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界对于《春秋》"赵盾弑君案"的阐述,一直以来都仅局限于历史真相判定的层面。若通过结合主观意愿与客观后果两方面对这一文化事件展开研究,则可以从中解读到孔子对"赵盾弑君案"的态度正蕴含了儒家思想所追求的"道德存心"与"伦理责任"高度统一之理想。然而这一理想在后世所遭遇的巨大挑战,亦可见其局限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赵盾是春秋时期重要政治家,也是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太史董狐之笔“赵盾弑其君”在微言大义上似乎有理,然与历史事实不符。睽诸史籍,历史真相实是赵穿弑君,赵盾对此并不知情,赵盾弑君同谋或主谋说难以成立。赵穿袭杀灵公,赵盾承受恶名,这既是历史的悲剧,又属历史的无奈。“赵盾良大夫”说不仅符合历史事实,也是大思想家孔子的一种卓识。  相似文献   

3.
赵盾是春秋时期重要政治家,也是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太史董狐之笔"赵盾弑其君"在微言大义上似乎有理,然与历史事实不符。睽诸史籍,历史真相实是赵穿弑君,赵盾对此并不知情,赵盾弑君同谋或主谋说难以成立。赵穿袭杀灵公,赵盾承受恶名,这既是历史的悲剧,又属历史的无奈。"赵盾良大夫"说不仅符合历史事实,也是大思想家孔子的一种卓识。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诸侯国弑君事件极为普遍,《史记》明确记载的有40例.本文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深入分析,总结出春秋时期诸侯国弑君事件的多种形式,归纳了弑君事件的各种原因,以把握司马迁对典型事件和被弑君主的不同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诸侯国弑君事件极为普遍,《史记》中有明确记载的共有40例.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深入分析,总结出春秋时期诸侯国弑君事件的多样形式,概括出弑君事件的多种原因,分析司马迁对典型事件和被弑君主的不同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6.
秉笔直书,实录无隐,是中华民族一贯崇尚的史学美德。实录的最早典型,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董狐。据《左传·宣公二年(前607)》载:晋灵公残暴不仁,大夫赵盾多次进谏,灵公不但不听,反而想方设法要置赵盾于死地,赵盾只好逃亡。逃亡期间,赵盾的弟弟赵穿在桃园把灵公杀死了,迎接赵盾回朝。对这一事件,大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五个字:“赵盾弑  相似文献   

7.
《左传》中有不少弑君现象的记载,作者在分析这些现象后发现,春秋时代的"弑君"现象有更深的文化根源: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经济进步引起了政治上的权力之争;礼崩乐坏与春秋礼制文化的变化;历史偶然事件中所透露出来的政治利益的驱使和人性的种种自然流露。对弑君现象文化根源的考论,可以成为我们观察春秋时代礼制文化发展变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图论述班柯因皇上待其不公,且在内权欲的驱使下,故意隐瞒女巫的预言,并与麦克白暗中密谋,敦促前者犯下弑君罪行,自己则藏于幕后,企图成为众王的始祖。班柯的举动,直接促成麦克白成功弑君,使得前者成为整个事件的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9.
文章试图论述班柯因皇上待其不公,且在内权欲的驱使下,故意隐瞒女巫的预言,并与麦克白暗中密谋,敦促前者犯下弑君罪行,自己则藏于幕后,企图成为众王的始祖。班柯的举动,直接促成麦克白成功弑君,使得前者成为整个事件的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10.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双宾语句式,它的两个宾语同前面的动词分别构成两种不同的语义关系。例如“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饮”的宾语有两个:“赵盾”和“酒”,意思是“使赵盾饮酒”;动词“饮”对间接宾语“赵盾”来说,是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6,(3)
据《左传》记载:晋大夫赵盾猎于首山,宿于翳桑。见一位叫灵辄的人饥饿,已三日未食,赵盾就舍饭给他吃。他吃了一半,留下一半,原来是想回去孝敬老母,赵盾就又舍给了他一些饭与肉。几年后,晋灵公派甲士埋伏杀人,当甲士发现被杀者是赵盾时,有一人突然反戈一击,挡住其他甲士,使赵盾  相似文献   

12.
《左传》记载着这样两个故事: 一个是关于晋国大力士鉏麑的。春秋时期,晋灵公(姬夷皋)执政晋国时,贪图享乐,暴虐不仁。大臣赵盾屡次劝谏,晋灵公非常反感,于是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在黎明前潜入了赵盾家,发现房门已开,勤于国事的赵盾早已经盛服准备上朝,因时间还早,就一边闭目养神,一边念叨着规劝晋灵公的话。  相似文献   

13.
赵氏孤儿     
蒲剧上演的《赵氏孤儿》,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故乡河东绛县。《赵氏孤儿》的历史史实在《左传》上有详细记载,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已演绎为故事,到了元代纪君祥又改编成《冤报冤赵氏孤儿》杂剧,于是这一故事广为流传,深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赵氏孤儿》写的是春秋时期晋景公时的事,距赵盾弑晋灵公已十多年了。晋景公即位后,那个惯于謟媚取宠的奸佞屠岸贾便得到重用。屠岸贾与赵盾有仇,他虽屡次陷害赵盾,阴谋却没有得逞。后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材在《赵世家》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赵盾)未出境,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见教材118页)教材对"赵穿弑灵公"这样做注:"赵穿为赵盾同祖的兄弟.时为赵国将军……"  相似文献   

15.
使动用法,是说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此句并不是说“晋侯喝了赵盾的酒”,而是说“赵盾喝了晋侯的酒”,即“晋侯使赵盾饮酒”。这类用法,我们称为带宾语的使动用法。现在,我们要谈的是不带宾语的使动用法。这类语法现象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提出:“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汉人一致称道:孔子《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是考证孔子《春秋》的重要证据之一。所谓“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是指孔子《春秋》之中有“弑君”之事三十六起,“亡国”之事五十二起。牛鸿恩《“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考实》(载《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5、6期)一文,根据他自己给出的主观“界定”,否定这一史实,并称笔者的“选题不具有学术价值”。牛先生不仅对笔者的研究成果表示不屑,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孔子作《春秋》的历史功绩.实在“背于情理”。  相似文献   

17.
本期辩论材料相传春秋时期,晋侯偏听权奸屠岸贾的谗言,诛戮秉忠直谏的相国赵盾满门,仅有其子赵朔驸马与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贾又假传晋侯之命,迫使赵朔自杀。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程婴将婴儿藏在药箱里,负责看守的韩厥同情赵家,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亦自刎。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要将国中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程婴为救举国无辜婴孩,保存赵家一脉,与公孙杵臼共商苦计:用一个  相似文献   

18.
诸位,你听说过《赵氏孤儿》的故事吗?这故事可真是撼天地、泣鬼神哪。《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依据《左传》《史记·赵世家》等史书所记载的两个家族矛盾斗争的历史衍生而成,悲怆凄切,驰名中外,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话说春秋时期的晋国有两个重臣,一个是文臣赵盾,对朝廷忠心耿耿,另一个是武臣屠岸贾(读"古"),他和赵盾不和,一心想害死赵盾。  相似文献   

19.
一、使动用法的几种特殊形式 在“齐威王欲将孙膑”句中,“将”是使动用法。这种主语、谓语、宾语具全的句子是常式句。使动用法在常式句中是比较容易辨认的。语言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含有使动词的句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须要我们了解含有使动用法的种种句式,以确切地理解文意。 (一)没有宾语的使动式 虽然使动用法是使宾语发出动作,但宾语有时却不出现。如: ①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 )也。(《赤壁之战》)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 )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句①的“走”是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操军),意思是使(操军)败逃。句②的“食”是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冯谖),意思是“食之以草具”,以粗恶的食物让冯谖吃。这种省略使动宾语的句子,在理解和翻译时,须把省略的宾语补出来。 (二)双宾语的使动式 用作使动的词有时带两个宾语,若不详审文意,便会错解其义或不知其解。如: ③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初学古文的人常把句③理解为“晋侯喝赵盾的酒”,而实际上,“赵盾”和“酒”并不组成定中词组,它们都是动词“饮”的宾语。“饮”和“赵盾”是使动关系,使赵盾饮;“饮”  相似文献   

20.
《左传》中赵盾形象的真实内涵,即不才之才与不忠之忠,被作者掩藏起来,与叙述表面所传达的赵盾既忠诚又具才干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