人生活经历、主要的艺术主张,以及与达达主义和波普艺术关系的阐释呈现杜尚的艺术特质和艺术精神。在这种呈现中,杜尚常被人忽略的作品——《拉锐街11号的门》显示出丰富的隐喻意味,因此,在试图展现杜尚艺术特质和艺术精神的同时,也对《拉锐街11号的门》在杜尚艺术生命中的隐喻意味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6.
秦韵佳 《美育学刊》2023,(2):102-111
以艺术批评家身份闻名于世的罗杰·弗莱,最初是以意大利早期艺术研究赢得学界声誉的。虽然他后来转而致力于艺术批评,但是意大利早期艺术一直没有离开他的视野,并对他的艺术批评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帮助。专著《乔凡尼·贝利尼》即是弗莱意大利早期绘画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弗莱早年的意大利艺术研究和写作,与剑桥大学的教育推广运动密切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重作品分析的研究风格和表述方式。特殊的产生背景、独特的眼光和富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赋予了这部著作双重意义:它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贝利尼绘画的崭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审视弗莱的艺术批评及其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维度。  相似文献   

7.
作为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艺术史课程,由于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机制的影响,缺乏观念与方法的创新,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应在艺术史的教学中加强历史文化的渗透,进行中西比较,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从多元的文化视角对艺术现象进行分析讲解,从而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8.
朱璟 《美育学刊》2024,(1):27-32
“丰厚的感性”由杜卫首倡,是对调和人性的美育传统在当代所作的承续。此提法实际上为艺术史登上当代美育舞台并充当重要角色做好了出场准备。因为感性之丰厚主要体现在其精神维度和人文属性,这必然依赖于后天教育尤其是艺术史的熏陶。艺术史将生动具体的艺术作品直接与人的感性经验相接,同时又拓宽了感性经验的跨度,延展了其厚度,对于培育感性的丰厚具有重要价值。由艺术史学者白谦慎所举的一个例子展开讨论,可以发现,“丰厚的感性”在现实中“薄发”为一种自然直观、自由敏锐的审美判断。艺术史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显明“化”的本体,对这种审美判断的形成机制有圆成之功。  相似文献   

9.
周秦汉唐是华夏民族奠基和重要而辉煌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广阔的疆域、共同的文化(即“汉文化”)以及使中国具有广泛国际性影响的文明古国的地位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的。具有巨大历史魅力的周秦汉唐文化是以古长安为中心的,对于身处其地的文史工作者来说,深化周秦汉唐史研究是历史赋予的任务。如何深化周秦汉唐史研究?愚以为应该突破以往政治史、事件史、农民革命史等固有模式而转向重视文化史,并且力求把历史与文化的研究统一起来,从文化视野来透视历史,在历史的具体过程中来展现文化。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拓宽视野,更新方法以深化研究。在这方面,西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崛起的文化历史主义方法是应该予以重视和借鉴的。文化历史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瑞士文化史家布克哈特曾说:“在通常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身处展厅被作品包围之时,立刻就察觉到自身艺术史知识的匮乏和苍白,总有大量的作品溢出艺术史的坐标之外。就保留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言,艺术批评无疑是最佳的写作文体。就艺术史的写作来说,风格史的写作与作品的关系是最直接而密切的。然而经过了文化史和社会学的洗礼之后,以作品为中心的艺术史书写如何展开?观看那些不在聚光灯下的作品的视觉经验,冲击着占据我们头脑的艺术史知识,也刺激着我们寻求一种新的讲述历史的方式一一用一种更宏阔的目光,超越流派的限制,重新梳理和描述风格的演变进程。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带来一种新的观看和进入历史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战争题材小说受新历史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用民间性解构庙堂政治视野中的主流正史特别是历史教科书的党史标准,按民间的历史意识叙述当代人“心中的战争故事”及其对历史的当下感悟,形成关于战争历史的另一种写法。一新历史主义的称谓源于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否认历史的绝对客观性是其核心观点之一。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已经消逝的“过去”,不可能以原有的面貌和方式向当代  相似文献   

12.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与人类文化史一样久远。“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人类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类的文化活动。但是严格地说,人类是到了有自己的意识观念,即对自己的意识有了意识之后,才真正开始了文化的历史”。人类的宗教意识就是这种对自己意识的意识。正如任继愈先生所说:“宗教、迷信、神权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避免的现象,迄今还没有发现过有哪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设计,可以说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设计的历史。设计总是与特定的历史形态紧密相连,它不仅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同时还表达了一个社会的哲学思想、意识形态和复杂的文化现象,并以物质的方式承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本文在梳理中西方艺术设计史发展轨迹的同时,还将两种不同的轨迹进行比较研究,并深入解析背后的人文与思想背景,揭示其轨迹差异背后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维克多·斯托伊奇塔对“拟像”进行了艺术人类学的全面考释,他认为“拟像”是西方模仿史之外的一种边缘现象,即图像被感知为某种“实存”而非模拟物,它既没有被柏拉图的哲学驱逐,也非鲍德里亚所揭示的现代性的巨大骗局,“拟像”的发展史是围绕起源神话——皮格马利翁神话建构起来的。通过文本以及视觉材料研究的人类学路径,结合哲学层面对德勒兹差异原则的吸收,斯托伊奇塔破除了长久以来关于图像的“生/死、真实/虚假、原型/摹本(替身)”二元对立,强调了“图像”自身的能动性与异质性,以及图像与根植语境共同形成的变动能量网络,从而贡献了一种模仿史之外的关于“生机—联动图体”的图像认知转向。  相似文献   

15.
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声乐艺术实践也在不断的衍变。“民族唱法”就是当今我国声乐乐坛盛行的一 种演唱艺术流派。虽然对于这种演唱方法的称谓或界定还存在不同看法,但这种演唱方法却客观存在于我国的歌唱艺术实践中。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大国,各种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了各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初兴起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哲学流派。托马斯.库恩是第一个系统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他的最大理论建树在于提出了"范式"这个概念。基于范式学说,库恩提出了一种与逻辑主义主张截然不同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这个模式推动着历史科学主义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柯林武德的“历史重演”论,是“历史是过去经验在史家头脑中的重演”。他强调历史事件是人思想的产物,“思想”能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演。了解人的思想,才能真正了解历史。史家重演古人的思想时,必须把过去、现在统一起来。今天,更加需要强调重演论的“重演”,从而把这种“历史的艺术”应用到历史研究中,成为“艺术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张昕怡 《美育学刊》2020,11(2):I0005-I0005
“意境”几乎是中国艺术理论中最复杂的范畴,一直是文艺理论界争鸣的热点,其内涵至今仍然在不断丰富中。目前学界关于“意境”研究集中于四个维度:意境史研究、多学科多视角的意境研究、文艺作品的意境研究、“意境”的学科建构。恽寿平在清代被公认为花鸟画第一大家,清初山水六家之一,他的《南田画跋》论思想之精湛、语言之诗情画意,清代画论无出其右。恽寿平的意境观念在中国画论之意境论中处于开创地位,在意境观念史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闵靖阳的专著《“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在恽寿平意境观念的研究中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之功,丰富了“意境”的学科建构。  相似文献   

19.
杨祝媛 《职大学报》2009,(2):2-4,14
女性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创作潮流,女作家们纷纷重新解读历史,揭示被传统历史叙事遮蔽的女性生存状况.在新历史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影响下,既有从旧历史观念到新历史观念的嬗变,也包含着从男性历史书写到女性历史撰写的转移.女性作为历史的主角,在叙事立场、叙事方式上对传统的历史叙事都有较大突破;而其构筑的母系史家族史更是展现女性精神困境、心灵冲撞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女性新历史小说还深刻反思了男权文化缺失与女性自我救赎的艰难.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审美等也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地域文化。徽州壁画是徽州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徽州文化艺术的核心,也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徽州壁画的历史成因与历史价值,并从造型特点、艺术风格与内容寓意三方面探讨了徽州壁画创作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