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施用化学肥料是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施肥不当和肥料利用率不高等原因,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和对环境的污染。近十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随化肥施用量增加而增长,但单位肥料增产率却随化肥施用量增加而明显递减,究其原因是肥料养分配比及释放不合理致使肥料利用率低。缓释肥料能有效控制养分释放速度,延长肥效期,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能极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本试验表明,硫包衣缓释BB肥的养分配比及释放方式较常规肥料更能够为玉米生长提供可靠而有效养分供应,产量增幅可达4.1%,亩增加经济效益26.58元,增产增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及污水灌溉行为造成了农村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在农村水环境污染源中,种植业面源污染占有非常高的比例.论文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从化肥污染、农药污染、污水灌溉三个角度分析了种植业水环境面源污染的现状,并指出种植业水环境面源污染的危害,在此基础上从立法、宣传教育、农业污染优先控制区划分以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提出了防治种植业水环境面源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城乡差异较大、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背景下,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将持续存在;而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非农转移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及其成本上升必然引发农业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基于2004—2015年我国粮食主要种植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引致的农业生产要素替代问题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化肥施用过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三大粮食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均已超过了经济意义上的最优施用量,存在“经济过量”问题;由于劳动力成本增长远高于化肥价格增长,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导致农民化肥施用过量的重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化肥施用之间存在要素替代关系.因此,只有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导致的化肥过量施用和农业生产要素低效配置问题.  相似文献   

4.
结合农业生态系统特征,以实例展示了在仅有短期有限野外监测数据及少量野外试验条件下,通过合理概化、参数分步识别与过程综合分析等,使模型识别的可靠性提高,成功地建立了农业生态系统地下水氮面源污染数值模型,并反演出表征农业氮面源污染特征的地下水入渗补给强度和氮补给量.本研究对定量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地下水氮面源污染,特别是对野外基本调查工作部署与根据有限的基本数据较好地模拟识别特征参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天水农村面源污染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农膜和畜禽废物废水.从经济政策和管理的角度分析了面源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密度大,总体需求促使农业投入增加;农村居民环境意识淡薄;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环保监管缺失,环保机构及法规不健全.提出了控制面源污染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对纸厂乡前进村的水污染源和水质现状进行了调查,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COD、BOD5、SS、NH3-N、TP等,并对污水产生量进行了估算,提出了水污染防治措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保护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采用降雨-径流过程同步流量和浓度监测方法,对柴河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区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效果初步评价.通过降雨事件下河道水量、水质的全过程分析计算,表明降雨-径流过程同步流量和浓度监测方法适用于区域面源污染负荷的定量估算.同时,以2010年为基准年,可计算出2011年柴河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在降雨过程中对氮、磷污染物的削减率分别为49.60%、51.87%.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施肥对播种当年短芒老芒麦(Elymusbreviaristatum)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当年短芒老芒麦种子能够成熟;施N比施P更有利于短芒老芒麦叶面积的增加、干物质的积累,且施N后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明显比施P的高,而N、P合施后会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其中以N75.0kg/hm2和P37.5kg/hm2组合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施辣椒"2+X"田间试验[1],掌握辣椒最佳施肥量,构建辣椒优质适产施肥技术体系,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辣椒对氮素依赖性较大,辣椒施用氮肥具有很好的增产效果;优化氮区(N:P:K=18:8:12)辣椒产量高于常规施肥区(N:P:K=20:8:5)产量;以优化氮区为基础,辣椒产量与施氮水平(无氮区、70%优化氮区、优化氮区、130%优化氮区)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西南地区某城市污染指标发现该城市被氮、磷和化学需氧量污染严重,中小型水源地水环境主要受到生活污水、农业面源、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染,还受到城市水源环境监测管理的影响,并提出了对西南地区中小型水源地隔离防护、点源控制、农业面源、水土流失控制工程、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不同培肥措施对黔东几种土类土壤腐殖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或粮肥轮作、间种配施化肥均能提高黄壤土类黄泥土、黄红壤土类黄红泥土和潮土类潮泥土的有机质、腐殖质和活性腐殖质含量,其中胡敏酸、富里酸也相应地增加,但以粮肥轮作、间种配施化肥的培肥效果最好。粮肥轮作、间种配施化肥还能提高土壤腐殖质的胡/富比值。各处理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土壤耕层,但以0-50cm土层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论新疆可持续农业中化肥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肥料的增产作用 ,有资料表明 ,新疆 195 5— 1997年的化肥施用量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r=0 .96 1.目前 ,新疆土壤中钾的含量出现明显的入不敷出 ,部分农田出现亏缺。在新疆农业的持续发展中 ,应加强农田养分投入的宏观调控 ,积极发展作物专用复混肥的生产和应用 ,加快新疆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研究应用 ,促进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坡缕石包衣尿素对春小麦产量与后效的影响及其生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坡缕石包衣尿素对春小麦产量与后效影响的盆栽试验,并评价了其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坡缕石包衣尿素在春小麦上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使其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千粒重和穗粒数均有明显增加.能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有利于肥力后效的提高.坡缕石可作为肥料包衣材料应用,能达到肥料缓释之目的,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滨海地区土壤重金属Cr,Cu,Pb和Zn的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上海市临港新城土壤生态,从临港新城主城区及周边地区31处采集土壤,测定土壤中Cr,Cu,Pb和Zn等4种重金属元素的地理分布特征,并利用单项污染指数和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4种金属的污染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4种金属元素含量由沿海至内陆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深层土壤中Cr和Pb含量由沿海至内陆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产水足迹这一视角为研究区域农业空间资源要素匹配提供了新思路。以天山北麓农产品主产区15个县市为例,运用定量分析模型和GIS可视化技术,测算差异指数和不平衡指数,并进行水足迹与农业生产各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7年区域内部水足迹指数不平衡且具有波动性,呈现出中部高、东西部偏低的空间格局。区域农业生产优势度整体上呈现出“中部高,东西低”的宏观态势,东中西地区分异趋于弱化,且2017年普遍下降。农业布局现状可分为过密型、合理型和过疏型3种类型。就水足迹指数与资源、环境、经济等各要素的匹配关系而言,发现沙湾县、乌苏市的水足迹-资源环境经济要素外部不公平性最为突出。具体而言:沙湾县和乌鲁木齐市水足迹-灌溉用水量不匹配问题较为突出;昌吉市、乌苏市、博乐市、克拉玛依市农产品水足迹与耕地资源匹配度较低;克拉玛依市区域水足迹-经济不平衡性较高;沙湾和奇台县农产品水足迹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匹配状况较差;乌苏和奇台县水足迹-农业技术不平衡性较为显著。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县市水足迹与各要素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给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地集中和农业生产职业化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逐利的基本条件,因此,"资本下乡"必然带来经济、社会和管理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土地经营权的变更、生产方式的转变和雇佣制度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农户"身份的蜕变和"大资本"功能的转换,管理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社会对劳动力流动的管理、政府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农业企业对"职业农民"及农业生产的管理等方面.目前,在"资本下乡"引致农业生产体系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农民利益未得到充分保障、环境污染问题未受到充分重视等问题.应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农民与农业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充分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应有权益,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7.
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特别强,环境的污染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确保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老百姓进行农产品生产时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国家采取的相应环保措施和食品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现代常规农业依赖于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外源性物质投入,它在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于是世界各国开始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最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内容丰富.生态保护意义明确,与现代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内涵有很多相通之处。其中有机肥使用、多样化种植和综合经营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与思想观念.对于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土壤保护、单一化种植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体育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具有产值高、无污染、产业关联强、劳动密集度高等诸多优势,是“后危机时代”推进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本文对浙江省体育产业现状和发展动力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浙江发展体育产业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施肥是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技术 ,施用有机肥料 40 0 0— 5 0 0 0 kg,复合肥 1 0 kg,碳酸氢铵 70 kg是高产栽培的基本条件。施用有机肥料利于不断提高耕地生产力。沟施和穴施技术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技术。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是禾谷类作物的关键施肥时期 ,对提高产量十分重要。“三肥作底肥”施肥技术 ,是旱地作物增产的重要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