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提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确定教学内容,加强经典阅读,融入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多元考核方式等。  相似文献   

2.
文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阅读文学经典,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继承和传承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文学经典阅读具有突出的价值和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对学生各方面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智慧结晶,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义务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必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所戏曲专业院校,通过戏曲高级人才的培养、戏曲艺术理论的研究和戏曲文化的传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更应该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弘扬戏曲文化的历史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经典文学是能经受住历史和时代考验的作品,具有权威性、思想性和特殊性的时代意义。经典文学能够体现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人们通过阅读经典文学可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学生学习经典文学,是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将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融合,更好地推动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作为国民教育最高机构,高校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培养造就大量人才,其科学研究是实现传统文化“两创”的中坚力量,社会服务在传统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牢固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充分认识独特优势所在,通过培养文化传人、推进科研创新、引领文化建设、开展对外交流等有力举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其不断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如今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民族自豪感。阅读经典,是对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文化浸润的最佳途径,也是培育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肥沃"土壤"。一、阅读"教材经典",激发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瑰宝,爱国主义精神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当代青年努力奋斗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文化基因的融入需要把握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整合方法的使用,归纳出优秀爱国主义文化丰富内涵,提炼出优秀爱国主义文化民族特质,融入优秀爱国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实践方向和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而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吸收、消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这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创新传承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起全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之根。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共富、天人合一等养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更有深度、厚度,引导中华民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大学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为高校必须要重视的问题。高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应统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三大课堂",建立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路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道路方向,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助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二者相结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不动摇,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真理力量和方法论指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滋养和原典支撑。新时代,要完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体系,在实践路径上完善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根与魂。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还是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校美育工作,应坚持正确导向,传承文化经典;结合时代要求,力求浸润无声;尊重教育规律,满足迎合学生需求;整体协同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等。其实施路径包括: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挥美育的铸魂功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弘扬美育的教化力量;提高创造创新能力,彰显美育的育人价值等。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振兴民族魂,实现中国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经典古诗文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将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巧妙地契合来引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弘扬传统文化。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显论述高中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91):20-21
随着我国的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我们的重要发展目标,而复兴的重要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学校是传播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地在校园中传播开来,走进校园中,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在具体的传承思路、模式、方法等方面,文章做出了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之魂,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及传承。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国内外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外来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冲击,推动了传统形态的转变。鉴于这一实际情况,必须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彰显中华文化的风华和魅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及影响力。本文将围绕着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得以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而且是民族自信、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探讨在社区教育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总结在社区教育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经验,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实现路径,以期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肩负着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家国情怀和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重任。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体制,改进学校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以养成教育与道德实践、课程文化引导与研学游体验、环境育人与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育模式创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医科院校通识教育理念实践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识教育理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建与传播提供了有益思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需以"经典"为核心,凸显医科院校特色。课程对外传播需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为指导,遵循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切实提高文化鉴别力,通过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壮大文化产业、实现理论创新等途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